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3157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PT 页数:182 大小:4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课件.ppt(1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2,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是研究畜牧业生产中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之间、生产成果与劳动耗费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畜牧业技术经济的评价,对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而不同生产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有用成果与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因而要求对所采用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通过多种方案和措施进行经济效果评价,从而确定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技术方案或措施。,3,第一节 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所谓评价是指对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做出

2、一种判断。从技术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技术评价;从经济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经济评价;从社会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社会评价。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有限的畜牧业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畜产品,以满足社会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畜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4,一、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一切生产过程都有相应的技术形成,技术象一条纽带,把畜牧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和经济寓于同一体中,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和手段。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和

3、应用,即要看经济上是否需要,是否具备应用的条件,又决定于技术本身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当某项技术比一般技术显示出较高效系,,5,并可能为生产经营带来明显的效益时,才有必要和可能被广泛采用。(一)经济效果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存在一个效果问题。1、效果。某一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统称为效果。2、有用效果。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称之为有用效果,生产成果或劳动成果。,6,3、经济效果。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取得有用效果或劳动成果,必须消耗或占用一定量的劳动,在既定条件下,劳动消耗量或劳动占用量与所取得的有用效果或劳动成果相比较,就表现为经济效果,简言之,经济效果

4、就是有用效果与劳动耗费的比例关系。,7,这种比例关系表现为,当投入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为一定量时,产出的有用效果与经济效果成正比,或者当产出一定量的有用效果时,投入的劳动消耗量和劳动占用量与经济效果成反比。因此,物质资料生产讲求经济效果,就是要在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及劳动占用的情况下,能产出更多好的使用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或者在使用价值及其价值量既定的情况下,要能投入更少的劳动量来生产它。因此,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以怎样的代价达到一定的有用效果,是评价经济效果的核心问题。,8,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量包括两个方面: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指当时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可用劳动时间

5、直接计量;物化劳动指由过去的劳动时间凝结起来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而实际消耗的物化劳动量。在实际中往往不能简单地、准确地再还原为劳动时间,所以物化劳动的消耗和占用,除必要时用实物量表示外,通常用价值来表示。可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计算,若用不同度量单位,仍然无法表示总劳动消耗量。,9,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把活劳动的消耗也用货币量来表示,这样二者计算的单位就统一了。活劳动的节约表现为人力的节约;物化劳动的节约表现为物力的节约;而人力和物力节约的价值形式就表现为财力的节约,从而劳动消耗量与有用效果的比较就表现为所费与所得的关系。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不但要消耗劳动,而且还要占用劳动,而占用的劳动只是物

6、化劳动。占用的物化劳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属固定资产,如生产用仓库畜舍、机械设备、水源设施等;另一部分属流行资金,如原材料等。,10,从劳动占用来考察生产的经济效果时,是考察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有用效果量同该时期内占用的物化劳动量的比例关系。一定的劳动占有量所取得的有用效果愈多,经济效果就愈大;反之,经济效果就愈小。由于物化劳动量是以货币形态来表示的,所以物化劳动占用量也就是资金占用量。资金占用量一定而生产效率提高时,表明资金利用效果较好。,11,综上所述,经济效果就是所取得的有用效果与为此而消耗或占用的劳动量的比例关系,即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便是:,12,式中的产出指所得

7、,即有效的生产成果;投入指所费,即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因而经济效果还用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来表示,即:,13,劳动消耗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际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劳动占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一定全部消耗掉,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由于投入与产出的大小不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4,三者必居其一,这三种关系又反应企业的经营状态,属于定性描述,因此经济效果是对企业总体经营的定性融为一体评价。讲究经效果的重要性表现在:“真正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15,(二)经济

8、效率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许多微观项目组成企业总体的经营。比如一个猪场内有繁殖、育肥、仔猪培育,还可进一步将繁殖分出配种受胎、保胎管理、产仔护理、哺育管理等环节。第一个过程都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将这些过程用经济效果表示,则有繁殖经济效果、育肥经济效果、仔猪培育经济效果等。,16,为了与总体经济效果相区别,则将这些具体的微观经营活动的经济有效程度称为经济效率。用公式表示则是:,17,因此,经济效率与经济效果的比较只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别,如果所有的经济效率大于1,则经济效果也一定大于1,如果有的经济效率大于1,有的经济效率小于1,则经济效果不一定大于1;如果所有的经济效率总各大于1

