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473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专升本语文——声声慢等6篇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声声慢、 炉中煤 、前赤壁赋、背影 、风波、苦恼主旨、内容分析、知识要点、重要段落简析声声慢 一、主旨: 词抒写了词人南渡之后,晚年孤苦伶仃的生活景况和心中无限的哀愁,反映了南渡后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和生活孤苦的人们的共同命运和感受。二、内容分析: 1、上片:写残秋时分的孤寂和哀愁。首三句先写孤寂难耐不能自禁的寻觅动作,再写寻觅的结果是冷清的环境,环境的冷清气氛刺激心理的悲戚。三句下来孤寂哀愁的悲戚,已笼罩全片。接着五句写残秋气候变化无常,对自己的身体和愁情更是雪上加霜。最后三句写大雁南飞勾引起对故夫、故乡、故国的思念,伤感更重。2、下片:写晚秋黄昏的孤寂和哀愁。前三句写面对落地黄花,伤感身

2、世。接着两句写独守窗户度日如年。接着两句写秋雨梧桐点点滴滴是伤心泪。最后两句归结到深重的一个愁字上。3、 词以景物铺叙渲染愁情很有层次,可分五层:第一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从秋天气候多变,最难调养身体的角度来表达词人心境的烦愁。第二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从酒暖难敌风寒的角度来表现词人愁情的加深。第三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借过雁勾起思念故夫、故乡、故国的不堪回首的哀思。第四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从残菊凋零来比喻自身的衰老不幸,表达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愁绪。第五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从不停的细雨滴在梧桐叶上

3、,声音凄楚的角度,来渲染词人内心愁苦难熬的悲凉。结尾以一个“愁”字的反问收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伤痛。4、 词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九组叠字的应用,与意境和谐一致,富有创造精神。还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富含感情,如“将息”、“怎生”、“次第”和“了得”等。三、知识要点: 1、 作家: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女词人。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风沉哀凄苦。其作品集为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牌名。2、 词的语言特点:善用叠字,富有创造性;善用口语,朴素浅近,富含感情。3、 词人的情感内容:国破家亡、丈夫新丧、只身流落江南、晚年衰老孤苦无依的绝望的哀愁。4、 五层景色的景物

4、对愁情的渲染:见以上分析。 四、 重要段落简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共用了七组叠字,第一句的两组写动作,第二句的两组写环境,第三句的三组写感受。重叠加深、层层递进,而且大量的齿声字,以轻细的声音、凄清的情调、顿挫的节奏,帮助创造凄凉的意境,传递孤苦而寂寞的心理状态。炉中煤 一、主旨: 诗以拟人手法写燃烧着的煤向女郎诉说爱情,表达了自己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决心为振兴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二、诗歌分析: 1、诗歌的副题“揭示了诗歌的主题”。2、全诗四节:第一节倾诉眷念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第二节希望得到祖国的钟爱和理解;第三节希望自己受压抑的爱国热情,得以喷发;第

5、四节呼应开首,强烈倾诉自己眷念祖国,报效祖国的急切之情。3、全诗爱国、报国之情通过反复咏叹手法的运用,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急切,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反复咏读自可体会。4、作者的感情抒发,采用了借物言志的手法,如果不借物来直接抒发,缺少诗的形象和意味,如果不直接抒发,也会减换感情的强度、热度。借物言志通过煤的口吻诗人感情直接抒发提供了最佳途径,而这条途径是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实现。三、知识要点: 1、 作者:郭沫若,弃医从文,创造社成员,作品有女神、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2、 把祖国比做“年青的女郎”、 “心爱的人儿”(而不是母亲) ,是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做为养分,继承和发扬了

6、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3、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7、“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4、掌握第三节的比喻象征寓意就掌握全诗的主要的知识点。5、托物言志的手法,拟人的手法,反复咏叹的手法。 四、重要段落: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见教材)诗人以煤的口吻,倾诉自己的衷肠。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意指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才华早就深藏于心中;“活埋在地底多年”,意指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才华,只是因为社会环境的扼制,一直被压抑着。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指诗人庆幸

8、五四运动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生,使古老的中国有了新的希望;也庆幸使诗人深藏于心中的爱国感情和才华得以报效祖国。前赤壁赋 一、主旨 通过泛舟赤壁之下主客之间的对话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内容分析 1、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第1 自然节)交代泛舟赤壁的时间、地点、人物,描写清风、明月、江水美景,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和乐观的情绪。第二层(第2自然节)饮酒作歌,有客吹箫,闻箫生悲,怀古伤今,感慨人生无常。第三层(第3自然节)借明月、江水论“变”与“不变”只之理,由悲转喜,忘怀得失,精神解脱。 2、 全篇结构的内在线索是

