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研究” 课题方案 宜兴市官林高级中学课题组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研究” 课题方案 宜兴市官林高级中学课题组 ....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课题方案宜兴市官林高级中学课题组二00四年十二月一、课题研究背景多年来,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指定项目、指定场地、指定器材进行。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强化了班级管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等弊病。99年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
2、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落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受到了社会各界、各级学校的欢迎,这种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体育俱乐部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这几年也出现了如企业型的俱乐部、社团型的俱乐部、民办非企业型的俱乐部、事业单位性质的俱乐部、单位内部的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俱乐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的俱乐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不管怎么说,由于体育俱乐部的内容都是以自主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其发
3、展趋势和潜力仍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好评。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紧张、学习压力大,有限的体育课、呆板的课外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前的体育课外活动是他主的、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需求的活动方式。因此,我们尝试以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试图以俱乐部的优势、以俱乐部的管理方式来重组体育课外活动,让学生自愿加入、自主参与、满足学生活动的不同需求,满足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的需求,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社会活动的需求。二、选题依据根据现代教育论中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根据现代体育论的要求,努力实现由过去的竞技体育
4、到现在的健康体育,由过去青少年体育向终身体育的发展。具体有:1、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开发潜能、培养个性、发展能力,达到强化生理素质、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人的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主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任何一方面素质的欠缺都会削弱整体的结构功能,影响素质的整体水平。身体素质又是人的其它素质组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学校中的体育教学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大量的身体素质练习主要是在课外活动和课余竞赛中进行的。俱乐部形式的课外活动就是以学生自愿的形式组织起来,愉快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情地施展自
5、己的才华,从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2、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速了学生个性的社会化进程俱乐部形式实际上就是社会群落组合,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活动方式。高中的体育课外活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就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限,突出爱好、兴趣的一致性,个体可以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群体意识,表现出社会行为。人的社会化程度是检验人才质量的客观标准,所以要让学生尽早的实现社会化,就必须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更多的活动。俱乐部式的体育课外活动是通过学生自愿、自由的组合,一个个个体构成一个个小群体,这种群体就形成了简化的社会,它加快了个体社会化进程,较快地内化和同化,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6、3、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强调和追求个性的发展,个体在群体中有情绪上的满意感和倾向性。满意感产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又提高了共同活动的作用和结果。可以这样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使个性得到发展,从而使个性对这个群体产生向心力,即倾向性,最终提高个性的素质。当然,个体运动在同群体共同目标统一的条件下,群体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而个体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征随着教育和文化的日益普及、人们思想的开放、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失去
7、平衡性和完整性,而通过俱乐部这种群体方式,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是社会的趋势,也符合他们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他们有较强的自由组合小群体的意向,不满足于现有的不科学的行政指令性的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重新配置”小群体的心理倾向,这些都是以俱乐部形式组织体育课外活动的有利条件。三、课题界定、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课外活动除了要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所提出的锻炼任务外,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锻炼内容,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体育俱乐部正是在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有序地把一个个小群体通过俱乐部的
8、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社团型俱乐部。这种形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是完全符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需求的,其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强健体魄、良好心理素质和丰富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本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俱乐部式的体育课外活动样式,开发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形式,探索一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愿参加、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服务。研究目标具体分解如下:1、研究体育活动的功能,探索适合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构造高中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的样式。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3、引导学生主动有利地参与体育活动,不
