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3983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矿产资源经济学,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一般不属于最终产品,而是用作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这类产品的需求称为中间需求或者导出需求。最终产品: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而生产和出售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矿产需求-中间需求,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中间需求,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最终需求的一般规律并不足以解释中间需求,中间需求不仅受最终需求的影响因素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互补投入要素的可用性。,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中间需求,中间需求不仅受最终需求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下列因素有关:(1)最

2、终需求。与某中间产品有关的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减,会相应地引起该中间产品需求的增减。(2)生产技术。技术的变化,对中间产品需求有较大影响。当生产技术使某投入要素或其互补要素的生产率得到改善时,该要素的需求增加;而当生产技术使某投入要素的替代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时,该要素的需求则减少。,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中间需求,(3)投入要素比例。当某要素对其他投入要素的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成本亦增减,产量会随之减与增,该要素的需求也就相应的减少或增加。(4)其他要素价格的变化。互补要素价格、替代要素价格。,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中间需求,中间需求与生产有密切关系。产出与投入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它表

3、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上,从投入要素的各种可能组合所获得的最大产量。单位投入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化,称为边际产量。具体来讲,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添1单位该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和产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称为边际产值,它表示单位可变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总收入的变化。,矿产品供需理论,生产函数、产量与产值,矿产品供需理论,生产函数、产量与产值,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技术水平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单位可变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趋于减小。这种边际产量随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称

4、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收益递减规律可以是对边际产量而言,也可以是对平均产量而言。有时,它还可以对总产量而言,此时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收益递减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足以使固定要素被充分利用的界限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使单位可变要素没有技术上必要数量的固定要素,其效率便会降低,边际产量亦会下降。,矿产品供需理论,生产函数、产量与产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其它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我们获得的产出增量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其他的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收益递减规律可以是对边际产量而言,也可以是对平均产量而言。有时,它还可以对总产

5、量而言,此时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收益递减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足以使固定要素被充分利用的界限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使单位可变要素没有技术上必要数量的固定要素,其效率便会降低,边际产量亦会下降。,矿产品供需理论,生产函数、产量与产值,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土地和劳动叫做生产的初级或初级要素,其供给主要来自市场之外。资本要素由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资本: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他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有些资本品能连续使用几年,其他的则可以连续使用一个世纪或更长,但资本品的基本特征是,它既是一种投入又是一种产出。,矿产品供需理论,生产函数、产量与产值,资本品

6、主要有三类:建筑(如工厂和住宅)、设备(耐用消费品,如:汽车;耐用生产设备,如机器工具及计算机)以及投入和产出的存货(如经销商推销过程中的汽车)。,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弹性,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作为中间产品,其需求弹性受矿产占最终产品成本的比例、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及矿产的可替代程度等因素影响。若某矿产品占最终产品成本的比例大,则该矿产的需求趋向富于弹性。反之,若某矿产品占最终产品成本的比例小,则该矿产的需求趋向缺乏弹性。,矿产需求弹性,矿产品供需理论,中间产品的价格变化,会对最终产品的价格有直接影响,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又影响最终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所以,最终产品弹性越大,有关

7、的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也越大。但是,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中间产品占最终产品总成本的比例。,矿产品供需理论,某中间产品的可替代性对其需求弹性亦有较大的影响。替代品越多,则该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反之,替代品越少,则该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中间产品的可替代性又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生产成本、技术规程、政策等诸多因素。矿产需求弹性还与所论时间期限的长短有关。短期是指:在此期间内,某些市场条件诸如:生产能力、地租契约、劳动合同等可以视为不变;而长期则是指:在此期间内,经济与技术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矿产品供需理论,就短期而言,矿产的需求弹性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矿产成本

8、占最终产品总成本的比例和矿产替代的可能性。就长期而言,生产设施、经济合同以及工艺技术等皆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矿产的需求弹性比短期内的需求弹性大。然而,研究矿产长期需求弹性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其大小,更重要的是矿产需求随长期价格趋势的调整方式,以及这种调整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需求的程度。为此,首先需要考察矿产资源保护问题。,矿产品供需理论,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的可能方式之一是通过市场调节。在此,一个重要的假设是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供求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条件下,长期价格趋势会导致原材料替代和技术变化,以使需求适应供给成本的变化。,矿产品供需理论,具体地说,如果经济繁荣(房地产市场等行业迅