9、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泛舟江上产生遗世独立之乐-听箫 呜咽兴人生无常之悲辩明月江水之变彻悟人生,精神得到解脱之乐。 3、 全篇结构形式继承了赋体传统:主客问答体。(抑客扬主) 4、 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作者两种思想的斗争。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借客述说;解脱苦闷的旷达和乐观由主人来表现。最终主说服客,表明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克服了思想中消极苦闷的一面。 5、 江水、清风、明月是抒情、说理的触发点,也是抒情、说理的载体。形成因景生情、借景抒情、借景说理的写作特点。 三、知识要点 1、 文体:赋, 主客对话体 2、 作者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旷

10、达-苦闷-真正解脱的乐观。 4、 主客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积极乐观和消极苦闷。 5、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四、重要段落简析 1、阅读本文第三段(见教材)(1)苏轼借水与月这身边景色阐发“变”与“不变”的道理。言水,“逝”是变,“未尝往”是不变;言月,“盈虚”是变,“卒莫消长”是不变。随手拈来,言简意赅,却又深中事理,符合辩证法。(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得失无所动其心的思想,这种苦乐随缘、不因物而丧其性的坦然态度,对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 背影 一、主旨: 本文回忆父亲送子北上念书的情景,表现了父子间至亲至爱的

11、骨肉之情。二、内容分析: 1、通过送行儿子返归的三件小事写透父亲的关爱。第一件是:父亲事情忙得不能脱身,而且已关照别人送行,一切都安顿好了,但终于不放心非要亲自送不可。表现出父亲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即使挤不出时间,也宁愿牺牲自己,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帮办;第二件是:送儿子上车,一切事情无论多么琐碎,非要自己动手,即使子女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也希望亲自一一为儿子办好;第三件是:替儿子买桔子。即使一切办妥还要检查仔细,还要想方设法再为儿子办点事,却使已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还是要竭尽全力关心儿子。所以归纳起来正面写父亲的关爱在于:无论如何要亲自送,非要一切亲自办好不可;一定要竭尽全力才罢休。2、突出描写“

12、背影”作为聚焦点,强调的是在已经十分完备的基础,还要强已所难为儿子着想,替儿子做事,表现至爱之情。3、首尾两次父亲境遇描写,制造了悲凉的氛围。铺垫衬托出父亲在动荡不安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和身体条件下,还是丝丝牵挂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的无限爱心。4、我的几次流泪,我的前后态度都是从侧面来写父亲的至爱之心;我的态度变化,从不理解到理解,是写父亲的亲情感动了他,我的态度变化也表现了他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三、艺术分析: 背影是描写人物的聚焦点,原因在于它避开了常规对人物的正面形象描写,而取其背影,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文中四次写了背影,背影又是全文线索。 四、知识要点: 1、作品:朱自清,文学研究会成员,

13、作品有踪迹等。 2、刻划父亲的手法有:正面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象描写、侧面烘托以及较多的细节描写。 3、文章全用“白描”,不粉饰、不拖沓,客观简洁的几笔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 4、背影是刻划文章形象的独特的角度,也是全文结构线索。 五、重要段落简析 1、“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了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见教材)(1)文章开头部分的两小节文字交待了父亲送子北上时的家境变化。一是祖母去世;二是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因为丧事与父亲赋闲,家中变卖典质,光景惨淡。这段描写使作品一开始就笼罩了一股悲凉的气氛。(2)文章开篇处还交待了父亲送子的缘由。为了奔丧,父子同回老家,为了谋生,父子又出远门,由此

14、才出现了南京车站送别那动人的一幕。(3)作者将人生失意的窘境与生离死别作为父子送别一幕的铺垫,在此背景上展示父子深情,就使作品更具苍凉感,更富社会人生的内涵,也更能显见父子间的至情至爱。2、“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见教材)(1)作者道明家境越发不如从前,甚至父子同为生计东奔西走,也无法挽回“一日不如一日”的暗淡境况。事实上,作者的家境变化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旧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动荡不安与日益窘困的生活遭遇。(2)述说父亲老境颓唐,家境惨淡,心理上甚感压抑,便往往“触目伤怀”。然而近两年又总惦念着儿孙。于是作者一方面有感于父亲的年迈体弱、老

