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661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人口流动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人口流动,主要内容,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托达罗模式,一、刘易斯模式(Lewis model or Dual sector model),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Sir Arthur Lewis,1954,1、基本假定,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y)资本主义部门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以工业部门或城市部门为代表非资本主义部门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传统生产方式生

2、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以农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为代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存在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劳动力。,1、基本假定,1、基本假定,工资水平不变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决定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要高于生存收入。,2、劳动力转移过程,模型的中心含义,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的扩大,从而吸收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当现代工业部门将整个经济的过剩劳动力吸收尽净时,二元结构就转化为现代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成

3、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3、对刘易斯模式的评价,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把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性,因此是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意义。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结合一起,反映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模式提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失有助于农业的进步,反映了刘易斯不忽视农业进步的思想。,批评,暗含着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关系而增加的假定不现实。暗含着农村有剩余劳动而城市不存在失业的假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

4、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完成前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无限劳动力供给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忽视农业部门的重要作用。,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961年,在刘易斯模型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1、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工业部门吸收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

5、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制度工资的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和工业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S,P,O,f,d,d,f,S,d,f,工业部门,P转折点,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转折点才能达到。,D,产出量,劳动力,X,W,A,W:不变制度工资,R,P,AP:伪装的失业者,MPPL,劳动力,边际产品,V,U,D,A,S,W,P,O,E,C,农业部门,O,2、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农业总剩余:农业总产出减去农民消费的余数。农业平均剩余

6、:农业总剩余除以流出的农业劳动数。,D,产出量,劳动力,X,W,A,R,P,MPPL,劳动力,边际产品,V,U,D,A,S,W,P,O,E,C,当流出DA劳动力后,农业总剩余CE=CD-ED;,u,Y,SYO:平均农业剩余曲线,a:农业总剩余的变化,b:平均农业剩余的变化,短缺点,商业化点,第一阶段:农业总产出不会因劳动力减少而减少,从而不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出因劳动力减少而减少,导致农业剩余减少,粮食短缺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可能使得工业部门的扩张受阻。第三阶段:扩张的工业部门与停滞的农业部门并行存在。,3、农业生产率的增加与两部门的平衡,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避免劳动力流出而导致

7、的农业剩余的降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平衡增长,即农业部门的农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4、对拉尼斯-费模式的评价,贡献:对农业剩余的详细分析,是该理论的重大贡献。技术进步的作用得到重视。缺陷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而工业部门没有。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由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随生产率而变化。,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发展中国家存在失业情况下的人口流动模式。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潜入城市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M=f(d)f0d=*w-rM为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数,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f0表

8、示人口流动规模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w为城市实际工资,r为农村工资,为就业概率。,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取决于两个因素: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应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通过创造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要适当控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佣人员的数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9、。,托达罗模式的评价,美国经济学家威利斯:“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迈克尔托达罗那样对第三世界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迁移者向城市地区的大量流入的并存现象作出了如此令人信服的解释”。,特点,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因而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由于把城市失业作为分析前提和目的,就业概率被假定是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批评,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不符合实际。假定农村劳动者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留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做临时工或闲置,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带来的就业政策启发,要逐步建立城乡的经济平衡发展小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消除投入要素价格比的畸形状况。应当采用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应当调节教育和就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