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3777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物理全套复习资料第一章 机械运动 1 、长度的单位: 1 千米 (km) =10 3 米 (m) 、 1 米 (m)=10 分米 (dm)= 10 2 厘米 (cm) =10 3 毫米 (mm)= 10 6 微米 ( m) =10 9 纳米 (nm) 。国际单位 米 (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紧贴被测物体,立起来放正。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 ( 1 ) 实验室常用 如 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_ _ 会聚 _ 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1.0 c m 。 ( 2 )下图中 B 物体的长度为 18.5mm , 或者 1.85cm

2、, 其中 18 mm 是准 确值, 0.5mm 是估计值。2 、 1 小时 (h)=60 分 (min)=3600 秒 (s) 时间的国际单位 秒 (s)3 、错误是不遵循实验规范,读数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4 、 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v=S/t 导出公式: S= v t ; t= S/ v其中: s 路程米 (m)- 千米( Km );t 时间秒 (s)- 小时( h )v 速度米 / 秒

3、(m/s)- 千米每小时( km/h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米每秒 ,符号为 m/s 交通运输中常用 千米每小时 做速度的单位, 符号为 km/h , 1 m/s =3.6 km/h 。5 、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6 、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 。7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v=S/t (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第二章 声现象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 、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3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

4、声速, 声音在 1 5 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声速与 介质种类 和 温 度 有关。4 、听见回声的 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5 、 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例如:在海面向海底发射超声波,隔了 2S 接受到反射回来的回波,问海底有多深?(海水中声速 1500m/s )S= v t =1500 m/s 2s=3000m, 则海底深度为 1/2S=1500m6 、 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5、7 、 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 ;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8 、 音色 :发声体发音的特色和品质。音色与 材料和结构 有关。9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 20000Hz ,高于 2 万 Hz 叫超声波;低于 20Hz 叫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10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11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加湿器、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 蝙蝠辨向 )制作( 声纳系统 )12 、 传递信息 (交谈 ,医生查病时的 听诊 , B 超,

6、敲铁轨听声音等等)13 、 传递能量 (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14 、 控制噪声 :( 1 )在 声源处 减弱 ( 安装消声器 ) ;( 2 )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植树、隔音墙)( 3 )在 人耳处 减弱(戴耳塞)第三章 物态变化1 、 摄氏温度 :( 1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然后把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 3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 5 ”读作“ 5 摄氏度”;“ 20 ”读作“零下 20

7、摄氏度”或“负 20 摄氏度”1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造的;2 、温度计的使用 : (测量液体温度)( 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 量程、分度值 (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 、体温计 :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测量范围: 35 42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8、; 1 、物质从固态 液态叫熔化;从液态 固态叫凝固。 2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4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 温度不变 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熔化过程:( 1 ) AB 段,物体

9、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 ) BC 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 50 ),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 固液共存 状态; ( 3 ) CD 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凝固过程:( 4 ) DE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 液态;( 5 ) 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 ),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 ) 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3 、汽化和液化1 、 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 )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10、 ,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 2 )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跟液体 温度 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跟液体 表面积 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跟液体 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

11、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 )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2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 ;压缩体积 (液化石油气) 常见液化现象:白雾、露水、开水上方饭菜上方的“白气”;冬天眼镜上蒙了一层雾,嘴里呼出的白气。 4 、升华和凝华1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升华;2 、凝华现象:霜、雪、雾凇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第四章 光的传播1 、 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

12、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 月亮不是光源2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木工看木头。解释 现象:坐井观天、一叶障目,影子,日食、月食、 小孔成像3 、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c=3 10 8 m/s;4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光年是长度单位;声音 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 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 二者刚好相反 )。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 100m 时,声音传播时间不

13、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5 、 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 、 光路图 (要求会作):( 1 )、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 )、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7 、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1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 3 )镜

14、面反射和漫反射的 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 反射定律 ; 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 3 、平面镜成像1 、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 对称 ( 轴对称图形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 相反( 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 ,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 像的大小 不变,