15、来困顿,为之深深感慨与不安。另一方面又有感于父亲在凄凉的晚境中仍爱子如初,更体会到父爱的真挚宝贵,进而往事近景全涌到眼前,思父情切,便写下了“背影”这一抒情文章。(3)全文结尾处不论是写家境的日趋窘困、父亲的晚境凄苦,还是再次写不忘父亲的背影,都照应了开头,使短文首尾呼应,并且又都紧紧扣住题目,突出中心,形成本文精致的结构。 风 波一、主旨: 小说描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时,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思想愚昧落后,顽固保守。这说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是难以成功的。二、内容分析: 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

16、,各以文中的一个空行为标志。第一部分描写江南农村的一个生活场景,交代辫子的危机;第二部分写辫子引起的风波。各个人物登场,各种矛盾交锋;第三部分辫子风波的平息;第四部分辫子风波过后,生活一切照旧。2、人物形象分析赵七爷是不学无术而喜欢卖弄学问的人,是善于韬晦,时刻伺机复辟、思想顽固落后的封建余孽。他的所谓学问就是在村民面前胡诌张大帅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会一个一个字地读三国演义。他对七斤的辫子幸灾乐祸。他自己的辫子盘上又放下,放下又盘上;他的竹布长衫脱下又穿上,穿上又脱下,这些生活细节都与赵七爷对辛亥革命怀恨在心,时刻伺机复辟的阴暗心理紧密相关。七斤在乡下相对是一个见过世面,头脑比较灵活的人。

17、但他胆小怕事,思想糊涂,缺乏民主意识,仍然是个愚昧落后、封建保守的农民。在整个事迹中,他一直是稀里糊涂,恐惧害怕,拿不出一个办法,理不清一条思路。因此风波发生在他身上并不奇怪。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她们的共同点都是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村妇。不同的是七斤嫂外事胆小、内事粗俗泼辣;八一嫂热情善良、好管邻里之事;九斤老太喜欢唠叨、思想极为顽固。2、 艺术手法分析开首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用来烘托主题。开头所描写的临河土场上傍晚田家乐的风景,告诉人们辛亥革命以后,农村仍然是老样子,传统的生活习俗毫无改变;宁静的生活环境和后面的风波形成反衬,有了这样的背景,告诉人们的风波出现并不奇怪;再和结尾的环境遥相呼

18、应,一切都恢复老样,说明辛亥革命也好、辫子风波也好对于农村一点不起作用。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深化主题。首先是七斤一家受到相当的尊敬生活一切照旧,说明革命也好、复辟也好对农民和传统毫无影响,人们对先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并无认识;其次是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封建落后的保守思想仍然顽固地存在;再次是六斤“新近裹脚”“一瘸一拐的往来”,说明农村和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仍然走在老路上,他们的生活是更加艰难。细节描写 :第一个注意点是赵七爷的辫子一会儿盘上,一会儿又放下。说明他是善于韬晦时刻伺机复辟、思想顽固落后的封建余孽。第二是写七斤“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

19、了”的动作细节,由外显内展现出了人物思想简单愚昧无知产生的焦虑和痛苦。第三是小说结尾六斤新近裹了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都有深刻的寓意。说明农村和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仍然走在老路上,他们的生活是更加艰难。小说统篇使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对话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而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比如在赵七爷与八一嫂、赵七爷与七斤嫂以及七斤嫂与八一嫂的对话中,对话简洁、生动,而七斤的小农意识,七斤嫂的泼辣性格,赵七爷狂妄自得的嘴脸,乃至农民的胆小怕事、愚昧落后而又幸灾乐祸的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描写人物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例如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头上,像道士一般”,“一会儿又变成了光滑头皮,乌黑发

20、项”,和他那件“轻易不常穿的宝兰竹布长衫,以及他那“张大帅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的言论,还有那“两手摸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满脸油汗,瞪着眼”,对准八一嫂冲过去的动作。这些描写抓住了入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笔,而形神俱出。另外环境描写也用寥寥几笔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是白描手法。三、知识要点: 1、风波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2、风波的含义:“风波”指1917年张勋复辟时,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这场风波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思想还是愚昧落后,顽固保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告诉人们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唤醒农民的觉悟,革命是难以成功的。3、九斤老

