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3328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主讲老师&作者:于洪超老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一、常态w 什么是“健康”1.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获取健康和防治疾病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的概括。w 1948年,WHO: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w 1989年,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w 1999年,“躯体五快、心理三良好”: 1.躯体五快:吃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说的快; 走的快 2.心理三良好: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w 2

2、. 常态行为: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通常指2之间的。二、变态心理学w 1. 变态:与常态相对应的叫“变态”,也叫“异常态”。w 2. 变态心理: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w 3.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矫治的一门科学。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研究对象w 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 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w 心理问题一般是指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某些异常,这些异常让起困扰,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w 心理异常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三个标

3、准:心理功能失调、痛苦或功能性损伤、不恰当的反应。w 1. 异常心理的分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CCMD-3,2001):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突控制障碍和性功能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w 2. 判别标准:数理统计标准;医学及症状学标准;

4、个人经验标准;社会文化标准。w 3. 研究领域: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提供辨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和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分类;发展心理学理论。二、研究目的和任务w 1. 研究目的 1根据心理异常的病因学和病理学,建立一种有效的诊断系统; 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 3对心理异常的病因的描述; 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w 2. 研究任务 1描述异常行为; 2了解异常行为的原因; 3预见异常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后果; 4控制异常行为继续发展。三、研究方法w 1. 个案研究 1是对单一个体的详尽描述与分析的一类研究。 2 应用价值: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获得假设,供进一步研究;描

5、述罕见的心理现象的有效手段;提供反证,促进科学思考。 3局限性:难以做出因果推论;当事人有时会歪曲自己的过去及记忆;不宜由个案研究得出概括性结论。w 2. 相关研究 1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 2常用设计:自然组设计,即从现有的人群中选择受试者,以考察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 3优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障碍的变量;为许多心理评估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可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实施操作简单。 4缺点:难以证实因果关系。w 3. 流行病学研究 1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障碍的患病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

6、究。 2研究手段:主要是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 流调研究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和患病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所发病例数/周期平均人口数100% 患病率=某病现有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3研究的价值: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现象;可以告诉我们各种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发病与患病情况。w 4. 实验研究 1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的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其他变量的伴随变化,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 2研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确定操纵策略和控制方法、实施实验、对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提出推理。 3模拟实验和动物模型 4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7、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残害时期:驱魔治疗二、救援时期:19世纪以后三、科学萌芽时期:高尔顿建立颅相学四、神经学研究时期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一、理论模式n 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n 由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发展的,并由近代医学家克雷佩林发扬光大。n 理论观点:它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因素及病菌等因素有关。二、具体观点n 1. 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 研究思路:首先要找到致病基因,再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如何激活这些基因以及基因激活后如何引起大脑生物学和功能的改变,最后通过强调抗环境

8、因素,减缓或终止基因激活,达到预防心理障碍的目的。n 2. 大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 1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相反)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 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很正常。n 3. 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 所谓中枢神经递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传导和阻抑神经冲动的作用。 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儿茶酚胺(CA)、r-氨基丁酸(GABA)、脑啡呔n 4

9、. 神经内分泌因素 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联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一般情况下,应激状态下的这些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应激刺激过于强烈,应激持续时间过于持久,则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衰竭,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持久的病理性改变,最终促使心理障碍或心身障碍的发生。n 5. 素质因素 一般认为,应激反应、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性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这种情况只有具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三、评价n 1. 贡献 1第一次在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是生物学上的原因,有助

10、于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 2为人类减轻和控制各种精神疾患,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n 2. 局限性 1从研究单一的脑内结构或生化过程来推断人的复杂心理功能,或把动物的研究结果照搬于人类,结果往往相互矛盾,欠科学严密性; 2认为生物学因素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为心理障碍提供完整的科学解释和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式一、理论观点n 人的许多行为不是自由选择的,而是由这些力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这些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至于这些力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则深受个人童年

11、期经验的影响。n “这些力”的基本特点是关注于深藏一个人内心的动力活动或相互作用。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n 1. 无意识决定论 认为人的几乎所有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发生的,都是由躲藏在内心深处无意识动机激发的。 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n 2. 三部人格结构说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生物性要素、快乐原则 自我:心理性要素、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性要素、道德原则 超我包含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n 3. 焦虑和防御机制 1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真实的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的焦虑。 2按照人格结构理论,自我经常处于以下三方面的压力或威胁之下:来自于本我的本能欲望要求直接的满足;来自

