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040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论文: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成绩的分析摘要:针对高考体育术科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素质项目原地掷实心球进行教学探讨,根据理论指导分析进行,从投掷的力学原理、投掷的技术原理、运动的轨迹变化等对提高原地掷实心球的三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这些因素对实心球投掷远近的影响。最后对实心球的训练提出了建议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同行进行探讨。关键词:提高 原地掷实心球 成绩 分析1、研究目的 原地掷实心球是广东省高考体育术科考试的基本素质项目之一。虽然学生在初中时练习过,但通过本校几次的模拟考和市的联考、高考成绩来看,并不是很理想,联考平均成绩只有12.85米,高考平均成绩也只有13米左右,而满分是15米。而且投掷实心球

2、又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项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掌握正确的技术,提高实心球成绩是体育高考指导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查阅原地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与科学训练方法。2.2比较法:针对我校2010届高三体育生训练成绩和全市部分中学联考的学生成绩、高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特点。2.3调查访问法:就原地掷实心球的训练方法访问各兄弟学校的教练员与学生。3、讨论与分析3.1原地投掷实心球的项目特点3.1.1实心球是一项力量性和动作速度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影响实心球成绩有三个因素,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初速度是最重要的

3、因素。3.1.2实心球出手初速度主要是由最后用力投掷球的距离和时间决定,用力距离越大,时间越短,则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就越大,出手初速度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及掌握正确的投掷实心球技术。3.1.3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对投掷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最佳出手角度不是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它随着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出手角度因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而变化,男生可以大一点而女生应小一点。3.1.4实心球的出手高度对每位学生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它取决于学生的身高臂长及对该项目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如个别学生蹬地送髋不够或最后用力出现屈肘动作,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出手高度。)3.2原地投掷实心球的技术3.2.1

4、原地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双手持球头后举,昂首挺胸拉背弓。两腿蹬地髋前送,以胸带臂快挥鞭。甩腕拨球看飞行,两脚交换意缓冲。3.2.2原地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原理:根据投掷力学的原理,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出手的角度和空气阻力三个因素中,空气阻力受指定的器材影响,不可能主观地自由更改,假若出手初速度相对稳定时,最为影响投掷远度的就是出手的角度了。在教学上,容易被忽略的是,教师重视了投掷的实际后果,注重了远近的直观表现,而没有系统地培养正确的出手动作习惯。许多教师重视了出手的初速度,进行了大量的力量速度练习,而没有注意一开始就培养正确的动作技术规格,从而出现过多不良动作定型。掷实心球技术讲究的是动作的协调

5、用力,由腿部的蹬地用力到腰腹发力和手臂手指的最后用力,都是需要和谐连贯统一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出现掷球时前脚支撑不良,出现向前趴掷球,眼睛和意识都只看着、想着前面想象的落点;或者,只用了部分腰腹力量和拼死用手臂力,手臂掷球的做功距离是有限的,学生由于上述原因在掷球时出现过晚出手,造成出手角度不良与出手点高度过低等等。也就是说“有劲不会用”的现象,即使有身高,但角度不合理是难以掷远的。就算有力量速度也同样因为出手角度不合理而掷不到理想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着重从解决出手角度与出手点高度的辅助方法着手,诱导学生掷球时注意用力的协调,改善出手角度和出手点的高度,培养良好的动作规范。3.2.3实

6、心球技术教学阶段的划分3.2.3.1初步训练阶段的划分初步训练阶段学生整体学习动作与纠正,由双腿并列练习,熟悉及感觉腰腹用力结合挥臂的动作,一阶段后前后站立,加上腿部用力结合上体动作进行左右交叉换脚的练习,熟悉后开始后阶段的训练。3.2.3.2技术动作区别对待的划分 整体上是以反复练习来巩固熟悉动作来提高成绩,同时结合素质练习来提高腰腹力、臂力;在划分中,整体上是男、女分开的划分,臂力大小的划分,由于实心球项目在动作完成中运用腰腹力所占的比例很大,由此可划分出两类:一类以臂力带动腰腹完成动作为主;另一类以腰腹力带动臂力为主的技术动作。在此之中主要介绍的一种是以腰腹力为主,结合技术动作带动臂力完