9、,遇经济效果也大于1。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应重视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率,通过分析以了解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率中对经济效果影响较大的经济效率。,18,(3)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在经济生活中,一定劳动量的投入或消耗所带来收益,或者是在经济活动中,一定的纯产出量所要花费的劳动量的投入的比较程度。它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是劳动成果与所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差值。它表现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实际利益和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投入与产出的差值有三种情况:,19,投入与产出的差值有三种情况:,20,如果能肯定上述三种状态,则表示负经济效益、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称为亏损、持平、赢利。之所以不能肯定,主要取决于市场,所

10、产产品能否按计划的价格和数量销售,存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作为企业,产品是产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占到企业收入的80%,甚至90%以上。因此将经济效益定义为企业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能生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量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经济效益是从绝对值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这是评价企业是否能够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方面。,21,(4)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在现实经济评价中,常常交替使用“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讲求经济效果和讲求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实质上是一致的,所追求的是既有用又用利的经济效果。所不同的是:经济效果着重研究

11、生产过程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实际利益,强调生产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必须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实际利益。,22,常用产品产值,成本和纯收入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表示。总之,这两个概念,各有各的用途,可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用。当研究一项生产,一个技术方案或技术措施的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关系时,采用“经济效果”这个名词较为妥当。如研究某项产品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时,则以采用“经济效益”的提法较为确切。,23,(五)技术效果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某种有用成果。所以技术效果讲究的是技术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达到的质和量。所

12、以,技术效果定义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实际上是新技术与原技术比较,对生产水平的提高程度。,24,比如引进黑白花奶牛,品种本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使产奶量由原来的4000公斤/(年.头)提高到6000公斤/(年.头);新饲料配方的使用,使蛋鸡的产蛋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5%;应用某种添加剂使猪的日增重由600克提高到700克;用塑料大棚技术控制猪舍环境,使生猪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由3.3千克下降到3.1千克等。从技术角度讲,技术效果即为科技贡献率。技术效果所显示的是技术的应用能否达到技术要求的质和量,而并不显示采用某一技术措施或方案的劳动消耗和占用。,25,按照技术在生产

13、中应用的转化过程,技术效果可分中间技术效果和终极技术效果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例如,研究饲料配合比例,反映满足特定技术目标要求的程度,其特点是没有劳动产品,可称作技术中间效果;配合饲料转化效率则是技术应用的深化,基特点是有产品,并且反映以劳动产品为目标的物与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称为技术终极效果。,26,技术中间效果与终极效果都是生产的自然结果,都不计量和评价技术的有用效果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关系,因而只是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经济属性。畜牧业技术效果与劳动耗费联系在一起,就进入了经济范畴,形成技术经济效果。在技术经济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或技术

14、措施,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27,同样,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和动力,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关系可能表现为一致性,也可能表现为不一致性。一致性比较普遍,如选择某一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又增收;改进了某项技术措施,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纯收入。不仅技术效果好,经济效果也好。,28,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不一致性表现为: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如引进先进的畜牧机械设备,技术性能良好,但没有相应的投资能力,或由于资金占用量大,以能源紧张,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困难等,而引起一系列社会

15、经济问题。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某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完全可以满足技术要求,但经济收益却比较差。技术可能性与经济需要之间的矛盾。如牛、羊等畜种需要高产优质,可技术上尚未突破,未能满足技术要求,则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基础,或生产上需要先进技术设备,但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先进技术设备并无法应用。,29,(六)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生产任务和预定目标,必然要选择和实施某种生产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而这些技术措施或方案的实施,既会带来一定的生产成果,又要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间的比例关系就表现为畜牧业生产技术的经济效果。表示为:,3

16、0,因此,畜牧业生产技术经济效果指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要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以较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更多的有用效果。”一般讲,生产技术措施或方案,如果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其先进性,而没有和劳动耗费联系起来,只能是技术效果,而不是技术经济效果。,31,确立技术经济效果概念的重要性在于:选择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不但要考虑到技术的先进性、增产效果,还要考虑这些增产效果是花费了多少劳动耗费换来的。这就要求和采用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不仅要符合畜禽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不仅要能增加产量,而且还必须能够节约生产每单位畜产品的劳动耗费。只有这

