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47406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送审稿)连云港市经信委“十二五”是我市全力推进沿海开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一五” 工业发展概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投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5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占GD

2、P的比重39%,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2010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800亿元,是2005年的4倍。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6%,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均突破15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400亿元。(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6亿元,是2005年末的近十倍,年均增长60%,居全省第一。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省、市认定的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93家,拥有9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我市总分位居苏北第一位。(三)产业布局基本

3、形成。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我市有5个工业园区新获批省级开发区,全市工业园区形成“2+9”的集中发展格局。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市开发区医药产业、东海县新材料产业被命名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集中布局态势明显,80%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落户园区。(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热电联产、电机节能等节能降耗重点工程,抓好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关闭小化工企业80家,淘汰市区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小锅炉,单位GDP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五)发展环境明

4、显改善。亿吨大港成功建成,推动港口综合功能、吞吐规模、营运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港口建设战役首战告捷。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矿石码头、港口集疏运工程加快建设。园区各项配套设施功能日益完善。银企合作深入推进,担保体系不断完善,融资瓶颈得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矛盾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经济总量较小,缺乏钢铁、石化、能源等特大型项目和龙头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型企业集团偏少。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环境(一)从国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5、,抢占后危机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新兴产业培育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融合加速推进,信息产业将被广泛应用,不同产业和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将实现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拥有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优势的新兴国家,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和新兴国际产业中心,在构筑新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权增大,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二)从国内形势来看。“十二五” 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产业发展和市场

6、消费带来新一轮机遇,新的城市集群加快形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扩展内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二是资本和产业转移呈现新动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正加快向沿海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拼资源、拼消耗”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三)从区域经济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关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我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省内及周边区域竞争也更加激烈。从省内看,苏南地区已经

7、实现了率先发展,“十二五”仍有很强的要素集聚能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建成,苏中地区将纳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接受上海和苏南的辐射带动;苏北鲁南地区,徐州、盐城、淮安、宿迁竞相发展,日照市承接临港型重大项目的综合条件仍优于我市。(四)从我市自身来看。市委市政府就发展创新型经济作出战略部署,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中,我市在借助外力谋划发展、整合优势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方面也积累了经验。随着港口、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连云新城、徐圩新区开发加快推进,为全市工业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市企业适应

8、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三、“十二五”工业发展设想(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为目标,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致力走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端化道路不动摇,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用高新技术武装的临港基础工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大园区,主攻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汇聚大产业,形成东部沿海地区新兴增长极。(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坚持集聚集约环保发展。(三)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量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

9、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工业总量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家,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五年累计工业投资不低于6500亿元。2、结构调整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和新型临港工业板块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500亿元,石化化工、装备制造分别超过1200亿元,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冶金产业分别超过800亿元。“三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

10、到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培育5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4、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进一步下降。重点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在重点领域继续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四、“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一)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1、积极发展临港工业。(1)钢铁。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抓住钢铁行业发展布局调整的契机,依托江苏沿海钢铁集团,通过积极招引大型冶金企业,争取承接省内和内陆大型钢铁企

11、业产能转移,在徐圩新区建设新型钢铁项目。发展壮大现有南北两翼的镔鑫特钢和兴鑫钢铁。招引省内和内陆大型冶金企业,发展特种冶金,培育特、精、优产品。(2)石化。在徐圩新区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结合30万吨级油码头建设,建设12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并大力发展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群和盐化工产业;在柘汪临港产业区依托新海石化逐步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瞄准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争取与三大石油公司或者中国化工集团合作,以上、下游带中游,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石油裂变及后续深加工产品。(3)造船。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充分依托优质港口岸线,形成远洋船舶与内河船舶并

12、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灌河船舶工业园、中远集团连云港修造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率高的远洋船舶;积极发展船用辅机、发电机组、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环保机械、船用电器和电子导航设备,以及与远洋运输标准化有关的特种集装箱等船用配套产品。5年内造船产能达到300万载重吨,将我市建设成为我国沿海中部重要的船舶修造业基地。2、壮大高新技术产业。(1)新医药。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品牌优势,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新型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进一步突显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

13、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六大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化学药、生物药和海洋药的结合,加大对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力度。争取承担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医药产业技术联盟。把连云港市打造成引领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内著名的“药港”。(2)新材料。加快推进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特色材料、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碳纤维、风机叶片等最具成长性的产业。在市开发区建设国家级万吨碳纤维生产基

