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043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论文: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篮球队课余训练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现代篮球竞赛,是一项集体性、对抗性、激烈性、复杂性运动竞技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优良的素质、技术、战术以及心理稳定性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篮球比赛越来越紧张激烈,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篮球比赛决定胜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身体条件,技战术水平的优劣,同时也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在两队实力相当的激烈比赛中,心理调整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在中学篮球队中表现更加明显,教练员在比赛期间经常谈及最多的是中学阶段的比

2、赛起伏性太大,今天我可以赢你,说不定明天又会输给你。这一直令教练们头疼的问题。因此,抓好平时的课余训练的技战术的同时,注重队员的平时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比赛的最有力的保证。一、加强球队团队精神的建设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心理为一体的直接对抗性集体项目。在比赛中团队精神的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从全队出发,加强队员的团队意识的培养。1、加强新老队员之间的交流。每年高一年级的新生入校后,都要进行新球员的选拔。新队员入队后对于球队不是很了解,这时可以叫老队员带新队员,在带的过程中球员之间也就加深了了解。对于大家在增进了解的同时,在

3、平时的技战术的配合练习时,有针对性加强各队员之间的组合练习。有利于队员之间各自技术特点的了解。2、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互相帮助,促成整体的形成。在平时要求队员之间无论是同年级的或不是,要求在每次考试后加强交流。既促进了学习成绩的进步,又提高了相互的感情。3、整体的攻防战术的演练时,要求全队之间要加强相互之间“呼应”练习,即在协防配合,补防配合、掩护配合等,加强队员的整体意识。4、加强赛前的友谊比赛的密度,以此来加强球队的磨合,通过每次的友谊赛的“荣辱”感,来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二、面对队里有特长的球员调皮活泼型 这类篮球运动员接受能力强,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反应快、能吃苦、能主动提问。多发生于小

4、个子球员。训练有时自作聪明,动作技术要领还未掌握,甚至刚接触就喜欢搞些“创新”,与队友之间喜欢搞一些小动作,甚至恶作剧。不怕批评,不怕失败。对这类运动员,应鼓励其吃苦耐劳、不怕失败、敢于提问和创新精神,并应注意正面引导和培养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逞强好胜型逞强好胜型与调皮型最大的不同点是处处想表现自己,好自以为是,凭兴趣、认死理,如果批评不得当或者未认识到错误之处,他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更不服,会出现顶牛僵局现象,从而影响训练的实际效果,并且在比赛中也会影响运动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这类多以前锋篮球运动员具多。对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以理服人,鼓励其积极上进精神,使其逐渐克服爱虚荣的心理,

5、变逞强好胜为脚踏实地的刻苦训练型的篮球运动员。沉默内向型这类一般发生在高大的篮球队员身上,最大的特点是平时说话少,主动提问少,喜静不喜动。发现错了,能主动接受批评,休息时能一个人坐在一边思考,对周围的人和事不闻不问。对这类篮球运动员应引导其多参与集体活动,有意识让其在公开场合多给予锻炼,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集体观念,尤其要注意培养在公共场合中不怯场的心理品质。以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来适应能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使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在教学比赛中交流要多鼓励其主动进攻和表现自我,在场上寻找自信。然后逐渐融入球队中去。高中篮球队员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对策:1、意志力训练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6、,调节行动,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获得竞技性比赛良好结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是理想目标设置和训练。这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一步一步地帮助篮球运动员实施完成,以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通过这种训练,帮助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篮球运动员的进取心,让他们自觉投入到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刻苦训练。二是疲劳负荷训练。运用“延长”终点冲剌的原理,长时间在疲劳中坚持训练,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以提高运动员意志努力的能力,锻炼体魄,提高技能。三是艰苦环境训练。通过严寒酷暑训练,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精神,锻炼运动员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四是自我强化训练。使

7、用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强制、自我命令、自我检查等方法磨砺意志品质,如训练中,教练员使用“大胆些”、“再坚强些”、“树立信心”等语言,以激励运动员,达到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2、注意力集中训练注意力是指人对某事物或行为的集中与定向的心理行为。运动员能够迅速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对于训练和比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必然影响训练的效果,最终就会阻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强化篮球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其主要方法为: 1定向注意训练法:在初始阶段,高中篮球运动是以技术训练为主。针对重复的机械运动这一特点,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把注意力引向他们最有把握实践某一动作上,以迅速实现注意定向

8、,找回日常训练感觉,训练运动员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2表象训练法:通过在大脑放电影的形式,回放过去完成过的动作要领,要求篮球运动员思维进入正确的动作要领状态,集中注意力。其要领为:首先深呼吸,入静,默念动作要领,接着闭目沉思,表象正确技术动作过程,肌肉用力感受等,然后付诸训练行动。3抗干扰训练法: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干扰,如播放录音机形成噪音,让其他运动员喝倒彩,有意判错,抬高甲贬低乙等。训练后进行讲评,以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3、自信心训练自信心是指人对某项任务完成程度或达到目的的心理表现。运动员由于存在赛前准备不够充分,意志力不够顽强,日常训练、比赛的失误次数较多,过多

9、的注意竞争对手和大家的期望,过多地担心自己能否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等心理因素,比赛中,很容易造成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加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状态及实现比赛的既定目标具有特定的意义。首先,教练员要成为运动员树立自信心的榜样。信心的树立要靠后天的培养,处于可塑造性极强的少儿运动员,教练员更应为他们做出好的榜样,训练中处处表现自信心,即使偶尔失误,也应查找原因,给运动员以难忘深刻的印象。其次,成就感训练:就是每天训练及时进行讲评,对训练刻苦、动作完成较好或有创新的运动员给予表扬,激发其成就感,为下次训练进行铺垫,尤其是进行模拟训练时更应注意训练的讲评工作。再次,就

10、是在平时训练中要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要求运动员认真执行训练计划,多看其他运动员做动作,多思维、多练习,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练习内容,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在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运动负荷等方面的安排上应大大超过比赛时的目标,使运动员在条件难、严的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训练内容。当然,在临近比赛的训练中,对运动员的要求不应过高,一定要力所能及,让运动员从每次的训练中来增强自信心。每天训练要认真总结,找出失误的原因,提出克服办法,加以引导、鼓励、帮助。比赛前,按照每个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技能、体能等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赛前指导,调整和消除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

11、比赛只是一次训练课而已,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和积极备战的最佳状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4、前模拟训练训练中,还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尽可能创造与实战相接近的条件,运用各种模拟训练来不断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尤其是临近比赛期的训练,还应适当安排一些友谊比赛,让篮球运动员适应即将面临的比赛环境,减轻或消除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紧张心理,以增强比赛的自信心。但在安排友谊比赛时一定要有所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好让篮球运动员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赛前模拟性比赛的分组要有针对性,比赛结果应有胜有负,但一般应是胜多负少,以起到鼓舞斗志、坚定胜利信心的作用。因此,模拟性比赛一定要认真考虑每个运动员的个性

12、特征,切忌在赛前的训练中出现大的问题,以免挫伤比赛信心,造成运动员的心理障碍。若有条件,模拟比赛时,还可请运动员的家长来观看,并共同总结。以这种形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成就感,激发自信心。其次模拟对手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实战训练,同时在比赛中有意识的组成强大的主场和客场啦啦队,设置偏激的裁判,恶化比赛气氛,使运动员在不同比赛气氛中调控情绪,逐渐增加心理适应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总之,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三大支柱中不可忽缺的一大支柱。三者相互依,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因此,高中篮球课余训练也应包括心理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训练更加完善,运动技战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参考文献姚明旭.竞技体育与心理调控.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河北省出版社,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