9、猛发展),表明矿产需求量高,随着需求量不断升高,矿产价格升高,当矿产价格不断上升时,最终该矿产的消费者将寻求廉价替代品以抑制生产成本的提高。替代方式主要有:以不同的原材料生产现有产品;如在高压传输线中以廉价铝替代价格较贵的铜;以不同的产品替代现有产品;如以卫星替代远程有线电话;减少现有产品中矿产的使用量。通过改变合质金的结构来减少永久磁铁中镍的使用量。,矿产品供需理论,替代使某矿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该矿产品得以更多地用来满足难以替代、高价格的需求。所以,若价格信号准确,市场调节将导致矿产的有效利用。若价格继续上升,该矿产最终被完全替代没有需求,如同资源耗尽,此种状况称为经济耗竭。,矿产品供需

10、理论,在理想的市场调节的情况下,矿产资源保护得以自动实现,人们不必担心资源耗竭。若社会用尽了某种矿产,则是因为社会已经从该矿产的使用中获得了最大效益,而有新的可用选择出现了。但是,市场价格并非总能准确地反映矿产供需状况。所以,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靠政府政策的调控来保证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价格机制造成的成本与效益信息的扭曲,常见情况有:价格过低。管制价格无法响应市场状况。价格过高。垄断价格使矿产的利用趋于偏离最佳,社会效益下降。信息不准。有关市场供求、技术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可能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成本。环境及生态侵害对社会造成的成

11、本,也难以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这可能导致矿产价格趋低,社会需求趋高。,矿产品供需理论,最后,矿产赋存的地域不均衡性和社会经济及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会对矿产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基于成本比较优势,而贸易实践证明,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这种基于成本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一般会导致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获利更大。以出口矿产资源等原材料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和安全健康等外部成本往往不能被企业或市场内部化,扭曲了矿产贸易价格;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使得矿产的附加值不能在本地实现。因此,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必须对传统贸易的这一缺陷予以修正,加强对资源

12、开发利用的公平公正性的关注。,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的交叉弹性,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另一种矿产价格的变化对某一矿产需求量的影响,简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矿产品供需理论,当矿产x对矿产Y的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时,表明X的需求量与Y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所以二者互为替代品。例如,铜、铝互为替代品。当矿产x对矿产Y的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时,表明X的需求量与Y的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所以二者互为互补品。例如,钢材与水泥互为互补品。若交叉弹性系数为零,则所论两种矿产品在消费中互不相干。,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供给,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供给理论,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矿产供给

13、理论在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亦使其比一般商品供给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它不仅考查矿产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矿产资源储量与矿产资源可用性评估等矿产供给的独特方面。,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供给规律,矿产供给是因矿业对矿产需求的响应引起的。可供矿业公司实现这种响应的时间长短,对矿产供给有较大影响。短期(如3年内):采选冶不会超过已有的生产能力。中期(3-10年):对已知矿床建设新矿山得到提高。长期(10年以上):通过投资新的勘查项目所发现的矿床而得到扩大。,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供给规律,在短期内,矿产供给具有低价时弹性大、高价时弹性小的特点。当矿产供给达到矿业生产能力时,供给接近于完全缺乏弹

14、性。对于能够废旧利用且具有较大二次市场的某些金属矿产,上述规律性不复存在,因为废旧利用趋于使矿产价格下降。,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供给规律,*在长期内,矿产供给是累计产量的函数。随着累计产量的增大,资源可能变得稀缺,由此导致矿产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地质勘查与技术进步对长期矿产供给的影响作用却正好相反。地质勘查工作加强,资源存量得到补充,产量增加;技术的进步,会使矿产利用率提高,矿产替代增多,矿产需求减少。所以,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与技术进步,趋于使矿产价格下降。,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资源分类,矿产资源分类是矿产资源评估的基础。是矿产供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无普遍可循的矿

15、产资源分类标准。资源分类/级往往依矿产资源评估目的与范围的不同而异,还与矿产资源的地域特征有关。所以,不同地区地质勘察、采矿工作、经济分析、管理决策等有关方面的决策者对矿产资源的分类常常有不同的概念。,矿产品供需理论,国外矿产资源分类方法,就矿产资源分类理论而言,D.P.Harris(1984)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矿产资源远景评估的矿产存量分级的概念。该分级的特点:将资源定义为当前能够提取或具有提取可能的矿产品量,而不是含有矿产的矿岩量。综合考虑经济与地质因素,而不是将技术经济方面的考虑置于地质信息可信度这一前提之上。具体说,将矿产存量分为六级,即资源基础、矿产禀赋、矿产资源、经济资源、潜在供给

