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925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自愈”橡胶等.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愈”橡胶等 “自愈”橡胶等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自愈”橡胶等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自愈”橡胶等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橡胶是一种极易拉伸的材料,但它一旦被切断就很难再黏合在一起.最近法国 Ecole 化学物理研究所的 L.Leibler 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研究出了一种能“自愈(self|healing)”的新型橡胶.若把这种新型的橡胶切成两块后,再将

2、它们轻轻地对上几分钟后,无需加热或挤压,在室温下就能重新黏合在一起.黏合后的橡胶依然保持着各方向可拉伸的特性.更奇妙的是,新材料在断裂 12 小时后仍然具有可“自愈”的能力.如果两个断裂面的接触时间越长,新橡胶的“自愈”程度就会越好.这种魔术般的“自愈”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通常的橡胶是由长链的高聚物所组成,它们是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的,而新型橡胶是由植物脂肪酸和尿素的氨基化合物合成的,它们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三维的小分子网络.新橡胶在外力作用下同样可在各方向进行拉伸.当这种新橡胶发生断裂时,任何一个在断裂表面的开放氢键能自动地寻找到另外一个开放氢键进行连接,也就是能自动地进行修复功能,修复后的橡胶

3、保持着原有的特性.这种新材料的潜在应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黏合剂对许多厚实的纺织物、房屋和汽车材料等进行黏合,同时还可以对人体的软骨和人造骨骼等进行修复.因此L.Leibler 教授已与法国 Arkema 化学公司合作,利用这项超分子技术来开发出一系列商用的“自愈”产品.(云中客 摘自Nature, 2008,451:977)用X射线探测火球长期以来,困惑着科学家们的一个问题是,在雷暴来临时,有时会出现并飘浮于天空中的火球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一个放电体,有人认为是一个自持体(self|contained object).总之并无定论.另一方面,在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观察者曾亲眼目睹过

4、这种自然现象,但他们的敍述却是各色各样的,按他们的说法,火球直径的大小可以从几厘米到几米,顏色有红色、白色和蓝色,运动方式有垂直下落和水平漫游.同时火球还可以通过烟囱或窗户进入室内.这些描述都不能系统地阐明火球的性质.这就引起了科学家们想在实验室内创建出一个人造火球来进行研究的愿望.两年前,以色列 Tel Aviv 大学的电气工程师 E.Jerby 和V.Dikhtyar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将微波聚焦于一块由硅和其他材料组成的基板上,基板安置在一个鞋盒大小的容器中.当微波通过一个金属尖端将其能量传送到硅板上时,就会把硅板上的硅原子拉出并使其汽化形成一个柱状的人造火球,其顏色有时是橙色,

5、有时是红色或黄色.它具有浮力并不断地颤动.E.Jerby 和V.Dikhtyar俩人利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来分析人造火球的成分.他们将 X射线通过容器并生成衍射斑图.经过分析,他们发现火球中每立方厘米内含有109个粒子,每个粒子的直径约为 50nm.他们的实验观测支持了新西兰 Canterbury 大学化学工程师J.Abrabamson 的理论,他曾提出一个设想,认为火球的产生是由于土壤中的碳和硅蒸发成汽所形成,在碳原子氧化还原时,硅原子会冷却并凝结成纳米大小的粒子,它与周围空气中的氧原子氧化时就会产生热辐射.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火球的寿命.过去曾看见过自然界火球的人

6、都证实:炽热的火球可存在约几秒钟的时间,这一点正好与J.Abrabamson 的理论相吻合.而研究组的人造火球在微波源关掉后可存在的时间约为 3040ms.E.Jerby 和V.Dikhtyar认为这个差异可能来自于如何对火球的寿命作出明确的定义.他们相信,在进一步对人造火球的探测中会找到正确的答案.(云中客 摘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1February2008)利用飞秒激光粉碎病毒美国 Arizona 州立大学的 E.Dykeman 和 O.Sankey 教授与他们的同事 K.T.Tsen 博士,最近完成了一项新的实验.他们利用飞秒量级的激光脉冲来粉碎病毒的壳体