15、像也要随着远离或靠近镜面 相同距离 )。2 、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 平面镜 ,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 与水的深度无关 。3 、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光的反射,成虚像( 画线时用虚线 )方法:过 A 点和 B 点做垂直于平面镜的物像连线用虚线,标垂直符号。量出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找到对称点, A B 用虚线将 A B 连接4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便于找到像的 位置。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作用:比较像的大小。( 用 B 蜡烛代替 A 蜡烛的像,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法。)在虚线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呈现出像,因

16、为这是 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5. 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出反射光线过 S 点做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根据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找到对称点 S 。将入射点 O 与像 S 用虚线连接,延长后为反射光线。6. 已知像点 S ,反射光线过 A 点,请作出点光源 S 点,以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将 A 与 S 连接,镜子前面的用实线(反射光线),背面用虚线。过 S 做物像连线用虚线表垂直符号,根据对称找到 S将 S 于 O 点用实线连接表箭头,即为入射光线。 7 、以球外表面为反射面叫 凸面镜 ,以球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 凹面镜 ;8 、凸面镜对光有 发散作用 ,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倒车

17、镜,街道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作用 (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手电筒的灯碗) 4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 、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1 )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 2 )池底变浅;( 3 )透过厚玻璃看钢笔错位;( 4 )筷子向上弯折( 5 )海市蜃楼2 、 牛顿用三棱镜 发现了光的色散。 彩虹 是光的 色散现象 ;3 、 色光的三原色 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 是:品红、黄、青;4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 加热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电视遥控器 用红外线来传递信息。紫

18、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 从而吸收钙元素( 小孩多晒太阳 ), 荧光作用 (验钞)光的折射作图方法:无论光由空气射入水,还是由水射入空气, 始终是空气中的角度大。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1 、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如:远视镜片,放大镜等等;2 、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如: 近视 镜片;二、基本概念:1 、 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 CC 表示;2 、 光心 :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 O ”表示。3 、 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

19、点叫焦点;用“ F ”表示。4 、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 f ”表示。如下图: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5 、粗略 测量凸透镜焦距 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三、 三条特殊光线 (要求会画):1 、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3 、

20、经过凸 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3 、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实验前,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种类成像条件物距( u )成像的性质像距( v )应用5u 2f缩小、倒立的实像f v 2f照相机4u=2f等大、倒立的实像v=2f3f u 2f放大、倒立的实像v 2f投影仪2u=f不成像-1u f放大、正立的虚像V f放大镜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1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2

21、、 近视眼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需戴 凹透镜 调节;3 、 远视眼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需戴 凸透镜 调节;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 、质量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 基本属性 。它 不随 物体的 形状、状态和位置、温度 的改变而改变。3 、质量的 国际单位 是 千克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 吨、克、毫克 。4 、实验室常用 托盘天平 来测量质量。1 、把托盘天平放在 水平台上 ,把 游码 放在标尺 左端零刻线 处。2 、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若 指针在分度盘左端偏斜,平衡螺母向右调节;若指针在分度盘右端偏斜,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在

22、动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来使之平衡) 2 、密度1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 、定义式: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 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3 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 3 。 1 克厘米 3 =1000 千克米 3 。 3 、密度的测量1 测固体的密度( 1 )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m 1利用量筒测量适量水的体积 V 1将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测得体积为

23、V 2( 2 )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细而长的针或细铁丝将物体压没于水中,通过排开水的体积,测出固体的体积。二是在固体下面系上一个密度比水大的物块,比如铁块。利用铁块使固体浸没于水中。铁块和固体排开水的总体积再减去铁块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固体的质量、体积测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体的密度。2 测液体的密度( 1 )用天平测量装有适量液体的容器的质量 m 1 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 V 用天平测量剩余液体和容器的质量 m 2( 2 )液体体积无法测量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 于水,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体积相

24、等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如下:a 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 m ; b 将空瓶内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 m 1 ; c 将瓶中水倒出,装满待测液体,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 m 2 ;五、密度的应用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可以求物体的质量、体积。利用天平可以间接地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间接地测量质量。第七章力 7.1 力 1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注意( 1 )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 )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

