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4983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体育论文:暗示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暗示法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摘 要: 本文根据暗示法的教学理论,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将暗示手段运用于田径训练,事实证明:暗示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训练效率。关键词: 田径运动 暗示 训练 运用前 言: 在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一个运动员即使身体、技战术达到应有的水平,而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也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比赛中一些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反而输给低水平的运动员,也说明比赛不仅仅是体力和技战术问题,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

2、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 “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鉴于暗示的这种作用,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在田径训练中进行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暗示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运动员的潜能,提高训练效率。并称其为

3、“暗示训练”。 暗示训练就是根据暗示理论结合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暗示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训练。1. 对技术的校正作用暗示运用与训练能起到对技术动作的校正作用。如在跨栏训练中为了改进摆动腿绕栏架(“甩”摆动腿)这种常见错误,可将栏架放在跑道分道线上,让运动员沿着分道线跑向栏架,告诉他们分道线当作基准线,当摆动腿向前抬膝攻栏时,一定要对准分道线,而当摆动腿越过栏架落地时,脚也应尽量踏在分道线上,这样就将会给运动员提供一种诱导性的视觉刺激,正是这种暗示校正技术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起到纠错的目的。2. 标志物暗示的有效作用利用标志物暗示是教练员在训练和教学中常见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

4、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醒目的标志则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练习的目的。如在跳远助跑训练中,摆放一定间隔的标志物(小海绵块等),来进行助跑练习,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助跑节奏和速度感,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和利用率。3. 心理暗示的调节作用3.1 自我暗示训练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在跳高中的运动员,可以不断给自己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行,这个高度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等等类似鼓励的词语来不断地激励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积极情

5、绪状态。育新课程版权所有3.2 放松训练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任何运动训练并不都是激烈、紧张的,放松训练十分重要。自我暗示的放松训练法,能起到消除训练疲劳和缓解赛前紧张的作用。训练中教练员通过语言暗示可以调节运动员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使肌肉、关节和韧带,生理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带动其它机体系统的放松,达到恢复体力和脑力的目的。放松暗示可以舒服地躺在垫子上闭目,使心绪安静,并心理暗示四肢放松;暗示调节呼吸器官,使之有节奏的呼吸。暗示还可以对内脏器官产生良好的影响,使血液循环加强,以适应高强度训练、比赛的要求。在短跑训练中,为运动员设计恢复身心的自我暗示训练程序,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

6、做法如下:运动员全身放松35分钟,然后用下列方法进行暗示训练。我在休息;我身上每个细胞都在休息;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头脑很清醒;我感到全身放松;我身心能量得到补充;我又想训练了。3.3 念动训练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念动训练是运用自我暗示和运动表象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是在头脑中运用技术训练时所产生的感觉,结合所形成的动作概念来想象顺利地完成动作的过程,并配合想象正确的词语进行暗示,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如在进行跳高起跳念动心理训练时,一面想象起跳技术过程,一面语言暗示“蹬摆、蹬伸”(起跳时,踏跳腾起的动作过程)。多次进行这种训练,可以使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

7、联系得到加强,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3.4 假量训练假量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不符合实际数据的重量、时间、距离给运动员的一个假象,从而让运动员在一个超量或小量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发挥人体的潜能。一般把它分为正假量和负假量,正假量是指给运动员训练的值是超过实际训练的值,负假量刚好相反。3.4.1 距离假量1) 在速度训练中的运用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不但直接决定某些项目的成绩,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它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三种,在实际的训练当中通过假量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我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对运动的训练。在

8、百米的完整训练当中采用102米的距离或98米的距离为终点进行测试,根据运动员不同兴奋点采用不同距离,让其产生一种不满足或者能超越的心理,使其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或能达到的心理,从而会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起到强烈进取或自己有能力达到的心理状态。2) 在耐力训练中的运用耐力素质是运动员有机体长时工作,抗疲劳及疲劳后迅速恢复的能力。疲劳是运动训练后的必然结果,没有疲劳就无法提高训练水平,在基层运动队训练当中运动员对耐力项目训练最为反感,要让其达到训练效果就必需达到一定的疲劳程度才能提高成绩。在实际的训练中由于本校的田径场是350米,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要自己数圈,大多数人不能很清晰记圈,教练员可以采用通知

9、运动员跑6-8圈进行计时,然后在数圈时少数或多数一到两圈让运动员无形当中的运动量或强度加大,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3.4.2 时间假量就是运用手中的秒表在运动员起跑时早按或晚按从而产生较好或较差的成绩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时间的假量同样能运用到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当中。3.4.3 重量假量力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素质,它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前提。然而在实际训练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运动员对大重量的训练都存有恐惧心理,达到一定重量后不敢再加。在训练中如采用假量的方法让运动不知不觉中对新一重量进行了训练。一般都采用正假量来训练,在加重量时以比实际要轻的数据给学生,

10、在这个方法利用上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让训练的运动员来算实际重量。3.4.4 高度假量高度假量一般比较常用的项目就是跳高和跨栏。该类项目的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控能力,要对每一高度都有必胜的信心。在训练过程中给出比实际高度高或低的数据,让学生在一种假量的高度中进行训练,到训练结束后告知其实际高度,让运动员有更自信的心理。同样在跨栏的训练中对那些新运动员这种假量就更显得重要。假量训练运用得当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尤其在业余训练中由于训练时间短,要提高训练的强度又不让运动员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训练方法就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另外假量训练运用要注意掌握时机、注意隐蔽性、不能太过频繁。体育新课程版权

11、所有 在个别辅导中运用暗示训练技术有很多好处。使用这一技术辅导教师首先要对每一个当事人都抱有充分的信心,相信他们本身具有克服问题的潜能。在对学生辅导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我能行”。总之,作为田径运动员的一个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其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每一个教师或教练员都应注意在不同时期对其进行不同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通过艰苦的训练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以上是本人运用暗示手段在田径训练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12、,它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潜意识的积极作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较好,但对教师要求也很高,它必须满足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暗示的相互作用这三条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与提高才能更合理有效的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显意识有机地同位起来,使学生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倾向于学习对象,从而大大提高训练效益。参考文献:1体育院系教材.体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7.2 体育院系教材.运动心理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3 贺淑曼等. 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 J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44 易凌峰. 教师的现代技术 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于素梅等.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索 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8 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上海教育科研,20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