21、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反映:愚昧落后、顽固保守。4、七斤、赵七爷、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他(她)们思想和形象的共同点:愚昧落后、封建保守。七斤、赵七爷的思想性格是主要把握的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见上面的分析。1、 首尾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有象征意义的语句,具体内容可见上面的分析。6、写作手法的特点是白描手法。 四、重要段落简析 “现在的七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见教材)作品的结尾记叙了风波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重,这与他在风波高潮中的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了皇法,并且人们因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得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辫发毫无认

22、识,对于革命也毫无所知。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来评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风波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苦 恼 一、主旨: 通过新丧儿子孤寡的马车夫姚纳无处诉说苦恼的悲惨故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际关系的极端冷漠。二、内容分析: 1、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姚纳找人诉说心中苦痛的过程。 第一次,姚纳先是向一个军人诉说儿子死了的苦恼,而军人却麻木不

23、仁,只是催促他:“赶车吧,赶车吧”边说边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这是代表上层人物) 第二次,姚纳向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诉说。他又只收了他们二十五个戈比,以为他们会耐着性子听他诉苦,谁知他们却更加粗暴,扬言要给“这老不死的”一个“脖儿拐”。(这是代表年轻的群体) 第三次,姚纳他想上前与一个看门人攀谈,可看门人不客气地指责道:“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这是代表下层人物) 第四次,姚纳希望或许可以和自己的同行一个年轻的车夫谈谈,但出乎意料的是,“那年轻小伙子已经盖上被子蒙着头,睡着了”。姚纳最终失望地走开了。(这是代表同样贫困的阶层)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

24、人,从上到下,从年长到年轻,无论是富是贫都没有同情心,更无爱心。最后一次,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向自己的马儿倾诉苦恼。出乎意料,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找不到一个愿意听他倾诉苦恼的人,却找到了一个本无情感的牲畜,尽情诉说了苦恼。两相对比,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冷酷。2、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既写马又写人,写马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类比手法。全段分三层:写雪;写马车夫;写马。写作方法是两宾夹一主,前面寒冷昏暗的雪景和后面瘦骨瞬峋、呆板麻木的马,都是为了衬托中间的马车夫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具体感受到姚纳的生活苦境和心理的苦境。3、最后向马

25、诉说,写车夫和马的关系是把“人与人”、“人与马”的关系进行对比,揭示出人际关系不如人马关系的严酷现实。在社会上无论是军人、寻欢作乐的青年,还是看门人、青年车夫都对姚纳的痛苦毫不关心、无动于衷。而小母马虽然不懂人语,却“听着,闻闻主人的手”,这强烈的反差对比,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冷漠,在人与马的相互映衬中更有力地对现实进行了批判,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4、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这篇文章通过对老车夫姚纳找人倾诉内心苦恼的一件小事中,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深刻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姚纳所接触的四种人很具有代表性,是整个俄国社会的缩影。三、知识要点: 1、作家;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他的重要小说有

26、一个小官员的死、变色龙等,著名戏剧有三姊妹、樱桃园等。是世界上与莫泊桑齐名的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2、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3、马车夫和马的对应类比关系(在作品开首一段中)4、姚纳与马和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用了对比的方法。5、姚纳苦恼的内容是生活的贫苦;丧失儿子的凄苦;孤寡一人的悲苦;无处诉说无人理睬的痛苦。四、重要段落简析 1、“暮色晦暗它大概在想心事吧。”(见教材)这段文字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描写雪景。第二层至“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描写车夫姚纳的姿态、神情。最后为第三层次,描写小母马的外形。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既有点明时间、地点的作用,更有表现主

27、人公悲苦的处境的作用。姚纳赶车挣钱十分艰难,一是下着雪,环境恶劣,乘客稀少;二是时间很长,到了傍晚,他还不能休息,足以说明姚纳这样的小人物生计艰难,得不到温饱。这段文字中的人物描写是采用白描方法。这是一种朴素洗炼的笔法,寥寥几笔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这里描写车夫姚纳主要抓住几个特征:一是“周身全白,像个幽灵”,二是他“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抠到的最大限度”。这两个特征,正好说明,姚纳在这里已等客很久,没有生意,生计艰难,同时,也表现出他被丧子的悲痛折磨得麻木了,连雪落满全身也不去抖掉。关于马的描写与人物形象刻划有内在的对应关系。马的姿态、神情与姚纳相仿,马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和“瘦骨棱棱的骨架”,就暗示了姚纳的麻木和体弱,而小马的“想心事”,也暗示了姚纳的心事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