14、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取产业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骨干企业快速发展。(3)新能源。以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为引擎,重点发展IGCC等洁净煤关键技术,实施 IGCC、联产及二氧化碳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抢占全球能源科技制高点。在核能方面,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核电基地。并依托核电项目,吸纳相关研究设计、设备制造、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单位参与到核电建设中来,实现就近就地配套,努力培育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核电建设产业基地。在风能方面,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加快风电装备产业链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发电设备及零部件,打造风电

15、装备产业基地。推进沿海风电场建设,适时建设示范风电场。在太阳能方面,打造光伏产业链,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晶体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在生物质能方面,加快秸秆电厂项目建设,发展处理高浓度农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进一步研究开发垃圾发电、生物质液化等技术。在火电方面,利用灌河口通航与水资源条件,优先发展大功率、高效率火电机组。(4)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能源电力设备、船舶修造、工程机械、新型纺织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物流设备、金属加工机械等行业。推进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基础和条件,围绕骨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

16、中小型企业,构建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围绕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船舶修造等产业,实施一批对产业振兴、技术进步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辐射,引进一批关联性强、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项目。增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推动非核心业务外包。重点发展市场化运作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形成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采购加工一条龙的供应链。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轻工。在食品产业领域,发展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酿酒制造等产业,充分利用“金龙

17、鱼”、“口福”等知名名牌,提高粮油市场占有率;发挥天缘等企业智能化冷藏物流中心的作用,提高食品配送能力;积极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水产食品;在酿酒制造方面,实现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发展高品质白酒和啤酒。在木材加工领域,重点发展高档人造板、实木家具和新型木制品等产品,加大梯次开发力度,推动大型木制品项目的实施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木材加工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在造纸领域,争取大型造纸项目落户。努力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实时协作。(2)纺织。推广使用纺织专用计算机辅助设

18、计和制造(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加快建设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3)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玻璃纤维制品、新型管材管件等绿色、环保、节能新产品。依托现有钢铁制造企业,发展高档、优质、市场短缺的钢铁制品。在大型建材企业中,以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应用先进生产系统,加快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关键工艺的计算机控制。积极发挥建材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展本土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开展电子商务应用。4、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

19、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连云港港区为龙头,赣榆港区、徐圩港区、灌河港区为两翼,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沿海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货运物流为依托,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优先发展第三方物流,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快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着力打造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支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形成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采购加工一条龙的供应链,提高物流效率;引导创意策划、管理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在现有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建

20、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着力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港口开发带动沿海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园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推进组团式发展;优化区域布局,落实产业战略梯度转移;承接外部产业辐射;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推进五大产业组团建设。一是市开发区组团。市开发区一方面要在推动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上率先突破,按照低碳化、生态化、城市化的要求,扎实抓好“五园五中心”建设和“四新”产业发展,创建创新型经济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形成铺天盖地上项目的场

21、景,加大项目投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全国国家级开发区20强行列。二是徐圩板桥组团。徐圩、板桥要依托徐圩港区和30万吨航道,以大型石化、钢铁、IGCC项目为龙头,合理构建石化、盐化、冶金产业链,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原油储备基地。徐圩新区要在拉开建设框架、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项目招引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先期落户,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三是灌河组团。整体推进灌河开发,明确功能分工,建设灌河半岛经济区和燕尾港临港产业区,做大船舶制造、精细化工、风力发电、钢铁及金属冶炼等重点产业,同时积极推进灌云县、灌南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形成

22、灌河产业走廊。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燕尾港临港产业区要加快精细化工提档升级,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四是赣榆组团。加快柘汪、海头临港产业区以及赣榆县开发区、海洋开发区建设,重点发展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产业,隆起全市北翼增长极。五是沿东陇海线组团。依托东海开发区、海州开发区、新浦开发区,构建以东海硅产业和新海城区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型产业带。2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集群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全市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集聚地。(1)创新药物产业基地。创新药物领域主要推进“一地、两

23、片”建设。“一地”即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也是创新药物产业基地核心区,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重点,发挥现有优势,加强抗肿瘤、抗肝病、抗病毒、手术用药、创新复方中药、生物制药等特色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两片”即灌云、灌南片和赣榆片。灌云、灌南片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等,将其建设成为在省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和出口基地。赣榆片重点发展原料药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将其建设成为既能与我市化学药、中药生产企业配套,满足当地企业需要,又能为国内其它企业提供产品的、在