25、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如磁力) 。2、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举例:用力压弹簧 , 弹簧变形 ; 用力拉弓弓变形 ,橡皮泥变形。( 2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物体 速度大小 或 运动方向 发生改变 )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3 、力的单位: 牛顿 (N)4 、力的三要素: 力的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称为 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 、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

26、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 短 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6.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例如:人推墙的力和墙推人的力,压力和支持力)7.2 、弹力(1) 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 的 形状 ;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 。(2) 弹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 ( 如 推力、拉力、 压力,支持力 )(3) 产生条件: 接触并 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27、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量 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不能超过它的 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 、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C 、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 、被测力的方向要与 弹簧的 轴线的方向一致 ,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防止卡壳 。E 、 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视线要与

28、刻度线 垂直 。7.3 重力( G )1 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 相互的 吸引力。2 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3 .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 正比。 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 9.8N/kg , 物理意义 : 质量为 1 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 牛顿。计算时, g 10 N/kg ,便于粗略计算。 重力的大小与 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 , 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4 . 施力物体: 地球 5 .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导出公式: 原理

29、: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性质制成的。 作用:检查墙壁是否 竖直, 桌面是否 水平。5 作用点: 重心 ( 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几何中心 。 )6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 重心 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 重心 上。7 . 重心越低越稳定 (不倒翁不倒,摔跤比赛时人要半蹲才不易被对方摔倒。)第八章运动和力8.1 牛顿第一定律 ( 又叫惯性定律 )1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 小车从 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 初 速度 ;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大。2

30、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 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力 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 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 得出的,它 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 、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 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的特性叫惯性 。 性质:惯性是物体 本身固有的 一种属性。一切物体 在 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 ,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 气囊 、 安全带 。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 拍打衣服可除尘 、踢出去的足球、滑冰。 解释现象:例:汽车

31、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 向前 运动,所以 人向前倾。8.2 二力平衡1 、 平衡状态 (有两种) :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称为平衡状态。2 、 平衡力: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受到的力叫平衡力。3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 同一物体 上的两个力 , 如果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4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 不受力 作用时,物体总保 持

32、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平衡状态)。 当物体 受平衡力 作用时,物体总 保持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平衡状态)。 当物体 受非平衡力 作用时,物体的 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 、 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 不受力或受平衡力6 、 物体的运动 不需要 力来维持, 力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 。8.3 摩擦力1 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 阻碍相对 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滑动 摩擦力。2 产生条件: A 、物体 相互接触 并 且相互挤压 ; B 、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 种类: A 、 滑动摩擦 B 静摩擦 、 C 滚

33、动摩擦4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 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 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6 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 着木块 做 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 二力平衡 的知识可得: 弹簧测力计 对木块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7. 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结论 1. 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结论 2.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8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 、 增大压力 B 、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9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 、 减少压力 B 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 用滚动摩擦代

34、替滑动摩擦 D 、 使两接触面分离 ( 加润滑油 、气垫船 ) 。第九章压强压力 9.1 、压强:1 、定义: 垂直 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 、方向: 垂直于 接触面3 、作用点: 作用 被压物体 上 4 、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 压力 才与物体受至的 重力 在 数值上相等 ,有: F=G=mg 但 压力并不是重力压强1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的大小 ( F ) 和 受力面积的大小 ( S ) 有关。2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 压力作用效果 的物理量。3 、定义:物体 单位面积 上受到的 压力 叫压强 .4 、公式: 5 、单位: 帕斯卡( pa )

35、1pa = 1N/m 2 意义:表示 物体(地面、桌面等)在 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 牛顿 。6.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结论 1. 当压力相同时, 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 2 .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7 、增大压强的方法: 1 ) 增大压力 举例 : 用力切菜易切断2) 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 : 磨刀不误砍柴功 ,锋利的土铲8 、减小压强的方法 : 1) 减小压力 举例 : 车辆行驶要限载2) 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 : 铁轨铺在路枕上 算固体压强时,先计算压力 F=G=mg ,再由 来计算压强。9.2 、液体压强1 、产生原因:

36、液体受 重力 ,对支持它的容器 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 流动性 ,对容器 侧壁有压强 。2 、液体压强的特点:1 )液体对容器的 底部 和 侧壁 有压强 , 液体内部 朝各个方向 都有压强 ;2 )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 深度 增加而增大 ;3 )在同一深度 , 各个方向的压强是 相等 的 ;4 )在同一深度 , 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 密度 越大 , 压强越大。3 、液体压强的公式: P gh注意 : 液体压强只与 液体的密度 和 液体的深度 有关 , 而与液体的 体积 、 质量 无关。当 固体的形状是柱体 时,压强也可以用 此公式 进行推算 计算 液体对容器的压力 时,必须 先由公

37、式 P gh 算出压强, 再 由公式 F=PS 来计算压力。4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 不流动 时 , 各容器中的 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举例 :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 三峡船闸9.3 、大气压强1 、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 大气压强 , 简称大气压。2 、产生原因:气体 受到重力 ,且有 流动性 ,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3 、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 、 利用吸管吸饮料 。4 、首次 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 托里拆利实

38、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 76cm 高水银柱 产生的压强,即 P 0 =1.01310 5 Pa , 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 10 5 帕斯卡 ,约支持 10 .3m 高的水柱。5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 3000 米内 , 每升高 10m , 大气压就减小 100Pa ;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 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6 、气压计和种类: 水银气压计 、 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7 、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 、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应用:(高压锅)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 物理学中把具有 流动性 的 液体 和 气体

39、 统称为 流体 。2 、 在气体和液体中, 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 、 应用:1) 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2) 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10.1 浮力( F 浮 )1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2 、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 的。 3. 称重法测浮力: 4 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 的上下表面有 压力差 。 5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和 液体的密度 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

40、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10.2 阿基米德原理1. 实验: 浮力大小 与物体 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的关系 :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 重力 G , 小桶所受的重力 G 桶 ;1 把物体浸入液体 , 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 F 拉 ,(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 =G F 拉 )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 G 桶 + 水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 排 = G 桶 + 水 G 桶2. 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3. 公式: F 浮 =G 排 = 液 gV 排4. 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

41、的 大小 只决定于 液体的密度 、 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 与其他一切因素均无关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 、物体的浮沉条件:状态F 浮与 G 物V 排与 V 物对实心物体 物与 液上浮F 浮 G 物V 排 =V 物 物 液悬浮F 浮 G 物 物 = 液漂浮F 浮 G 物V 排 V 物 物 液2. 浮力的应用1) 轮船是采用 空心 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2) 潜水艇 浸没在水中,下潜越深,浮力不变。通过

42、冲水放水来 改变自身的重力 从而 实现上浮或下潜。3) 气球和飞艇是靠 充入密度小于 空气 的气体 来改变浮力。4) 密度计是 漂浮 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 “ 上小下大 ” 。4 、浮力的计算:压力差法: F 浮 =F 向上 -F 向下称量法: F 浮 =G 物 -F 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漂浮悬浮法: F 浮 =G 物阿基米德法: F 浮 =G 排 = 液 gV 排( 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 1 节功1 、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 、功包含的 两个必

43、要因素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 力的方向上 移动的距离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 力的方向上的距离)。4 、功的计算公式: W = Fs用 F 表示力,单位是牛( N ),用 s 表示距离,单位是米( m ),功的符号是 W ,单位是牛 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 J , 1 J=1 Nm 。5 、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W = Gh ;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W=fs6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 ( 而直接用手 ) 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

44、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6 、当不考虑摩擦、机械自身重等因素时,人们利用机械所做的功( Fs )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Gh ),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是最简单的情况。第 2 节功率1 、功率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 、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 、计算公式: P = =Fv其中 W 代表功,单位是焦( J ); t 代表时间,单位是秒( s ); F 代表拉力,单位是牛( s ); v 代表速度,单位是 m/s ; P 代表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 “ W ” 。4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 W )、千瓦( kW ) 1W=1J/s 、 1kW=10 3 W 。第 3 节动能和势能一、能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 能够对外做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