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634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环境教育.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啸,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

2、在。对这类环境问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力,但却难以阻止它。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类。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其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人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具体他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

3、、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本章将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划

4、分,概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萌芽时期 在农业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你知道,哪些古代文明是在环境恶化下逐渐衰落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把!一、工业革命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业革命以前。在农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这次大转折的标志是能够利用“制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据我国科学家考证,在元谋人遗址中有大量的炭屑、烧骨等遗迹,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明。这说明,大约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火。由于能够利用火这一体外能源,人类结束

5、了自然奴隶的历史,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改造环境,开始了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出现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史前社会,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如美洲野牛绝迹可能与人们过度狩猎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猛犸象、披毛犀的消失,也可能是同样的原因所致。不过,在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极小部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讲,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还很低,还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以采集和猎取天然动植物为生。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还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所以,在农业革命

6、以前,环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人在很大 程度上仍然依附于自然环境。 远古人类生活复原图农业革命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是人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爆发性增长,由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532万人增加到距今2000年前后的1.33亿人。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二是人们学会了驯化野生动植物,有目的地耕种和驯养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使人类的食物来源有了保障。随着耕种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主要是通过大面积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来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收成,加上刀耕火种

7、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大量已开垦的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为了农业灌溉的需要,水利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又往往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尼罗河流域在历史上,每到夏季,来自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都要给埃及留下一层薄薄的沉积层,其数量不致于堵塞灌渠、影响灌溉和泄洪,但却足以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所吸收的无机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田对于有机质的需要,从而使这块土地能

8、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生于其上的众多人口。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样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宝贵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现伊拉克境内),是著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这里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辉煌的巴比伦文化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的商业中心,巴比伦国王为贵妃修建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

9、,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的文化、发展农业的同时,却由于无休止地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这片沃土最终沦为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2000年前漫漫黄沙使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开化历史都和美索不达米亚相似。40005000年前,这里的农业就很发达,人们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与一年两季的洪水种出了丰盛的庄稼,盛产小麦、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然而,毫无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土地沙化出现了,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茫茫沙漠。今天,这里已经是面积达65

1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 印度河东部的塔尔沙漠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据记载,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是,自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使水上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宋代时黄河泥沙含量就已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进一步达到70,这就使黄河的河床日趋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悬河”,遇到暴雨时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黄河因此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害河”。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沙漠面积日复一日地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11、,在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针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曾经给予人类以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此外,在

12、农业社会,特别是农业社会末期,还出现过污染问题。据考证,几千年前,由于我们祖先的采暖和炉灶设施十分简陋,洞穴内充满烟气,呛得令人窒息,人们逃出洞外。又因食物腐烂发出恶臭而令人生厌,于是迁往别处而不返。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大气污染历史的开端。但总的来看,在农业文明时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污染问题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较突出,井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例如,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就禁止鞋匠住在城内,以免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污染;14世纪初,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伦敦制造业在国会会议期间烧煤,以保持大气的清洁。 二、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作为一种“能思维的”

13、高级动物,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不停地对这种发展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通常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腊文明首先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发展起农业,并以此为基础创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希腊半岛大部分地区已经明显地呈现出人口压力的迹象(主要是指在食品供应方面的压力),此时,希腊大部分较好的土地均已开垦种植,有些坡地森林也已经被砍伐。随后的三个世纪中,人口继续增加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古希腊人就将他们的耕地逐渐向原先是林地或牧场的山坡上推进,然后,为了弥补牧场缩小所造成的损失,他们在剩余的牧场上进行过量放牧,井砍去更多的森林以扩大草场,这种状况一直

14、发展下去,直至所有的可耕地都种植了作物。于是,不幸也随之降临到古希腊人的头上,绝大多数的 土地遭到冬季大雨的侵蚀,开垦的山坡地和砍伐过的林地上的表土被迅速地冲蚀流失,草地、牧场也由于超载放牧而毁坏。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希腊人开始觉醒,公元前590年左右,棱伦已经意识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变得不适宜种谷物,就极力提倡不要继续在坡地上种植农作物,提倡栽种橄榄、葡萄。几年之后,古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为了鼓励种植橄榄树,给雅典城邦的农民与地主颁发奖金。但是,为时已晚,那时雅典土壤的毁坏流失已到了无可挽回的悲惨境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曾发出告诫: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口应当