7、成动作。其中动作是:拇指相对成八字形,食指相对和拇指围成一个心形,其余手指自然张开护球,两手持球放在头后约与头水平(注意持球不能让球向颈部收回或肘关节收起让球向头后垂下),身体重心后移胸腹部打开,头部稍微上抬,眼看前上方,由收腹收胸带动挥臂压腕来完成投掷动作。刚开始练习时,重心不用太后移,处于两腿之间;先熟悉挥臂压腕的感觉,感觉腰腹及收胸,挥臂压腕的用力,让球通过两手食指和中指拔出。熟悉动作后,身体重心逐渐后移,头部稍上抬,眼看前方,由头部带动、胸部控制出球角度来完成动作。3.2.3.3综合提高训练在以上划分巩固练习提高以后,最后阶段里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发展整体能力,再加上个别指导,由多次重复练

8、习动作,进行强化刺激机体来提高自身的力量,与各肢体部位的用力协调;在此之间加以力量素质的定期大负荷练习,保证各机体的力量协调发展,从而来提高及保证动作的质量完成。在此阶段里,同时需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练习:通过反复严格的练习,多次安排小型测验,增强考生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以便增强考生的应变能力。在第一阶段里,在没有练习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由多次重复练习来提高成绩比专门发展素质基础来提高成绩的效果好,原因是由于实心球的技术动作所决定,因为其是由腿部力量、腰腹力、臂力协调的结合使用;其中,主要为腰腹力与臂力的结合,必须由学生感觉、熟悉,体会力的传递来进行;而力量素质的提高必须在每天或隔日训练

9、的前提下才能大幅度提高的,但作为学生是在整体上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保持力量训练的提高规律;而在第二阶段里可见,能充分利用区别对待,有目的地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来学习特定的技术动作是必要的,但是在第三阶段里,要求学生每天都保证30分钟的活动练习时间。学生必须有训练学习时间,保证力量发展规律,则根据力量发展,全面对身体各素质的协调训练发展,对项目的提高最为主要,同时多次重复练习又是提高实心球成绩的重要手段。3.3我们针对三大因素对实心球的投掷训练进行了以下讨论。3.3.1出手初速度是实心球投掷训练最重要的因素。两手用力方面就要考虑到本身的手臂力量,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

10、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为达到提高自己的投掷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来锻炼自己的腰部力量以及臂力。3.3.2除此之外,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对投掷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投掷实心球时常出现的错误是两个肘关节过早下降或摔小臂现象,造成出手角度过小,这是球出手时肩部前移过早,上臂用力不当,使球出手点低,投掷距离近。纠正方法:两个肘关节不能过早弯屈,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见的毛病是出手的角度太小,特别是女生。下面谈几种练习出手角度的训练方法仅供参考:1、用篮球在三分区外双手头上投篮动作投篮;2、根据

11、学生喜欢足球,用足球掷界外球,要求要有高度和远度。3、两人对面站立,相距2030米,用足球、篮球、实心球一次投掷,体验出手角度。3.3.3实心球的出手高度在三个因素中影响是最小的。在投掷的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1)有些学生蹬地送髋不够或最后用力出现屈肘动作,有些甚至在掷出的时候没有在空中交换脚;(2)还有些学生在投球的时候两个肘关节过早下降;这些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出手高度。所以投球应该在手到达头部的正上方才投,这时实心球的投出点与地面的距离最大,从而使射程更远。4、结论与建议实心球与铅球、标枪、铁饼等都是投掷类项目。但有所不同的是,掷实心球技术的环节组成比后几个项目要少,技术的组成相对简单些。虽

12、然如此,如果教学中不注意分析投掷技术原理,不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去教学,那么成绩的进步就要逊色多了。投掷项目都是斜抛运动,决定器械飞进的远度是由出手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所决定的。虽然出手初速度增大对远度的影响较出手角度效果明显,但是,不正确的出手角度时,再大的力量,再大的初速度也是徒劳。弹道力学的实验证明,在弹道发射时,初速度一定情况下,不同角度效果也不同。而且,在实践中,存在空气阻力,掷实心球的人力量速度等体能各有不同,器械的飞进远度也有限,所以,出手点的高度也存在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力量速度变化不大,而出手角度与出手点高度合理与否,显得明显。而要使学生改良它,不能单纯只说角度多少,在哪里出手等,而是要从多方面去着手。从学生领会运动技术知识原理开始,通过辅助物诱发学生强化动作表象,促使动作技术的形成。若在上述情况下学生仍不能很好地完成投掷动作,就应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结所在,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纠正其错误动作,希望同行们提出更宝贵的意见,为教学作进一步的努力。参考文献:1、雷国梁.中考体育达标指导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3.2、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