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把好审题关走出应试误区——物理审题的失误纠正例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论文:把好审题关走出应试误区——物理审题的失误纠正例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好审题关,走出应试误区物理审题的失误纠正例谈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训练。实践表明,在大量解相同或相似习题中,学生其实只掌握了解题算法而对问题本身并未进行系统分析和意义识别,因此一旦问题条件发生改变,就会表现出要么对问题无从下手,要么就生搬硬套。据调查发现,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见题不见物的习惯:学生往往从头到脚读一遍题目,就算完成了审题。在还没有认真分析题中告之的物理现象、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等,仅凭头脑中本来就不很清晰、丰富的物理原型,就忙于找公式、代数据、求答案。浅尝辄止的习惯:学生的大量时间花在草率地解题上,解题后缺乏检验和再审题。更缺乏解题后的反思,没有总
2、结问题的特征来丰富自己的物理原型。大多数学生以为这是浪费时间,课后基本上就是习惯于做题,把“学物理”当成就是“做物理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审题,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且还指解题者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表现为明确问题给定的条件和目标,以及将原存有的头脑中的问题原型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构建出正确的问题图式(即通常说的草图),还包括解题受阻时或解题后的再审题(即审题监控)。下面谈谈学生解题失误及原因分析,以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1 解题失误分析 例谈在对学生测试和访谈中发现的学生解题失误和原因。例1.如图1所示,a、b为正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上
3、的两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ba图1A.a点的场强大于b点的场强B.负电荷在b点所受电场力比a点大C.正电荷从b点移到a点电势能一定增加D.负电荷运动中通过b点时,其运动方向一定沿ba方向解析大多数学生漏选A,错选D。漏选A的学生反映,由于刚做过无“正点电荷”限制的题,一看题图是一条电场线就不能确定其疏密,由此原型的定势影响,读题时就一叶幛目,忽略了这个“正电荷”限定条件。错选D的学生反映,由于平时对运动分析的理解不深刻,形成了力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的错误观念。例2.长为L两端封闭的玻璃绝缘真空管,内壁光滑,内装有A、B两个带电小球,质量分别为m和5m。管竖直时,A球在底部,B球恰在管中央
4、;若将管倒置,则当两球再次平衡时,求:(1)A、B两球之间的距离;(2)B球对管底的压力大小。错解:B球在管中央平衡,得 (1)同理,当管倒置时,A球平衡有 (2)由(1)(2)二式得 。再由B球平衡,易得FN=mg+5mg=6mg。 学生反映,由于平时缺少解题后的再审题,以致对题目中的“封闭”关键词的疏忽。P1P2O图2例3.如图2所示,一带正电的小球系于长为l的不可伸长的轻线一端,另一端固定在O点,它们处在匀强电场中,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场强的大小为E。已知电场力的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现先把小球拉到图中的P1处,使轻线拉直,并与场强方向平行,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已知小球在经过最低点的瞬间,
5、因受到拉力的作用,其速度的竖直分量突然变为零,水平分量没有变化,则小球到达与P1点等高的P2点时速度多大?解析绝大多数学生见到此题,不加思索的认为小球从P1点开始做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又有Eq=mg,则得到达P2点时的速度MOmL图3访谈中,70学生反映,看到题图后,接着从头到脚读一遍题目,就按平时做过的电场力向左的题景进行匹配,并把题中“已知小球在经过最低点的瞬间,因受到拉力的作用,其速度的竖直分量突然变为零,水平分量没有变化”的暗示状态视而不见。这是学习情景的负迁移所造成的审题思维定势,以假的过程模型代替新的物理过程。同时因为对绳瞬间绷紧做功的不理解而疏忽这个重要条件。事实上,
6、小球受到的电场力是水平向右的,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与水平成45角,因此一开始轻线松弛,小球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一开始就做圆周运动。综上,由于大量应试训练中对审题环节的忽视,受对题后反思不如多解几个题的错误观念的影响,缺乏对问题原型特征的深入认识,造成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原型的贮存不丰富,且用有限数量的模板去匹配具有丰富信息的问题情境,造成思维定势。2 审题能力的培养展现解题思维,示范审题过程例4.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长为L的绳悬挂在水平固定轴O上静止。一个质量为m的水平飞行的子弹击中木块,并随之一起运动。求子弹以多大的速度击中木块,才能使绳在运动过程中始终绷紧。解析我读完题目后,首先明
7、确它是一个力学题,子弹打击木块相互作用时间极短,水平动量守恒的情景比较清晰。对打击后木块(包括子弹)上摆的分析,我觉得抓住“绳始终绷紧”的限定条件是关键,我一开始很快会联想到“水流星”过最高点的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但是否只有这一种情况呢?经仔细分析可以得到还有一种与“单摆”相匹配的情景,木块(包括子弹)只能运动到悬点下某一位置,做不完整的圆弧运动。至此,我能够得到两个临界条件:一是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二是与悬点等高处的速度v=0。通过教师的思维展示,使学生看到审题要审明题目的关键词语或隐含条件,同时要不断积累物理模型去正确分析物理过程,谨防思维定势造成的误解。重视变式教学,丰富问题原型一题多变是
8、在解后分析总结这个环节中常用的训练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策略。一题多变的变,可以是求解条件的变化,也可以是求解目标发生变化,还可能是整个物理情景完全变化但求解方法不变(多题一法,形变而神不变)。上题例3中,如果条件不变,求在最低点轻线绷紧后瞬间的线对小球的拉力为多大?在小球摆过最低点后,问轻线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时,小球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多少?小球能否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这些问题就变为求典型的瞬时状态问题,这时就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这样能够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重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物理图景。上题例3中,如果条件改变,将原题中的“正电”改成“负电”,求小球在运动
9、过程中的最大速度?这样小球受到的电场力水平向左,轻线绷紧,小球一开始就做圆周运动。通过训练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运动原型,培养学生审题中的“见物”能力,从而克服审题的定势思维。通过知错即改题的训练,暴露学生思维hv0A图4例5.如图4所示,一高度为h0.2m的水平面在A点处与一倾角为30的斜面连接,一小球以v02m/s的速度在平面上向右运动。求小球从A点运动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平面与斜面均光滑,取g10m/s2)。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法为:小球沿斜面运动,则由此可求得落地的时间t。问: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解析甲同学回答:同意。我认为,物体先
10、沿水平面运动,再沿斜面下滑,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时间,这是很自然的选择。乙同学说:不对。原来水平的速度,怎么过A点后会突然变为沿斜面向下呢?仔细审题发现,过A点后瞬时,小球由于惯性速度依然水平,但只受重力作用,应该做平抛运动。正确做法为:落地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而斜面底宽l=hcot=0.35m,sl,小球离A点后不会落到斜面,因此落地时间即为平抛运动时间, =0.2s。甲同学又说,若改变高度h0.23m,则小球要先落在斜面上,这可怎么解决?教师及时肯定这个想法很好,但超出了中学要求。通过课堂辨析,同学们知道以后审题不能仅凭已有的经验出发,先入为主,要根据题中条件全面分析物理过程,尽量克服思维定势。同时,通过解题后“品题”,能内化解题思维。平时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只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对话。我们可以通过学生间作业互批,实现生生思维的对话,更能够纠正学生错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