15、保持适度的规模。柏拉图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今大的繁华之所到明天只将留下一些“荒芜了的古神殿”。他在其所著对话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从希腊兴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时代(公元前427347年)之间雅典土地所发生的变化:“先前富饶的土地现在只剩下一付病秧秧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蚀殆尽了,剩下的只有光秃裸露的骨架。许多现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泽原为遍布沃土的平原;那些山丘上曾覆盖着森林,并生产出丰富的畜产品,而如今只有仅够供蜜蜂吃的食物。”。西方古代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如前面所说的,环地中海地区各国文明的兴衰极其相似。过度垦植之后,土壤侵蚀严

16、重、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紧随古希腊文明之后的古罗马文明覆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罗马人在进行掠夺式种植的过程中,也曾注意到水土保持工作。他们修建了集水坝、蓄水池来收集冬季的雨水以供夏季灌溉,还修筑了梯田和灌水工程。但是,这些水土保持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或放弃不用,或缺乏维修而最终消失湮没了。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精华的西欧文明也是建立在一块保留着原始生产力的土地之上。总体来看,西欧的生态环境一直没有遭到十分严重的毁坏,威胁到西欧文明的延续。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土壤的保持,适合于农业生产,特别是那些邻近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区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帮助农民恢复

17、了地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欧人民长期以来付出了极大努力,不畏艰难困苦,实施各种适用措施,加固他们的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例如,西欧的农业生产始终分布在大部分较好的土地上,大片的林地从未被砍伐:现代的轮作制大约是十四至十五世纪期间起源于西欧低地国家。西欧农业生产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大量增加的城市却带来了污染问题,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某些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现代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尝到了这种文明所带来的苦果,尽管区别于以前文明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滋味。所以,严格他说,现代西方文明从开始阶段就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例如,烟的公害就出现于十二、十三世纪

18、的西欧。当时,在“煤炭文明”之花盛开的英国,烟害肆虐,已成公害。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二世(13071327年)时期,煤烟污染问题就已暴露出来,并有针对煤炭的“有害气味”进行的抗议;在理查德三世(14131422年)时期,鉴于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烟和气味,开始对煤炭的使用加以限制。1661年,约翰伊凡林曾写了一本关于伦敦烟气的有名著作驱逐烟气。其中对伦敦烟气的描述如下:“地狱般阴森的煤烟,从家庭的烟囱和啤酒厂以及石灰窑等地冒出来,伦敦有如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好象是火与冶炼之神(罗神)的法庭,恰似在地狱的旁边一样。但是由于淹没在煤炭散发出来的浓烈的烟和硫之中,出现了恶臭。在伦敦,历经许

19、多世纪依然坚硬如磐的石和铁,因遭煤烟的腐蚀,如今已变得破烂不堪。伦敦居民不断吸人不洁净的空气,使肺脏受到损害。在伦敦,患有粘膜炎、肺结核和感冒的人很多”。但是,这些呼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工业革命后,各种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人们才逐渐觉醒,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三、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例如上古时代,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把。诗经中就有“怀柔百川,及河乔岳”的说法。国

20、语论语中对此作了解释:九洲名山川泽,是出产物质资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之所以尊崇山川,已不完全是迷信。而主要是因为山川乃资源的产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伐崇令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已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周札地官规定大司徒的职责是,除掌管天下舆图与户籍外,还要“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就是说大司徒的工作职责包括,考察动植物的生态状况,分析其同当地居民的关系,并对

21、山林川泽和鸟兽等动物加以保护,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状态,最终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到春秋战国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已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规定,范围也相当广泛,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当时,诸子百家对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也不一样,产生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从而又促进了资源保护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其中以春秋时齐国人管仲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山林川泽的管理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形成了一整套保护思想。他认为,山林川泽是“天财

22、之所出”,是自然财富的产地。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就是说,不能很好地保护山林川泽的人,不配当国家的领导人。管仲在总结前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行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政策。他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他认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体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他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同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成为富国强兵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采取

23、的许多措施都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此外,管仲还十分注意环境卫生,甚至具体到水井的清洁。中匡篇说:“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柴木盖井,保护饮用水源的清洁卫生。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行动已由自发阶段进入了相当自觉的阶段,在理论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对先秦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一系列具体规定,体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特点,是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的最完善的论述。唐代和宋代对环境管理和生物资源的保