12、于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压力;来自于超我的监督。n 3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之中得以解脱的手段。 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否认、曲解、投射、退行、幻想、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离、转移、升华、幽默、理智化等。n 4. 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Freud认为,性本能是驱使人活动乃至创造的一种潜在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力比多”。 1口欲期(01岁) 2肛欲期(13岁) 3性器欲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生殖期(1218岁)n 5. 梦的解释 他对梦的核心看法是“梦是(受到抑制或压力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 将梦

13、分为显梦和隐梦。 显梦是指做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 隐梦指借助于外显的内容而被隐匿的表达出来的梦的无意识内容和真实的含义,是梦的实质之所在。n 显梦是梦的工作的结果。所谓梦的工作,指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即伪装潜意识的愿望混过稽查的过程。 Freud认为,梦的工作有四种方式:凝编、置换、象征手法、润饰。 “释梦”,即翻译出显梦中出现的景物、情节和过程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梦者的过去史、当前的经历与生活境况等推测出梦的真实含义。n 6. 错误心理学 他认为,错误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故,而是正当的“精神动作”,错误是两种不同的意图(干扰的意图和被干扰的意图)间的相互冲突的产物,错误代表了一个人

14、的潜意识愿望和冲动,是这些愿望和冲动赖以表达的一种方式。 将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错误分为六大类:口误;笔误;误读和误听;遗忘;丢失、误置或误取物品;积累的错误与混合的错误。n 7. 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 Freud认为,人的大多数心理痛苦和心理障碍之根源实际上在于童年时代。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失衡会导致神经症,在极端的情况下,自我丧失对本我的控制能力,便会发生精神病。三、后弗洛伊德思想n 1.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容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阶段,提出“原型”这一概念。 2阿德勒: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提出自

15、由意志的人性观。 3霍妮:将自我分成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化自我三部分,创立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的适度机能和自主性。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对心理社会齐发展提出八个阶段,创立了新的自我心理学。n 2. 对经典分析理论的修正 1由强调本我转向强调自我的作用,由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由强调性驱力或利比多,转向重视个人实现与社会关系; 3由注重童年期的精神创伤,转向当事人的现状和进行中的发展。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n 1. 贡献 1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

16、心因性理论中起重要作用,为身心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深层次心理疗法; 3指出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连续性,创造了新的心理评估技术; 4对现代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产生广泛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问题的概念n 2. 局限性 1心理动力学仅仅依据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大多数看法缺乏科学、客观的实验验证和实验支持; 2在理论的构建中,仅仅依赖推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解释过多任意性和主观臆断性; 3仅研究没有代表性的病人,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和有关正常人的理论,许多理论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和泛性论色彩; 4在人性问题上持过分悲观的看法,将人视作有动物本能

17、驱动的,无力自控和自我了解的个体。第三节 行为主义模式一、理论观点n 1.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研究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反应,心理学家的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见与控制。n 2.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障碍症状视作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行为是人同环境不相协调的结果,不是由于缺乏适应的学习,便是由于有毛病的学习得来的。二、具体观点n 1. 基本的学习方式 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 n 2. 基本的学习规律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泛化和分化、习惯化、塑造、示范等。n 3. 学习获得异常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避免使用“正常”和“异常”这样的术语,

18、因为这以为着在健康与疾病间存在一条清楚的界限。实际上,人的行为的范围是一个连续体,由于所有的行为都被同类的学习原则联合在一起。 三、评价n 1. 贡献 1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 2提供了客观的研究方法; 3为心理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主张。n 2. 不足 1行为主义的观点过于简化了人生; 2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取决于环境中的刺激,过分强调环境决定论和“刺激-反应”模式; 3只强调环境强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过程。第四节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模式一、基本主张n 1. 采用现象学方法 1认为,心理学应当由自然科学转换为人文科学,将主要精力放到研究人的特点上。 2一个核心主张

19、:心理学家必须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了解一个人的经验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种探讨人的心理的方法,便称作现象学方法。 3empathy:通感,包含认知和情感两部分,是双向的沟通过程。n 2. 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注重个案研究,是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共同主张。n 3. 重视人的潜能 对人性有积极的看法,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n 4. 自由与责任 人类有自我意识,这允许人超越其本能冲动并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n 1. 对人性的积极看法 人本主义认为,如果允许不太受限制的自由发展,那么一个人便不仅会变成有理性的人、社会化的人,而且会变成