16、和已知经济资源。,矿产品供需理论,国外矿产资源分类方法,资源基础是指所论地区范围内地壳中的某元素或者化合物的总量,其度量是以分子为基础的。资源基础对研究矿产供给一般无实际意义。矿产禀赋是资源基础的一部分,它指满足给定的最小品位、最小吨位、最大深度和产状等条件的、某矿产聚集体内所含的元素或者化合物的总量。,矿产品供需理论,国外矿产资源分类方法,矿产资源是指在当前或将来更有力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生产的那部分矿产赋存。经济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生产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包括尚未发现的经济资源。潜在供给是指经过指定的勘查工作便可以发现的那部分经济资源或矿产资源。已知经济资源是指已经发现的那部分

17、经济资源。,矿产品供需理论,国外矿产资源分类方法,就矿产资源分类实践而言,美国学者V.E.McKelvey(1972)提出了一个可以供政府评估矿产资源的长期可用性以及制定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参考的矿产资源分类方案。该资源分类方法是一个二维方法,一方面按资源的地质保证度的大小,将矿产资源划分为测定资源、估定资源、推定资源、假设资源和假想资源;另一方面,按照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可行度的大小,将矿产资源划分为经济资源、类边际经济资源和次边际经济资源。进而,将经济的测定资源称为测定储量;将经济的估定资源称为估定储量;将经济的推定资源称为推定储量。,地质保证度递增,McKelvey矿产资源分类,矿产品供需

18、理论,国外矿产资源分类方法,美矿山局和地质调查所对此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形成了USBM/USGS(1980)分类方案,USBM/USGS矿产资源分类,矿产品供需理论,美采矿工程师协会在上述矿产资源分类基础上,1992年提出了关于勘查信息、资源和储量报告指南,以便于评价矿业项目的可行性。在该指南中,资源被定义为,资源:当前或者将来能够从其中经济地提取矿产的、地壳内或者地壳上的天然材料的聚集体,并且其位置、品味、质量和数量皆已由具体的地质证据得到确定。,矿产品供需理论,该定义排除了McKelvey分类中的尚未发现资源,即假设资源和假想资源。指南按照地质知识可信度的大小,将资源划分为测定资源、

19、估定资源和推定资源。进一步,储量被定义为资源的一部分,它满足于具体、可行的矿业生产实践有关的最低技术要求,并且能够在当前(储量评估时)经济与合法地进行开采。储量按照其地质知识可信度划分为证实储量与可能储量;前者是测定资源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估定资源的一部分。,矿产品供需理论,该指南于1999年更新,提出了编制报告资质人要求;于2007年修订,以试图满足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主要改进了矿产资源分类的界定,澄清了储量必须满足的技术、经济、法律和许可等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商品价格极其敏感性分析方法的界定,明确了储量报告包括“矿产储量声明报告”等具体要求,强调了资质人的作用。,矿产品供需理论,联合国经社

20、理事会矿产资源总量定义为:天然产出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且具有一定地质确定性的矿物原料的富集体定义为矿产资源总量。按照地质控制程度、可行性评价可信程度和资源经济性等三个因素将矿产资源总量分为证实矿产储量等10级。,矿产品供需理论,为了与国际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分类标准相适应,我国于1999年6月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分类依据是对矿产资源进行矿产勘查所达到的地质可靠程度即经过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经济意义。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三维形式、矩阵形式、编码表示。,矿产品供需理论,三维形式用了三个轴(EFG),分别定义为经济轴、可研轴、地质轴并给以编码。编码的第一位

21、数表示经济意义,其中:1.代表经济的,2M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第二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其中: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预概略研究;第三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其中: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矿产品供需理论,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各类资源储量的含义,矿产品供需理论,探明的: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

22、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控制的: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推断的: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地质特征、矿体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矿产品供需理论,预测的: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

23、算出预测的资源量。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或其他扶持措施下,开发是可能的。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平衡边界,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矿产品供需理论,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内蕴经济的:仅通过

24、概略研究作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资源评估一般指矿产资源的定量描述。但其具体内涵则因评估的目的、采用的方法以及所考虑的因素不同而异。通常分为三类: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矿产资源评估,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资源评估,宏观评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各国政府不是需要对本国的矿产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目的在于考虑未来的资源充足程度,进而制定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也叫矿产资源远景评估或形势分析。宏观评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明确矿产资源的信息结构,也要分析未来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国家安全等政治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变化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影响等因素。,矿产品供需理论,矿产资源评估,中观评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其他非矿产资源的利用或基础工业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为使资源开发或者建设项目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国家或地方政府也需要对有关区域的矿产资源进行评估。微观评估:矿产资源所有者、矿山经营者、金融机构经常需要对矿山投资或生产矿山进行评估,以此进行投资及融资、课税、生产规划等经济管理活动。又称项目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