7、,这种蛋白质壳体是用来包装病毒粒子的基因物质的.粉碎壳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波的频率来激发壳体的固有振动模式使其产生共振,并让壳体破裂,这样就能杀死病毒.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与用高频声波振破玻璃酒杯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这种方法可替代现有的化学治疗方法,因为化学治疗时除了杀死病毒外,同时也破坏了人体的健康细胞;另外在多次化学治疗后,病毒体会发生变异来抵抗化疗.所以用力学方法来粉碎病毒是一种更好的方式.研究组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所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多数病毒壳体是由复杂的蛋白质所形成的,它们能吸收部分激光脉冲,然后产生振动导致壳体断裂.由于能量的耗散,剩余激光束的频率会产生下移.利用这个性质就能精确地测定出病毒

8、壳体的固有频率.采用不同的分段的波长测试,可以制定出各种病毒壳体的频谱.现在他们已测定出随体烟草骨疽病毒壳体的固有频率为 6090 GHz.(云中客 摘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 January 2008)乳状液中的水滴 两种不可溶的液体(如油与水)会组成乳状液,这种乳状液体在食品、制药等工业中是极其常见的.尽管这种乳状液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但人们对它的成形机理并不太了解.一般乳状液(如沙拉酱等)中都含有许多水滴,水滴在乳状液中会连续地合并,从而在乳液内形成一些“非混合”区域.由于这个聚集过程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的尺度范围,因此科学家们一直无法捕捉到水滴发生聚集的完整物

9、理过程.最近,法国巴黎化学物理研究所的 N.Bremond, A.Thian 和J.Bibette 三位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微流体装置来研究在乳液中的成百上千个水滴是如何进行聚集与合并的.他们的装置可在一秒钟内发射几百个直径约为 10m的水滴进入一个网络体,网络体内布置了许多充满了油的可调节宽度的管道.当水滴射入管道后,它们会有序地向前移动;当水滴移动到管道截面变宽处时,就会发生水滴的碰撞,这是因为管道变宽导致流速变慢,这样,后面的水滴就会撞击前面的水滴.实验观察发现,两个水滴在非常接近的瞬间,水滴间由于相互排斥而会迅速分开,随后又出现合并,也就是说必须先分开,然后才能合并.为了能更精确地确定合

10、并的物理过程,研究组将网络中的管道进行了一点改变,他们让管道截面有一个先变宽然后再变窄的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水滴的合并与聚集总是出现先分离再合并的现象.所以研究组认为,两水滴的瞬间分离降低了两水滴间的流体压力,造成了水滴的内部压力大于其周围压力,从而形成爆破并克服了水滴的壁垒,因此两水滴迅速地产生了合并.由此可以推断出,这种过程同样会出现在许多链式反应的过程中,当有一对液滴合并时,会带领其他液滴也发生迅速的合并过程,因为第一对液滴合并后就会排开后面的液滴而降低它们之间的压力,因而触发了连锁反应,因而形成液滴链式结构.因此三位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将对与乳状液有关的工业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云

11、中客 摘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8January2007)时空中的分形分形过去经常是在几何空间中进行研究,因为它具有几何空间内的标度不变性,即在空间中收缩或放大空间尺度时,其几何形态保持自相似特性.最近西班牙马德里数学与基础物理研究所的 C.Escudero 博士着重研究在时间中的分形结构,即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内,被测量的样本同样存在着标度不变性.分形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几何结构,例如一条一维的曲线,让它不断地自相似地弯曲,它就可以成为一个处于一维与二维之间的几何结构,也就是具有“面”的特性,同样一块二维表面在不断地进行起伏后就具有“体”的特性.这类特性在矿石的表面与人

12、体的肿瘤组织上经常可以看到,因此它是自然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对象.即所谓的非欧界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

13、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14、.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

15、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