17、样,才有生产应用和推广的现实意义。,32,经济效果实际上就是生产投入与产出间的对比关系。畜牧业生产中采用新的技术措施,可能出现:投入大于产出;投入=产出;投入产出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效果。当投入产出时为负效果;投入=产出时为零效果;只有投入产出时才能产生真正经济效果。因此,在评价一项畜生产技术措施时,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经济效果界限。用公式表示。即:,经济效益界限=有用效果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0,33,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只有达到经济效果界限或经济效益界限以上的数值,才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低于界限以下的数值,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理的。经济效果界限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经济效果临界点,表示经济效果

18、发展变化的界限;经济效果的临界限是经济适合度的下限和上限界限;经济效果适合度是由经济效果临界点所规定的区间,也就是可以取得经济效果的数值范围,在这区间或数值范围内经济效果保持相对稳定。经济效果最佳值是在经济适合度所规定的区间内根据生产目的符合要求的某一具数值,如最高产量、最大产值或最大纯收入等等。,34,二、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评价畜牧业技术的经济效果,必须对它固有的某些特点进行研究。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经济效果的大小,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地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1、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畜牧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密切关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如优良的畜禽品种只有结

19、合适宜的饲料条件,期技术经济效果才能表现为正相关,否则,表现为负相关。,35,2、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持续性。很多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不仅表现在当前,而且还表现在以后,具有持续性。就生物基因来说,突出的、优良的种畜,由于连续不断地参加与再生产的过程,便会不断地更新和影响着数量众多的后代;从环境因素来看,家畜的饲养条件、环境卫生、药理作用等等,都有技术后效,持续性非常明显。,36,3、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极限性。畜牧业生产是在家畜与环境之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家畜本身的特点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面人们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往往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技术措施所起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限的,因而技术经济

20、效果也必然具有极限性。如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牲畜饲养到一定体重或一定产量后,再继续投入,就会呈现报酬递减现象,甚至出现零增长现象。,37,4、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性。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畜禽物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必要的生活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就会影响它们和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生产能力。所以畜牧业一生产中常常采用综合性和技术措施,而综合性的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往往大于各种单项措施的技术经济效果的总和。,38,5、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不稳定性。畜牧业生产受环境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可变因素多,技术经济效果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所对每一项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都要通过多项、多点、多次的反

21、复试验,切忌根据一时一地的资料和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的好坏,轻率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从而产生对畜牧业生产有害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39,6、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预测困难性。家畜生长慢,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资金占用量大,而且有许多因素至今难以人为控制,再加上畜禽种类繁多,品种复杂,性能各异,影响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预测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困难程度。因此,只有依靠平时大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研究,及时修正,并不断根据新出现和发生的问题,进行动态性分析,做到趋利避害、有备无患。,40,三、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理论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很

22、多(系统论、概率论、平衡论、边际论),这里主要介绍边际论的三个基本理论:经济效果界限理论、边际报酬变动理论和生产资源互代理化。(1)经济效果界限理论随着小生产向大生产的过渡和部门分工化的发展,经济效果由概念演化为原理,并应用于畜牧业生产领域,成为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41,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和方案是否被采用,受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经济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能否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即能否产生经济效果。只有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或方案之后能获得赢利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在分析畜牧业技术措施可方案是否经济时,客观上存在一个经济效果界限,即:,42,这表明一项畜牧业技术措施

23、或方案是只有在经济效果范围内(经济效果1),才有经济上的合理性;若在界限以外(经济效果1),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理的。经济效果界限理论的核心下在于此。经济效果界限理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经济临界点、经济效果适合度、经济效果最佳值。经济临界点:表示经济效果发生变化的界限,是在经济上引起质变的界限点,即两种经济现象的分界点(递增与递减的分界点),也称经济效果转折点,如图9-1中a点b点。,43,经济效果界限分析图,44,经济效果适合度:是经济效果临界点所限定的区间,也就是可以取得经济效果的数值范围,也称经济效果适合区,如图9-1中阴影部分。在为一区间,经济效果1。经济效果最佳值:经济效果最佳值是在经济效果