20、富有建设性的或自我实现的人,即不仅专心于满足自己的生物学需要,而且还要实现自己的高级的潜能。n 2. 关于心理障碍的看法 1产生原因:心理障碍是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使人偏离自我实现方向所致。 2治疗主张:由于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只要治疗家真诚的对待来访者,通感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和尊重来访者,耐心的加以引导,心理障碍患者便能恢复自我指导能力,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n 1. 派生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此观点认为,在获得大量由现代化技术所提供的物质享乐的同时,人们已经抛弃了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个人责任感。n 2. “存在神经症”,是以“存在的空虚”为特点,是当代人最常见的

21、心理障碍。n 3. 主张存在主义疗法,认为人具有自我指导能力和意志行为。 治疗过程:治疗者的主要职责是面对来访者受到限制的生活,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对于其现状所应担负的责任,接受改变未来的责任,并支持来访者为控制自己的存在而作出的努力,做生活的主人。四、评价n 1. 贡献 1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有价值的看法。 2为人的潜能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n 2.批评 1它所提供的心理疗法较少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理念的东西多余技术性的东西。 2它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判断与探究方法缺乏科学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甚至怀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的行为的研究。第五节 认知理论模式一、认

22、知观点的核心主张n 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n 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二、具体观点n 1. 艾利斯的ABC理论: 1他认为,人天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或苦恼(C)与其说是有外界事件(A)所引起的,不如说是有人们在不合理的信念(B)的基础上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引起的。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的信念。2人可以由理性战胜非理性。治疗师应采取主动的指导方式,启发来访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性的信念及其在心理障碍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并鼓励病人直面对抗或清除不合理的信念,采用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从而达到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变的治疗效果。n 2

23、. 贝克的认知歪曲理论 1他认为,心理障碍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关。 2常见的认知歪曲:夸大、过度概括、选择性概括,这些认知歪曲表现为消极的自动思想,当事人对此并无觉察。 3治疗方法:主张帮助来访者识别出这些消极的自动思想,训练他们区分事实和信条,并将信条、假设和预断作为“假说予以严格的检验,同时利用一些行为技术。n 3. 其它的认知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1认知评价 2归因 3预期 4信息加工与注意 5自我概念(自我图式)三、评价n 1. 贡献 1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 2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疗法。n 2. 批评 1过分的强调了人的理性因素,忽视的人的

24、社会心理及本能因素; 2研究方法欠科学,仅依靠推理提出理论。 第六节 人际与社会文化模式 这两种观点均强调群体在心理障碍中的应用,但人际观点更关注小群体(家庭),而社会文化观点则倾向于从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心理障碍,并将心理障碍看作广泛的社会力量的产物。一、人际观点n 1. 理论解释: 1心理障碍未必是个人的问题,许多心理障碍是不适当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一半在于个人,一半在于不良的人际关系。 2人际沟通和互动是产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与必要过程,一些研究学者提出”心理障碍是不良沟通的结果“这一结论。 3许多人际理论家将寻求咨询或治疗帮助的人称作“被认出的病人”。n 2.

25、 治疗主张: 人际疗法要求治疗者探究和改善来访者的家庭关系和班组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而不仅仅是那个被认出来的“病人”。n 3. 评价: 1贡献 它关注可观察的人际交流,指出人际关系不良是造成和维持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进一步给出了一个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干预策略;对于建立治疗者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启发意义。 2批评: 它的有些发现未能得到后来研究者的支持,人际理论没有说清楚人际关系同心理障碍相联系的机制;适用范围有限。二、社会文化观点n 1. 心理病态是社会病态的结果 虽然我们可以说某人患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但是他们仅仅是社会上的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症状。n 2.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签的负面

26、影响 这种诊断标签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n 3. 评价 1贡献: 它指出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 2批评: 社会文化理论家没有回答,处于同一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人为什么有的患有精神疾病,有的仍保持健康。第七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素质-应激模式n 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容易罹患某种或某些障碍或疾病,如果具有某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那么更可能患病。二、身心相互作用论n 在人类的疾病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环行的模式。 第三章 心理障碍的症状学第一节 认知过程障碍一、感觉障碍 1. 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对外界低

27、强度的刺激过强的反应。常见于神经衰弱、癔症和感染后的虚弱患者。 2. 感觉减退:感觉阈限提高,对外界强烈的刺激反应迟钝,严重时会造成感觉消失。常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也时常存在。 3. 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反的反应。常见于癔症。 4.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性质不明确、位置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二、知觉障碍 1.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见有错听、错视、错嗅、错味和内感受性错觉 。在意识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常带有恐怖性质。 2. 幻觉:虚幻的知觉。根据感觉器官不同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

