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为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篮球教学中对篮球理论教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调查、考核得出有关数据,运用统
2、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证明了在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探索了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关键词体育教学 理论教学 篮球 运动1前言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卫生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等内容的课。高中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锻炼两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指出:“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身体锻炼的实践,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就确定了体育理论知识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体育理论教学一直不被学校、老师、同学所重视。学校领导只重视运动效果
3、,体育教师只重视技术教育,家长只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学生只喜欢实践课。因此,有的学校体育理论课不开设,只在实践课中穿插一些理论知识。有的学校干脆在体育课中去掉理论内容。到底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技能、技术,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建立终身锻炼观念的作用有多大?以及何种教学方法合适?从而设立这一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和研究探求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和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服务。2实验对象和方法2.1实验对象:从本校同一年级(高一年级)中抽取6个班级(49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4班5班为对照组,人数为56人。6班7班为实验1组,人数为54人。8班9班为实验2组,人数为55人。
4、实验对象均为2007届初中考入本校的男生,体育基础基本相同,体育活动及训练条件也基本一致。2.2实验时间:2007年12月2008年3月十次篮球课。2.3实验方法:问卷法:采用不记名答卷,共发二次,实验前后各一次。问卷的内容为“你喜欢篮球运动吗?你喜欢上篮球课吗?”对比法:实验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数据测试,通过统计处理检查有无显著性。2.4实验项目:高一体育教材中的篮球技术。2.5实验过程对照组和2组实验组的教学以部编高一体育教科书中的篮球内容为主体,实验2组适当加入课本外的篮球理论知识,3个组别教学内容对比如下: 三组都通过10次篮球课的教学,第11次安排考核课,考核的内容为部编教材中
5、所规定的篮球考核项目: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技评和达标。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考核办法:从场地右侧中线后运球跑动,接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每人做5次。3结果与分析3.1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前后的二次问卷调查,把调查结果整理如下:假设检验:运用体育统计中“四表格的精确检验法”对对照组和实验一组“喜欢篮球运动”人数增加情况的差别显著性进行检验。得P0.025,差别不具备显著性。对对照组和实验二组“喜欢篮球运动”人数增加情况的差别显著性进行检验。得P0.025,差别具备显著性。说明实验二组实验后“喜欢篮球运动”人数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而实验一组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3个组别的篮球行进间运
6、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技评和达标考核,把结果整理如下:假设检验:运用体育统计中“T检验法”对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的投篮技评情况检验如下:运用体育统计中“四表格的X2检验法”对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的投篮达标情况检验如下: 3.2分析与讨论3.2.1体育理论课能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凡学生有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引起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兴趣具有选择性和趋向性,所以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缺少也失去了良好学习动机。体育理论课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通过“对篮球运动喜欢情况反馈对比表”的调查可以看出,实验前与实验后比较,实验2组的差值A高于实验
7、1组,实验1组高于对照组,也说明体育理论课能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实例介绍:学生李,原来不喜欢篮球项目,关于篮球的报纸、电视过去从不接触。通过理论课,对篮球运动有了很大的了解,特别是NBA介绍和中外明星介绍,让他喜欢上了篮球运动。现在不但平时篮球报道不错过,而且自己经常打篮球。3.2.2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从“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技评、达标考核情况表”中可以看出,二组实验组成绩要好于对照组。说明理论教学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实例介绍:学生王,喜欢篮球运动,原来行进间运球上篮投篮命中率较低。通过理论教学,
8、他懂得上篮时“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步伐能更好地控制身体在空中的平衡,有助于提高投篮命中率。通过练习他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投篮命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3.2.3体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把握时机通过教学实验表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最后的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而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考核成绩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穿插篮球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实例介绍:学生朱,平时投篮时指拨球的动作没有。上课时,老师发现问题及时讲述了投篮时,指拨球的作用以及篮球的飞行原理。使他在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改掉了多年打球的坏毛病,提高了篮球的技术。3.2.4.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教学内容理论
9、课教学的教学内容应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来源于需求,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该停留在教材中,应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取得教学效果。实例介绍:在给实验二组上理论课时,同学们普遍对“篮球明星介绍”内容比较喜欢。很多同学表示,就是听了篮球理论课的“篮球明星介绍”,才经常去看电视、报纸,了解这些明星们的情况,喜爱上篮球运动。3.2.5.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提高理论课的效果随着教学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将图形、图象表格、
10、文字、声音、动画等合为一体的效果,在教学中,更为直观、生动、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实例介绍:篮球规则介绍,有些内容学生很难理解。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适时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奥运会篮球比赛的录象和图片展示,精湛的球艺和准确的哨声,学生无不为之叫好!使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1.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4.1.2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11、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建立终身运动的观念。4.1.3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技术课和理论课中有效的结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2建议4.2.1中学体育教学应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把它列入教学议事日程。4.2.2中学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加入一些能拓宽学生视野,受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参考文献:1黄明教.体育统计与科研量化设计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耿培新主.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普陀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
12、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13、,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
14、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