24、适合度内,符合特定生产目的要求的某一具体数值,如最高产量(图9-1中b点)、最大产值(图9-1中b点)、最大纯收入(图9-1中c点)等,是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或方案的最佳选择点。,45,(二)边际报酬变动理论边际报酬变动理论也称资源报酬变动理论,也称增量变动比率规律理论,或称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该理论涉及几个相关概念。,46,1、生产函数(PF)生产函数分析法又叫投入产出分析法,它是揭示畜牧业生产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相关性关系的一种数字方法。畜产品生产是由各种生产资源配合经一定的生产过程转变而成。生产资源即指某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因子,如土地、劳力、资金饲料、机械、水利等,投入即是这些生产

25、资源在生产过程的投放或耗费;产出即某一产品产量(或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函数关系,即产品数量,因资源投入量或耗费量的不同而不同。,47,产品数量为投入资源的函数,称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式可表示为:,Y代表某一产品数量;X代表一种生产资源投入量;f是函数关系的符号,有“决定于”或“因而变化”的意思,即Y因X的投入量而变化。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函数式。多种资源因素互相配合的情况下,用以下函数式表示:,48,这里Y仍表示某一产品数量,X1,X2,X3,Xn表示生产产品Y的各种资源的耗费量。在畜产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源因素很多,其中有自然资源因素,还有经济资源因素。我们研究的只是已被人

26、们认识和控制的各种资源因素,那些尚未被认识和控制的因素,如气候因素等,在生产函数中一般不予研究。因此,生产函数式又可改写为:,49,X1,X2,Xr表示被认识,又可控制的生产资源因素。Xr/Xr+1,Xn,用/分开,表示未被认识或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所要研究的是Y与X1,X2,Xr之间的关系,即:,50,就是已被认识和可控制的资源因素也是很多的。为了排除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在进行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研究时,人们常常假定其他资源因素不变,仅仅分析一个资源因素不断变化,投入后对产品产量的影响。这时生产函数式又可改写为:,51,生产函数是进行经济效果边际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确定投入

27、产出间最佳的数量关系,就需引入边际概念。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一般是指相对意义上的最后一次的“增量”或变化率。边际分析就是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源投入量,引起产品量增加额的多少,它把高等数学中的增量概念运用于经济学中,用以研究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的瞬时变化率。,52,边际分析是根据投入资源报酬递增递减规律进行研究的。即当多种资源因素互相配合进行某一产品生产时,如果其他资源因素不变,仅以某一资源因素不断以一定数量投入,相应的产品产出量也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当投入开始时,产品产出量随着该资源因素的增加投入而不断增加;而当该资源因素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产品产量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甚至到零或负值。

28、这种现象,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在畜牧业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53,尤其是在牲畜饲养管理工作中,从维持营养水平开始,随着饲料的不断投入,产品产量的变化十分明显。所以边际分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饲料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关系研究中。在牲畜维持营养的水平上,饲料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关系,最普遍、常见的现象,是当一定数量的饲料投入时,在开始阶段产品产出量呈递增的关系;而投到一定程度后则相应的产品产出量就出现递减,直至到零,甚至到负值(在畜牧业生产中负值很少出现)。可用图7-2表示。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资源投入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出发,寻求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法。进行边际分析必须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概念:,54

29、,2、总产量、平均量和边际产量。产品产出量中包含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种关系。这三种产品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其中以边际产量最具有决定性,变化最活跃,对总产量和平均产量起着重要影响。(1)总产量(TPP)。总产量,即在不同水平资源因素投入时所取得的产品总量(按实物计算的)。上述一般生产函数曲线图就是以总产量表示的。通常用TPP表示。,55,(2)平均产量(APP)。平均产量即指变动资源因素的平均生产力,用AP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Y为总产量;X表示变动资源因素投入量。所以,平均产量是以变动资源因素去除总产品量的商数。(3)边际产量(MPP)。边际产量指每增投一个单位的资源

30、因素所能增加的总产量。边际产量用MP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或,56,式中Y表示总产量的增加量,X表示变动资源因素的增加量;边际产量即为两个变量之间的比率。通欲的说法是两个变量之间增量之比,严格的说法或精确的分法是导数的概念,即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4)边际收益(MI)。边际收益指以货币单位表示的每增一个单位的变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或者说,产品增加量(Y)与产品价格(Py)的乘积。即MI=YPy,57,(5)边际成本(MC)。边际成本指以货币单位表示的每增一个单位的变动资源量,或者说,资源增加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6)生产弹性(EP)。生产弹性是指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与资源变动百