9、断提高体育修养,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协调发展。4、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四、操作措施(一)、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实施研究1、调查、挖掘特长教师。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众多,大多教师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和专长。通过调查,了解教师的体育特长,聘请这些有专长的教师担任俱乐部各项目部辅导老师,为俱乐部的顺利进行提供师资保障。2、组织特长教师外出培训、交流,提高技能水平。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内教师的体育训练、竞赛,提升特长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经常性组织这些教师到外校交流,进行体育竞赛,以丰富知识面,提高辅导水平。3、吸取成果、安排在职进修。定期召开研讨会,学
10、习有关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经验,提高辅导技术;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进修,为俱乐部活动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课程方案研究1、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确定俱乐部下设的项目部。通过访谈、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体育倾向,结合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情况,分设各项目部。2、配备各项目部辅导教师。在师资配备上,根据各项目部学生报名情况和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来分配辅导教师。对参加人数较多的活动项目,配备多名辅导教师;对学校的传统项目,除配备辅导教师外,还要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以便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3、安排俱乐部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根据俱乐部项目部的多少、人数,精心安排、
11、设计各项目部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各项目部计划一学期进行辅导、培训,一学期进行竞赛。(三)、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研究1、制定章程。在研究、吸收的基础上,制定好官林中学体育俱乐部章程,各项目部根据此章程再分别制定分会章程,章程中须对入会会员的权利、义务、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提出明确的要求。2、成立俱乐部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拟由学校副校长挂帅,各处室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项目部负责人、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俱乐部主要工作。3、发动、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橱窗等各种媒体向学生宣传实施俱乐部活动的意义、目的,发布各项目部活动的开展情况,活动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等,
12、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俱乐部,喜爱俱乐部,加入俱乐部。4、规范俱乐部活动。在俱乐部委员会的领导下,各项目部的活动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进行,严肃俱乐部的章程,以保障俱乐部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5、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于俱乐部的所有成员的参与情况、活动效果建立一套由俱乐部代表大会通过的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四)、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评价研究1、开展在校学生的评价。通过在校学生的评价,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活动形式,俱乐部委员会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2、开展教师评价。通过教师对俱乐部活动建设、活动开展、学生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验证
13、学生在体质、能力方面的进展状况。3、开展社会、家长的评价。俱乐部形式的活动除了增强体质、优化心理素质外,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如口头表达、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方面,经常倾听社会、家长的评价,对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也是一种宣传、鼓励、支持和鞭策。4、开展高校校友的评价。在实验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成员考入高一级学校,目前的高校中也有各种形式的俱乐部或体育团体,通过他们的评价,有利于了解高中与高校体育活动的差距,有利于了解高中开展俱乐部活动对他们进入高校的影响,有利于调整俱乐部的活动形式。五、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注重搜集、分析相关理论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研究目标,丰富操作样式。2、个案研
14、究法。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连续不断的追踪调查研究,评价实验操作成效,发现纠正实验样式。3、行动研究法。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4、经验筛选法。对以前的经验、做法进行筛选。六、成果显示1、俱乐部成员手册。涵盖俱乐部章程、健身指南、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2、研究报告。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研究的方法、操作措施、目标达成度。3、相关论文。4、个案集。收集某一项目部在实验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某些跟踪对象的发展情况。七、研究阶段和分工首轮研究将从2004年12月开始到2007年12月结束,分为:1、准备阶段(2004.122005.4)。主要开展相关问卷调查,师资培训,接受专家指导,筹建成立体育俱乐部
15、。本阶段研究活动主要由正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2、研究实施阶段(2005.52007.7)。主要研究、制定、完善俱乐部章程,开发各项目部课程计划,探索构建评价考核体系,追踪分析个案,并计划在2005.10,2006.10分别举行阶段汇报。俱乐部章程制定由薛南群负责俱乐部课程计划由王维平负责个案追踪由王维平负责评价考核条例由薛南群、史建云、朱志超负责活动课程开发由吴才中、薛南群、王维平、胡艳负责阶段汇报由史建云、吴才中、薛南群、王维平负责3、总结评价阶段(2007.82007.1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由史建云、吴才中、薛南群、王维平负责。八、保障措施1、建立培训制度。对参
16、与研究人员统一进行培训,两周一次组织理论学习和研讨,以吸收相关理论成果,提高研究能力,必要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2、建立定期交流、评估制度。至少每月一次进行操作总结回顾,评价操作成效,研究需要解决的操作问题,及时修正操作。3、定期调查。以书面问卷、座谈对话、书信等形式,吸取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建议,改进研究方法。4、建立阶段汇报制度,接受教科研主管部门及专家的评判、指导,切实提高研究实效。九、组织机构课题领题人:吴才中 薛南群 王维平课题组顾问:华小琪 黄建强 夷浩芳 李敏华 史建云 胡建成 田勤华 钱继中课题组成员:吴才中 薛南群 王维平 李敏华 史建云 胡建成 田勤华 钱继中 吴旭伟 朱志超 吴 艳 史国君 尹建波 李 宁童云国 李 辉 蒋广明 周文龙 汤志君 王胜伟 张正良刘宏雷 徐 萍 吴燕江 冯 超 黄国新 芮红勤 朱 敏庄剑秋 吕伟学 陈月萍 牛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