24、护仍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公元14251426年)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上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

25、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记述并分析了安徽宣城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原因,指出开垦山地造成了水土流失并殃及平地农田。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对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我国古代早就对生活环境进行管理,以防止人口集中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殷商时期就有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生活垃圾的规定,而且视其为犯罪。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严禁乱抛废物损害环境。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规定了“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虞官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建立过管理山林川泽政令的

26、机构,如虞、虞衡、虞衡清吏司等,还配备一定级别的官员,如虞部下大夫、虞部郎中、虞部员外郎、虞部承务郎等。据史记和尚书记载,我国最早的虞官产生于帝舜时期。当时,洪水和猛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主要的环境问题。舜通过部落联盟议事会,任命伯益为虞官,除协助大禹治水外,主要任务是管理草木鸟兽,特别是要驱逐伤害人类的猛兽。对此尚书尧典作了如下描写:“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大概意思是说,在一次会议上,舜要选拔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大家就推举益来担任,舜就答应了。伯益连忙叩头拜谢,并要把这一官职谦让给朱、

27、虎、熊、罴几位。舜就说:“好啦,就让他们和你一起干吧!”伯益在这一职位上作出了后人尊崇的功绩,故被后人尊称为“百虫将军”。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兴起时期 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给人类无限的希望和欣喜,然而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威胁。一、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诚然,人类发展又一次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

28、的阴影,人类文明又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当人类还在陶醉在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速发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八

29、起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 100毫克立方米。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其中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儿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1062.0l0-6毫克立方米,并发现有尘 粒。伦敦烟

30、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突然有许多人患起呼吸系统病,并有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这起事件原因是,当时大气中尘粒浓度高达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浓度高达1.3410-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6倍。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矶市已有250万辆汽,每天消耗约1600万升汽油,但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大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人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人

31、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水俣事件。日本一家生产氮肥的工厂从1908年起在日本九州南部水俣市建厂,该厂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人水俣湾。从1950年开始,先是发现“自杀猫”,后是有人生怪病,因医生无法确诊而称之为“水俣病”。经过多年调查才发现,此病是由于食用水俣湾的鱼而引起。水俣湾因排入大量甲基汞化合物,在鱼的体内形成高浓度的积累,猫和人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鱼类就会中毒生病。富山事件。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开设炼锌厂,该厂排入神通川的废水中含有金属镉,这种含镉的水又被用来灌溉农

32、田,使稻米含镉。许多人因食用含镉的大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中毒,全身疼痛,故称“骨痛症”。据统计,在1963年至1968年5月,共有确诊患者258人,死亡人数达128人。四日事件。五六十年代日本东部沿海四日市设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厂,这些工厂排出的含二氧化硫、金属粉尘的废气,使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患者已达500多人。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过程中,由于生产失误,米糠油中混人了多氯酸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后中毒,4个月后,中毒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死亡。与此同时,用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做家

33、禽饲料,又使数十万只鸡死亡。近些年来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过去类似的情况。人们虽然从工业化中得到了一些物质利益,但是却破坏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人连基本的衣食需要也难以满足,每年因为疾病、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多得难以计数。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矿生产首先,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在工业革命初期,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作为能源才开始进入工业生产体系中,使工业

34、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最近几十年,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等不断得到开发利用。但是,一直到今天,工业社会的能源依然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特别是煤和石油。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井很快就带来一系列人类始料不及的问题。例如,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包括钢铁、化工、冶金、纺织等在内的工业体系,使煤的生产量、消耗量突飞猛增,从50O600万吨上升到3000万吨,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随之突出出未。在19世纪末,英国伦敦就曾发生过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据称死亡人数共计达到1800多人。 其次,工业产品的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工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采矿量的直