31、分率之比,用公式表示为:,58,3、生产的三阶段与生产弹性。(1)畜牧业生产中资源利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情况:第一,利用一种有限资源因素生产一种产品,属于资源产品关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析时,在于研究该资源因素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即必须确定资源利用的最适度,或最佳点。,59,第二,利用两种资源因素生产同一种产品,属于资源资源的关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析,在于研究两种有限资源因素同时使用时,各投入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什么样的资源因素配合方式,才能使资源消耗的成本最低。第三,运用一种有限资源因素生产多种产品,属产品产品关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析时,在于确定每种产品各生产

32、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何种产品生产配合方式,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以上三种生产情况,分析研究其经济效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以下分别叙述:,60,一种变动资源因素生产同一种产品时的最佳投入水平的确定。当一种变动资源因素以一定数量投入,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产品量与资源投入量的关系,呈现一种生产函数关系。上面的生产函数曲线图,只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态。根据这一生产函数曲线图,我们再加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即可绘制成如图7-3生产函数三阶段曲线图。,61,图,总产量反应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称生产函数三阶段。如从O到A为第一阶段;从A到B为第二阶段;B点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有三条曲

33、线,即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三条曲线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62,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是增加的;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的速度递增,曲线的斜度不断增加,曲线上凹;边际产量达到最高点后,报酬递减,总产量增加的速度递减,斜率不断减少,曲线上凸。边际是量曲线进入递减阶段;边际产量减少到零时,总产量最大,斜度为零。,63,(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是:边际产量实际上是逐段平均产量,简单的数学式为:,为逐段的平均产量;平均产量的数学式为:,第一阶段,第n阶段,第二阶段,为累积平均产量;,64,边际产量增加,平均产量也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不断增大;但是平

34、均产量的增长速度小于边际产量;边际产量达最高点时,平均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较慢;平均产量达最高点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过此点,两条曲线同时下降,但平均产量曲线下降慢,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快;,65,边际产量为零时,平均产量仍为正数。图中的EP代表生产弹性。生产弹性是指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与生产资源因素变动百分率之比,即产品产出对变动资源因素投入量的反应程度。生产弹性系数可用下式求得:,66,可见,生产弹性可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比求得。它反映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变动的幅度,其关系如下:第一,当EP1时,MPPAPP,平均产量上升;第二,当EP1时,MPPAPP,平均产量下降;若EP0,即为负数

35、,这时总产量下降,边际产量小于零;第三,当EP=0时,MPP=APP,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等,亦为平均产量最高点。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就是根据以上各点的关系而划分的。划分这三个生产阶段,对经济效果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67,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每增投一定量的变动资源因素,平均产量不断上升,从而总产量不断上升。故应使生产资源尽可能投入到最大报酬点,即当生产弹性等于1时为止,在变动资源因素充分的条件下,其投入量若停止在该阶段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经济的。第三阶段,自B点以后,边际产量小于零,平均产量和总产品量均在不断减少,变动资源因素若继续投入就是不经济的,所以该阶段称为生产的不合理阶段。,68,生产函

36、数的第二阶段,每一定量变动资源因素的投入,都可使总产量有一定的增加,在变动资源价格低,而且比较充分,为了多生产产品,尽可能投到总产量的最高点,即边际产量等于零时的B点,故把这一阶段称为合理生产阶段。这是单纯以资源因素和产品量的实物形式考虑的。若分析经济收益时,就必须联系资源因素和产品价格,计算投入的价值和产出的价值。研究变动资源因素投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69,根据经济计算,最佳经济收益的投入水平,既不是总产量最高点,也不同边际产量或平均产量最高点,而是边际收益能够补偿(等于或近似)边际费用的那一点。用公式表示如下:XPXYPY这一关系式即称作边际平衡原理。式中X为变动资源因素

