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 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同样不能说什么是绝对的标准,但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因素加以分析,以明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或者避免什
2、么。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择法,首先前提是认可存在一定的方法,本文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打算直接讨论这些方法,而是透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因素分析,探究上好信息技术课的一些要素,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提供方向。 一、体现高认知水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的传承文明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毋庸讳言,知识传授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观察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有支撑,也就是说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这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观察,引入新课无论采用复习相关旧知识引入、创设信息技术发展情景引入、创设
3、问题情景引入等的哪一种方法,都应做到充分利用新课的引入过程,提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架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状态。在新课展开阶段,对于非事实性(只需要单纯记忆)的内容,都应该提供元认知的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思考得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来,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当然,即便如此,还应关注课堂教学效率,一是这种情景创设的简捷高效,课堂教学不是娱乐,不是马三立的相声,课堂教学的铺垫应该尽可能的简捷。二是对于事实性的只需要单纯记忆的内容,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记熟能生巧,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还组织探究还让学生自己悟出来,那就是缘木求鱼了。 二
4、、对重点内容的重复和强调 信息技术课上也有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算法,比如程序结构,对于这类内容教师应该大胆的讲解反复的强调,对于重点内容的重复和强调可以让学生掌握的更牢靠,只有掌握的牢靠,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行为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重复和强调是加深印象的基本手段。 课堂上可以直接观察教师对重点内容的重复和强调的力度,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在课堂上对重点内容的重复和强调的观察中,还应该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体系。 三、适度的示范高水平操作方法 技术类课程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有比较多的技能内容,教师应该适度的示范高水平的操作方法,所谓适度,是指教师必
5、须能示范高水平的操作方法,给学生以导引,甚至使学生产生一些崇拜的心理,但应避免过多的示范。例如,在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内容是WORD排版,教师不厌其烦,很细很熟练的示范操作,足足讲了有半节课多,这就有些过了,试想,游泳学员只是看教练示范优美的泳姿和高超的技能能学好游泳吗?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高参与度体现的是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高参与度,应该看作是和知识传授效果同样重要的观察视角,这里的学生参与不光是指在教师讲授下的听和思考,而是全面的动脑、动口、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讲的如何精彩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多好
6、也不能代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必须亲历信息技术形成过程,亲历是技术类课程的突出特点。 为了让学生亲历信息技术形成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常需要精心设计活动课,信息技术学科的活动课应以任务驱动作为核心方法,讲练评结合作为基本环节。在活动课中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活动还应有利于使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我们应该关注任务设计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并且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例如是否给出若干个难度不同的任务,或者任务本身有一定的弹性。 五、恰当组织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恰当的分组学习能产生感染的行
7、为和竞争的努力,而且可以使(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更有动力。 分组学习也必须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全部,而绝不能是各学到了一部分,那对学生是不负责的,是不公平的,尽管教师认为各组分别作的正好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当然各组之间可以安排不同的任务,但这不同任务只是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其实质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致的。 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后劲 新课程提倡发展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的鼓励,耐心倾听,鼓励不同意见,进而发展到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必须适当,应该是真诚的发现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而不能是廉价的虚话,课堂实践中还常见有老师表扬学生用词比较过,如
8、说学生是专家等不切实际的用词,是不恰当的,过多的不恰当的表扬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脆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课堂上观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和谐,使学生不仅学有所得,而且学有所乐、学有后劲,在课堂观察上应该也是重要的方面。 以上课堂观察视角结合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及完成情况,是考察评价一节课的要点。一节课的效果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考量,这是肯定的,但我们也需要正视真实的、常态的课堂教学是不完美的的事实,不能要求一节课在各方面都很精到很完美。而且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也不是在每一节课里必须全都体现,不该探究的探究,不该分组的分组都是对新课程的教条化曲解。 过去的教学评价特别
9、是课堂教学评价,总是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案,教师的教态,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学表现和技巧、技能……总之,是从教师的角度评教师、教师的角度评教学。新的教学评价方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虽然最终评价的还是教师的教,但却变了角度,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看教学,就好比评价一个园丁的本事,不是看他有多少花把势,而是看他培育的花草树木是否根深、苗壮、花繁、叶茂。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测量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 p class=1、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改的精神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
10、自我发展的内驱才能体现主体性:其一要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师生的互动,老师在此过程中要转换角色,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合力作用;其二发展性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审美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以及学习策略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体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主体的建构。同时教学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好地组织教学,驾驭课堂;出现偶发事件时能沉着冷静,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妥善处理。 2、对学生学的评价 学会对学生评价是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管理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
11、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教师课堂授课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对学生的教育,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有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甚至比一次教学和一次教育活动更为深刻、更为长久、更有 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的效果及评价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
12、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意义。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给学生一种满足、一种自信、一种觉醒、一种前进的方向。一位被调查者说:我在中学时,我的班主任同我的一次谈话使我终身难忘,因为从那时起,我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正视了自己的不足,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实现了自我的飞跃。只有学会对学生评价,其教育意义才能凸现出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的评价应由情感态度评价和考试评价两部分组成。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参与信息活动中形成的与信息技术和信息活动有关的情感、态
13、度、价值观。根据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可将其解释如下: 信息技术情感是指一种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可能是满意的、喜欢的,也可能是反感的、厌恶的。信息技术态度是指学生对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或参与的信息活动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并通过外部行为或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信息技术价值观是指学生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因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改变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外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信息技术学习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
14、。在对情感态度评价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评价是一种艺术,评价是一种手段,但评价不是目的。面向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作他们的乐趣,为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兴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教学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15、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
16、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
17、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