28、幻触和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 根据幻觉产生的条件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3.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事物的个别属性时发生变形。 常见的类型有视物变形症、空间的知觉障碍、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非真实感”。 三、思维障碍 1.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类型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言语、重复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 2. 思维内容的障碍 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

29、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深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常见的类型: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被窃妄想、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读心症)、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2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的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知道是不必要的,但无法克制。 3超价观念:是某种强烈情绪强加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四、注意障碍 1. 注意增强:是指在某些心理障碍状态下,病

30、人特别易于注意某种事物。 2.注意减弱: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或称为注意的松懈 (注意迟钝)。 3.注意缓慢:指病人注意兴奋性的集中的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 4.注意涣散: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不集中。 5.注意狭窄:指病人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6.注意固定:指人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强。 7.注意转移:纸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五、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记不得且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 2.记忆减退: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临床少年宫比较多见。 3.遗忘:也称之“为回忆的空白”,指那

31、些局限于某仪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 1顺行性遗忘: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遗忘和疾病同时开始,同向发展。 2逆行性遗忘: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3进行性遗忘:主要见于老年性痴呆,受其影响较大的不是直接的识记和保存,而是再认和回忆,即病人除有遗忘外,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 4.错构:是一种记忆的错误。 5. 虚构: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确有其事。 6.潜隐记忆:也称歪曲记忆,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颠倒。 7.

32、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病人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似曾相识症),或对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产生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旧事如新症)。六、智能障碍 1. 心智发育迟滞:基本上因为病人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大脑的发育由于遗传、传染、中毒、头部创伤、内分泌异常或确氧等因素而受到阻碍,以致大脑发育不良,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2.痴呆:是一种综合症,可见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等能力以及判断力的障碍,并伴有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七、自知力障碍 指病人对其本身心理障碍程度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心理状态是否异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

33、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八、定向力障碍 指病人对其本身心理障碍程度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心理状态是否异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周围环境(时间、地点、人物)、自身状况。第二节 情感过程障碍 1. 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显著增强。 2. 欣快:一般指病人患有器质性精神病时出现的快乐心情。 3. 情感低落: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 4. 情感脆弱:指一般在细微的外界刺激或无刺激下,病人的情感容易引起波动。 5. 情感爆发:一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障碍。 6. 易激惹:一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障

34、碍。 7. 情感迟钝:指病人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8. 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 9. 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 10. 表情倒错:指情感体验与表情之间不协调。 11. 病理性激情: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但有较短暂的情感障碍。 12.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外界刺激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或带有强制性的哭和笑。 13. 矛盾情感:同一病人对同一事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 14. 病理性心境恶劣:无任何外界原因而突然出现的低沉、紧张、不满情绪的发作。第三节 意志行为障碍 1. 意志增强:一般意志活动的增多。 2. 意志减

35、退:意志活动显著减少。 3. 意志缺乏: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动机。 4. 矛盾意向: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 5.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和不协调性 6.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紧张性、心因性、抑郁性、器质性)、腊样屈曲。 7. 违拗(主动和被动)、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第四节 意识障碍1.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1嗜睡 2意识混浊 3意识错乱 4昏迷 5朦胧状态 6走动性自动症(梦游症、神游症) 7谵妄状态:非特异性的脑器质性综合征。 8梦样状态2. 自我意识障碍 1人格解体 2交替人格 3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 4人格转换第四章 心

36、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概述一、心理障碍的评估及其目的n 1.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各种手段(如观察、会谈、测量等)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是行为)进行取样和描述,进而综合各种信息所做出的系统评定和判断。n 2. 心理评估的目的 1区分心理(行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 2是否有病理现象以及原因如何; 3如果行为是异常的,还应依据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二、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n 1. 访谈法 通过主评者与被评估者面对面的谈话进行心理评估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有效访谈:有效的访谈不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有效的访谈还需要对别人非常敏感和直率。2. 观察法

37、1依据:人的行为是由其人格的基本心理特征决定的,因此是稳定的,由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被观察者的人格特征及问题。 2分类: 自然情境观察: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生活、学习或工作未被干扰的原本状态;特定情境的观察:特定情境有两个含义:.平时很少遇到的、比较特殊的情境(大灾难、中大比赛等);.心理评估者人为设置的、可以控制的情境(单向玻璃)。 3优点: 在系统观察基础上的记录有助于澄清现存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行为观察能够在治疗开始前提供基线材料; 观察材料常常有助于诊断者系统的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一、心理障碍的检查方法n 1. 采集病史 1应注意的事项: 医生采集病史