37、量;Y为产品量;PX为资源X的单价;PY为产品Y的单价;XPX为边际收益。,70,某一变动资源因素开始投入生产时,XPYYPX,但随着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XPY渐渐减少,乃至达到XPYYPX时,为资源投入的最适度,即最佳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时,经济上就是不合算的(增产不增收)。4、确定资源的最佳投入量。如果生产是为了取得最高的产量或产值,那么从上述分析得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可以获得。为了寻找和确定该阶段内容资源的最佳投入量,我们采用下列资料说明:,71,变动因素投入适量表,72,由上表可见,当投入8个单位资源X时,即可获得总产量最高值。但是畜牧业生产不仅要获得最高产量,还要取得最大的

38、经济效益。这就要涉及变动资源价格Px和产品价格Px。根据上表计算整理,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来确定最佳投入生产时,存在着这样一条准则:即当某一变动资源因素开始投入生产时,XPyYPx,但随着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XPy逐渐减少,直到达到上表X投入为7个单位时,XPx=YPy;即边际收益能够补偿边际费用时,为资源投入的最适度或最佳点。,73,如继续增投入,如X投入为8个单位时,虽然总产量增加,但纯收入减少,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当X投入到9和10个单位时,既不增产,又不增收,亏损严重,这便是无效投入。为了减少这咱无效投入,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缩小资源因素投入的单位。从上表看,当X投

39、入为6个单位时,纯收益也是最大,为什么不选取这一点为最佳投入量呢?因为在这一点上,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继续增投仍可使总产量增加,选取X投入为7个单位,既能增产又能增加纯收益。这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74,5、有限资源利用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多种饲料资源生产同一种等量畜产品,而饲料效果与另一种饲料代性,如果能用数量较少或价格较低,而饲料效果与另一种饲料相当的饲料来代替,就可降低饲养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饲料替有常数替代。如麦麸和苜蓿粉每单位重所含的营养物质相差不大,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即用一升苜蓿粉或一升麦麸饼效果是的一样的,那么一个价格低,而且容易取得就用哪一种

40、。,75,其他许多饲料都有类似的情况,者可按一定的比率去互相替代。而有些饲料的替代不是常数的关系,如“以粗代精”,在畜产品产量相同的条件下,可用较多的粗料去替代被减少的精料,但每次能代换出的精料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以粗代精到什么程度,即二者配合到什么程度,所用的饲料费用最低?这是两种饲料利用中要研究的一处重要问题。,76,例如利用干草和精料饲喂奶牛,以干草替代精料,在忍气吞声产量相等的条件下,干草替代到什么程度,饲料费用最低?根据经济计算,当边际替代率与其颠倒的价格比率相等时(或近似时),就是两种饲料配合利用时费用的最低点。用公式表示:,77,X1为精料,X2为干草;PX1为精料单位价格;P

41、X2为干草单位价格,为两种饲料的边际替代率。这里是以干草替代精料,所以精料为分子,干草为分母。根据国外实验资料,使荷兰牛生产1万磅奶,干草和精料可有12个配方进行饲喂。干草每磅价格2分,精料每磅价格5分,结果如下表:,78,资源替代表:,79,即饲料边际替代率为0.40时,这个配方的饲料费用最低。同样由于饲料替投入单位不能分割过细,上例为每次投入500磅干草替精料,所以很难使边际替代率恰好等于0.40,只是替代率最接近0.40的即可。在上表中,即边际替代率=0.45时最接近,所以第10个配方,用9500磅干草和2700磅精料生产1万磅牛奶,饲料费用最低。干草95000.02=190元,精料27

42、000.05=135元,共325元。可以照此验算其余配方的费用都高于此数。从经济效果看,第10个配方则是最佳方案。,80,6、产品配合最佳比例的确定。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遇到一种有限资源生产多种产品,使产品产量有多种可能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配资源,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到什么程度,经济效果最佳,这是技术经济评价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某生产单位只有生产资金5000元,若分五批投放,即每次投入1000元,仅生产一种产品,因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降低,因而每投入1000元所得到的收入也将不断降低。假设该单位只把5000元用来养蜂,或者只用来养鸭每投入1000元的收及其总收入如表7-5。

43、,81,表10-3,可以看出该生产单位如果将5000元资金全部用来养蜂,总收入可得到7300元;而如果全部用来养鸭,总收入只能得到6200元。显然养蜂有利。但是也应看到,养蜂业第3次投入的收入仅1400元,而养鸭业,82,第一次投入的收入可得到1600元,当然把第3个1000元不再投到养蜂业,而投到养鸭业更有利。第4个1000元若在继续投到养鸭业收入仅1300元,不如养蜂业的第3次投入的收入多(1400元),当然把这个1000元投到养鸭业更有利。根据分析,5000元的生产,共可得总收入8100元,比单纯养蜂或养鸭都有利。由此可见,当某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同时用于不同的产品生产时,其单位资源的收入