35、线上升,例如,日本足尾铜矿采掘量在1877年只有不足39吨,10年后,猛增到2515吨,翻了60多倍。大规模的开发与生产,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9世纪末期,足尾引入欧美的冶炼法,以黄铜矿为原料冶 炼纯铜,但黄铜矿含硫,而且含有剧毒的砷化物和有色金属粉尘,致使附近整片的山林和庄稼被毁坏,矿山周围24平方公里的地区成为不毛之地,受害中心的一个村庄被迫全部转移。另外,由于铜矿排出的废水废屑中也含有毒性物质,排人渡良濑川,1890年洪水泛滥,污染的河水四处漫溢,使附近4县数万公顷土地受害,造成田园荒芜,鱼虾死亡,沿岸数10万人流离失所。再则,环境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36、在工业社会,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基本需要温饱,更高层次的享受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于是,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社会和家庭,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例如上面提到的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最后,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在工业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常忽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存在,结果导致环境问题越未越严重。当环境污染发展到相当严重并引起人们重视时,也常常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而无法解决。二、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农业文明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大量增加,到工业革命前后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人口问题”。英国著

37、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注意到人类人口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于1798年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人口论的观点虽然过于悲观消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却是工业革命前后,人类对自身发展与地球自然环境关系进行的一次开创性的探讨,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人口论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聚讼纷坛。但是,一直到本世纪506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环境问题之所以自到本世纪5060年代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来,其深层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因素。农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与以前相比,的确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在生态系

38、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某些地区,如四大文明古国,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可挽回的退化,主要是人口过于集中,开发强度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行恢复平衡的能力范围所致。但是,这种破坏的范围有限,而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人口因素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一般来说,工业大多分布在资源基地附近或城市地区,往往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大规模扩张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程度,在局部地区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直接导致了本世纪5060年

39、代频繁发生的“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涉及面广,危害大,而且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地球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期,人们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无边元际的平面上,几乎总是有超出人类居住区域的地方。如果人类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发生恶化,人们总可以找到别的谋生之地。直到1516世纪的环球航行和地理探险以后,人类才开始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球体这一事实。但是,即使到了19世纪,人们的地球观也没有根本的改变,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奉行的是“牧童经济”,想象自己仍然是在无限的平原上生活。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宇航时代开始以后,地球的球面性质才真正进入一般人的观念中

40、,人们认识到,地球是有限的,没有任何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供开采或污染,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必须有所调整,以便与新的地球观相一致。杰出的思想家肯尼斯E波尔丁称新的经济是“太空船地球经济”。正是由于地球观的改变,人们才能正视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危机感才开始出现。第三,人口因素。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的发展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一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是500万;农业革命后,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长,但总量仍很有限,直到18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此后,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突破20亿,1960年接近30亿,1975年超过40亿,90年代初,全球人口已达到55亿。在历史上由于人口一直

41、较少,人们活动的范围只是地球表面的很小部分,当一个地区环境退化后,人们往往可以找到新的栖息地。五六百年前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迁徙、疏散成为可能。欧洲人开发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就是从此开始的。北美、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南美的部分地区,先后成为欧洲人征服和开发的疆域。到了本世纪,地球上的陆地(除极地外)已经完全被瓜分了,新增人口已经无法疏散。某个地区一旦遭到污染的破坏、将直接损害到当地居民的人体健康,降低居民的福利,危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已别无选择,必须认真地保护环境。由于以上原因,加之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且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到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记者开始公开报道

42、公害事件的真相,著名社会人士纷纷撰文呼吁采取行动,那些富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科学家感觉到,有必要进一步增进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全面认识,用科学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以重建社会和自然的新秩序。因此,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相关的成果不断面世,其中,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反响最为巨大,从中我们可以把握到现代环境保护的发展脉络。“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R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在50年代末,用了4年的时间研究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危害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推出寂静的春天一书。寂静

43、的春天从污染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都“寂静”了的可怕现实。书中写道:“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

44、没有声息的春大。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鹣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它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在谈到有机氯农药对人类自身的危害时,R卡逊说:“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

45、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人们普遍的注意,并很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传播。它的出版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也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个观点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有明显的体现。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作者认

46、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示。”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因此,作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状态”的设想。“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增长的极限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震荡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47、,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加上社会舆论的广泛宣传,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物质上的享受,而开始渴望更高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于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千百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在此起彼伏的“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

48、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这一天,在全美大约有1500所高等院校和1000所中小学举行了集会,他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标语牌,高喊环境保护口号,进行游行、演讲、宣传,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这次活动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从此,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运动的开展,不仅广泛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了舆论上的准备。三、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