24、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地。(2)装备制造基地。主要发展新能源装备、船舶、工程及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金属精加工等特色产业。新能源装备的核心区是在市开发区,主要发展风电控制系统设备以及成套机组、风力叶片、塔架、太阳能级多晶硅及光伏组件等;此外,在海州开发区发展风力发电轮毂、机舱罩等配套设备。船舶的核心区是在灌河,围绕灌河岸线,发展10万吨以下中小型船舶制造业;围绕北翼深水岸线和航道优势,发展10万吨以上级别的大型海洋船舶制造业,促进船舶工业企业规模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沿海中部重要的船舶修造业基地。工程及纺织机械的核心区是在海州开发区。发展智能化岩芯钻探设备、基础桩孔施工

25、用的工程钻机、非开挖导向钻机、旋挖钻机、石油钻机等系列产品、新型高效纺织后整理系列设备和特种化学纤维的成套设备等。汽车零配件的核心区是在东海县桃林工业集中区,主要生产客车、卡车、工程机械专用汽车、农用拖拉机使用的型钢钢圈、板材钢圈,积极开发无内胎钢圈。农业机械的核心区是在灌云县开发区,主要发展系列旋耕机、灭茬机及其它系列耕作机械。金属精加工的核心区是在灌南县开发区,主要发展金属配件加工、高档金属制品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等。(3)硅材料产业基地。东海县开发区为该基地的核心区。重点围绕东海县硅产业发展轴、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发展轴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发展轴三个中心轴线进行产业布局。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特性

26、,本着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将基地分为多个园区进行建设。推动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色,错位建设多个产业园区。(4)化工产业基地。在赣榆县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建设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利用乙醇脱水制造生物乙烯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在灌南堆沟港化工园区建设农药及精细化工基地,灌云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建设精细化工基地,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产品,研究开发一批农药新产品,发展香料、香精、染料、医药及农药中间体、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等精细化工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按照“绿色、生态、节能”的要求,注重配套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延伸

27、化工产业链。在徐圩板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同时积极建设盐化工产业区,发展海洋化工。(三)构筑工业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施30万吨级航道、北疏港高速公路等港口重点工程,加快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起步港区、道路、绿化、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灌河港区加快治理拦门沙,争取布点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为灌河口开发提供坚实的支撑。扎实推进连盐、连淮、连青、连临铁路河连徐客运专线,以及204国道、310国道、327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等陆路交通以及盐河、灌河、徐圩港区疏港航道等内河航道建

28、设,完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海河、江河、河河联运。建设连云港大型机场,增加航班数量,开辟国际航线,完善货运功能。推进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建设,积极发挥连云港物流保税中心 (B型)的作用。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适应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要求的“三支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培养、市场配置,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视野宽、眼界宽、思路宽,善于把握商机、勇于拍板决策、长于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研发人才队伍。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更新观念,通过在科教发达的中心城市建设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服务自主创新。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针对性强的

29、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在岗、离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加强营销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3建设物流和金融中心。培育和发展以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园区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以研发和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以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港口、数字城市建设,建立高效的电子单据审核、通过和结算以及实施跟踪体系,逐步成为物流信息港、未来数码港和东陇海线信息中心。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发展地方性银行和各类金融、保险业务,实现金融、保险与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企业,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资本和金融服务。鼓励和支

30、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募集资金。五、“十二五”工业发展措施(一)推进沿海开发。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逐一争取落实已经确定的重点事项,做好与国家和省规划的紧密衔接,争取将建设大型石油储备、石化、钢铁、风电、万吨碳纤维基地、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引导扶持一批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零排放企业发展壮大。争取国家在连云港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二)狠抓重大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发

31、展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策划招引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加强协调服务力度,形成“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对项目的论证、签约、报批、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三)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关键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强化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企业信

32、息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的再造,实现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搞专搞精。加快完善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协调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确立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制定一套好的实施办法,切实推进工业发展。积极寻找、选择、储备新的工业项目,理清发展思路,找好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精力集中到新项目、新产业的调研和前期工作上。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努力创造服务的“高地”,创业的“宝地”,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