44、相等或最为接近时,这时总收入量最大。,83,(三)生产资源互代理论在畜牧业生产中,有些生产资源的用途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替代的,如光、热、水等。而有些生产资源在生产中有共性,可以互相替代,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互相替代可以降低生产成本V。如畜力可以替代机械力、优良畜种可以替代低劣畜种、低价优质饲料可以替代高价优质饲料、商品性饲料可以替代自产性饲料、粗饲料可以替代精饲料等。生产资源互代理论正是研究生产资源间的互相替代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论。应用资源互代理论需要了解和掌握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84,1.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拟相互替代资源之 间进行比

45、较,必须是功能相同而价格不同,从中可以选择低价的生产资源代替高价的生产资源。在替代的生产资源组合上进行比较,替代后的生产资源组合应当是费用最省,或产量最高,以保证生产资源替代后的经济效果比替代前大,否则替代资源就没有实际意义。在处理被替代出 的生产资源时,应使被替代的生产资源有新的用途,不应闲置不用,且在新的用途中的效果应能发挥其相应的功能,体现其价值。,85,2.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途径。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以一定产量为目标,谋求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就必须研究用低价资源代替高价资源,或在价格相同情况下,以高效资源代替低效资源,或在若干资源组合方案中,找出最低费用组合。

46、利用固定资源生产最大产品量。例如,一个畜牧业生产单位,在土地、劳力或其他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利用限定的资源生产最多的产品,为此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从中找出产量最大的。,86,四、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措施运用于生、消费和服务领域所取得的有用效果,讲求的是某一项措施能否达到技术性的目的以及达到的量和质。但对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时,必须把增产又增收的目的。因评价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时,必须把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力争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优势、高产、高效。具体应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87,1、对有相同增产效果的

47、技术措施的技术方案,要选择投资少、劳动耗费少,资源利用合理,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案和措施。2、对需要增加投资的新技术或新方案,要选择在我国条件下,技术适应性强、生产可行性大、增产幅度大、而投资费用增加幅度小的新技术或新方案,避免采用投资大、消耗高、效益低的技术措施或方案。,88,(二)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原则。畜牧业生产过程,既是动物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矛盾统一的过程,又是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除考察经济上是否划算外,还要考察它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力争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在农区要特别重视农牧结合,提高农牧之间物质循环利用率;在牧区提高草原

48、生产能力,要以保护和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89,同时,畜禽生产具有周期长和持续性的特点,可以若干个畜禽再生过程中表现来,因此,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时,要研究各项技术措施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把当年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结合起来,以取得持久的最大的经济效果。(三)兼顾单项与综合,局部与全局经济效果的原则畜牧业技术本身有单项措施,也有综合性的技术措施。畜牧业生产效果是由多种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各项技术措施,对产品、产量和劳动耗费的影响又是不同的,其中某一项技术措施所取得的增产效果往往是以采取其他技术措施为前提的。,90,如果处理得当,综合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将会大大超过各单项

49、技术效果的总和,反之,如果各项技术在综合方案中处理不当,技术经济效果有可能互相抵销,从而降低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再者,局部经济效果与全局经济效果,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勇于矛盾的,正确处理的原则,是把局部经济利益与全局经济利益统筹兼顾起来。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效果与生态效果,局部效果与整体效果,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的关系,讲求整体效果最佳,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经济依据。,91,(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事物包括技术措施在内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不了解事物的性质,便无从了解事物的数量。质量好,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数量多,因此,定量必须先定质。定性分析就是定方向、定性质,以确

50、定事物运动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的原理,避免定量上迷失方向。在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分析事物内在联系的数量关系,确定事物相互关系性质的数量界限,即作好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把技术经济论证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92,第二节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而且还需要运用一系列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法从大的方面来看,应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的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传统的管理中,我们常常 忽视定量分析,而只是做一些泛泛的定性分析,致使对问题分析得不深、不透,不能更好地指导 畜牧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