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086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血液凝固,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瀑布效应,抗凝机制,细胞抗凝系统单核巨噬细胞肝细胞体液抗凝系统抗凝血酶(AT)肝素蛋白C系统(PC),纤溶系统,XIIa、激肽释放酶,tPA、uP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各种组织 EC,肾脏,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抗凝功能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抗凝失衡DIC,DIC的概念,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

2、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性心肌炎,肿瘤性疾病,消化系统胰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胃癌血液系统白血病泌尿系统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女性生殖系统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妇产科疾病,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宫内死胎腹腔妊娠剖腹产手术,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前列腺、肝、脑、肺、胰腺等脏器大手术、器官移植

3、术等,发病机制,凝血和抗凝平衡破坏!,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Tissue Factor,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损伤的EC抗凝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在ADP作用下,血小板变形,微血栓内的血小板,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释放ADP、TXA2等促凝物质形成血小板团块粘附、聚集和释放释放ADP细胞膜磷脂诱导表达组织因子,促凝物质入血,Thrombin,Prothrombin,诱发因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肝功能疾病 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机体纤溶系统

4、功能降低,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清除促凝物质,如内毒素、含TF的细胞碎片、Ag-Ab复合物。吞噬清除活化了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单体、FDP和红、白细胞碎片等。见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反复感染或严重肝病,严重肝功能疾病,引起肝病的病因:肝炎病毒、Ag-Ab复合物和某些药物等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急性肝坏死时可释放大量TF和溶酶体酶(抗)凝血因子很多在肝脏产生和灭活,严重肝病患者,维持机体凝血、抗凝的平衡能力低。,血液高凝状态,原发性高凝状态见于遗传性AT、PC缺乏症等;继发性高凝状态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妊娠后期或老年生理性高凝状态。酸中毒可使EC受损,肝素抗凝活性减弱,凝血活性和

5、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是严重缺氧(如循环功能障碍)时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微循环障碍,休克等原因引起微循环障碍时,微循环内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血流淤滞。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加之在原始动因(如菌血症与内毒素血症)或严重缺氧、酸中毒和炎症介质作用下使EC受损均有利于DIC的发生。,机体纤溶系统功能降低,高龄吸烟妊娠后期糖尿病患者临床上不恰当地使用纤溶功能抑制药物,分期,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期,凝血、纤溶系统,实验室检查,血液凝固性,临床表现,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出血,广泛、多个部位出血,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常伴有DIC的其它临床表现,如休克等;常规的止血药无效。,

6、器官功能障碍,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形成!累及脏器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心肌,肝,肺,肾脏,脑,休克,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这种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中发现有某些形态特殊的变形的红细胞称裂体细胞(schistocyte),其外形呈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为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由于这种溶血性贫血多发生于微血管内异常变化时,故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机制,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六、防治原则,1、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2、改善微循环3、合理应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4、重建凝血和纤溶 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