38、时,必须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热情接待患者,取得他们的配合; 对自知力存在的患者,可由本人叙述病史,对于自知力缺损的患者,应由知情人代为叙述病史; 由于大部分知情者缺乏专业知识,所提供的病史多反应病人的外在表现,且有时可能掺杂某些个人情感,或因某种原因有意无意的隐瞒或夸大病情,因此,心理医生在采取病史的过程中,要对病史的可靠性给予适当的估计,同时还须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精神检查、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才能对疾病作出诊断。 2病史内容: 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现在住处或通讯处、来访日期、病史采集日期、病史报告人、医生对病史资料的估价。 主诉:

39、内容为疾病的主要表现、起病缓急及病程。 现病史:指时间先后描述疾病起始及其发展的临床表现,直至就诊时的现状。 个人史:一般系从母亲妊娠期起,到发病前的整个生活经历,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重点询问。 既往史:采取既往史时,应重点询问病人的疾病史。 家族史:主要指父母系三代中有无神经、精神病患者,有无个性偏离者,有无近亲婚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等。n 2. 精神状态检查 1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医生应以亲切、同情、耐心的态度来对待病人,消除病人与医生之间的隔阂,建立较为合作的关系,从而得到临床上的第一手资料。 精神检查前医生对如何检查及检查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检查的方法可分为自由交谈法和

40、询问法两种。 检查时医生既要倾听,又要注意察言观色。 应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家属或亲友不宜在场。 应随时做好记录,以确保内容真实和完整。 检查儿童病人时,应注意儿童的特点,掌握接触儿童的技巧。 对脑器质性病人的检查要特别注意其意识、情感、定向力、注意、记忆、谚语、智能及其有关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2检查的内容: 一般表现:意识状态、定向力、接触情况、日常生活; 认识过程:知觉障碍、注意力、思维、记忆力、智力、自知力; 情感活动; 意志行为。n 3.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 体检:脑电图、CT、MRI、PET等。二、心理障碍诊断的目的与批评意见n 1. 心理障碍的诊

41、断主要为临床治疗或干预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可作为预后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的参考,还可用于研究和交流。 n 2. 批评意见 1变态心理学所采纳的需索心理诊断标准,都是以医学的诊断概念为基础的; 2过分的强调这种差别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有病”的印象,使当事人背上包袱,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对当事人可能构成危害; 3诊断往往容易歪曲当事人的真实情况,因为许多心理障碍患者集多种症状于一身,一种诊断不可能反映其真实情况; 4诊断名称给人以解释的错觉,但诊断名称并不能说明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三、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n 1. 按心理过程分类 1认知过程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

42、2情绪情感障碍:情绪低落、易激惹、焦虑等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兴奋状态、木僵状态等 4意识障碍:朦胧状态、梦游症等n 2. 国际疾病分类(ICD) 由WHO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ICD)于1893年制定,1900年第一次修改,以后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目前采用的是1990年5月修订的ICD-10,它的第五章是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标准,从F0到F9共有10大类;此外还有4级的亚分类和多轴诊断系统,接近于DSM-R的分类。n 3.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1952年出第一版,目前采用的是第四版(DSM-,1994),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共有21大类,还有五轴评估系统

43、: 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轴:人格的发展水平及障碍; 轴:躯体障碍; 轴:与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轴:目前的社会功能和适应水平等。n 4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CCMD-3,2001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排列次序服从等级诊断和ICD-10的分类原则。 第五章 心境障碍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一、什么是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常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往往有复发倾向,间歇期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二、抑郁发作的特点 逐渐起病,几周至几个月,发作有一过程,通常持续几个月,然

44、后结束。 主要表现有:1. 抑郁心境; 2. 兴趣丧失; 3. 精力下降; 4. 自我评价低; 5. 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 6. 自杀观念和行为; 7. 昼夜节律性变化; 8. 躯体症状。二、躁狂发作的特点 起病急,大约几天时间,持续几天到几个月,然后突然停止。 主要表现: 1. 心境高涨或易激惹; 2. 思维奔逸; 3. 精神运动性兴奋。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982年,总患病率为0.76,时点患病率为0.37,国外,时点患病率,男,0.041.04,女,0.081.60。 1. 性别:发达国家女比男高1.53倍,双相情感障碍男女接近。 2. 社会阶层:低社会阶层还抑郁症比高社会阶层高2倍,双相情感障碍高社会阶层高。 3. 生活事件:心境障碍患者发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4. 年龄:重性抑郁症的高峰,女:1519岁,男:2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