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165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二、工作思路: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

2、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三、教材分析: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四、重点:第五、六、七单元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

3、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教材重点: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五、 教学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

4、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课时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 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 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 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第七单元:生活

5、的变化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 2课时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2课时 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 2课时 探究课 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3课时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3课时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3课时探究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2 课时 第一章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三、教学难

6、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1经纬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7、2海陆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1南北景观差异。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

8、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学生回答: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距离)大。2东西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片后分析: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西时差大。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学生回答:我国东西跨的经度(距离)大。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用课件展示我国南北端的大致纬度数:53N、4N,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我国南北跨大约多少纬 度。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再根据教材中国

9、疆域图,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算我国南北端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距离大。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计算我国东西所跨的经度、量算我国东西所跨的距离。接着,教师设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四)利用地图比较:地理位置优越1中国的面积。我国疆域辽阔,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了让学生起清晰准确地记住这个数据,用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个国家;出示一组三个国家面积数据: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

1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中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位。2中国的内海。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海域图,准确地找出我国的四大海域的位置。从位置上看,我国有一个海与其他三个海的位置不一样,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说出它是内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琼州海峡,并强调它也是内海;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比较它与渤海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归纳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陆地;琼州海峡两面是海,两面是陆地。3半岛与岛屿。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其名称,并从其位置上比较,区别其名称。4中国的邻国。邻国有

11、陆上相邻的和隔海相望的两种。将学生分成4-6组,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图上按逆时针顺序一一找出。学生提出了问题:朝鲜和韩国都是中国的邻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再仔细观察地图,从位置上做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两国都是半岛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被朝鲜隔开了,所以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朝鲜是中国的陆上邻国。5中国的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用课件做动态演示、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确两者的不同。6优越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第3页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图,再与中国的纬度位置做比较,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

12、用课件展示亚洲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蒙古、日本,设问: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蒙古是个内陆国,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既临海洋又靠陆地。教师再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海陆兼备。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活动:设置读图、填图练习,让学生竞赛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留下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我国的气候、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教学反思】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地理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

13、本技能。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 政中心及分布。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三级行政区划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2、总结归纳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二)、省、

14、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1、拼图讲解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小组讨论、回答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小结: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简评竞赛结果

15、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读表回答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小结: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用本省的历史名称:一个省有两个简称: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

16、“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二、讲授新课(板书)一、人口数量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

17、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 请大家: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

18、50圈。(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板书)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1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

19、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主要是因为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

20、方的辩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活动)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讲述)人是生产者,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明确重点):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俄罗斯 1700 1.5美国 930 2.5让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较分析我国人 口平均密度情况。(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人口密度达1

21、2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很大差异,同学们阅读P14图112“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活动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

22、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活动)学生讨论:(1)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2)能否用迁移的方法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从人口分布应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教师给以鼓励并小结。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板书设计第二节 众多的人

23、口一、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课后反思本节紧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政策及人口分布不平衡。课堂内引入材料多、数据多,学生需要计算、分析、讨论的活动多,所以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适当引导学生讨 论。另学生讨论人口分布东西不平衡的原因时,因相关知识未学而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灵活处理。还有本堂课需理解记忆的56个民族1、讲解少数民族概念。请同学们读“汉族和其他55个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图”,通过图可以得出结论: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

24、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2、通过两幅柱状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二) 民族的分布1、读图“我国的民族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4、总结: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 主

25、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三) 民族风俗1、民族邮票(均有链接,点击各民族的邮票即可观看相应的风俗习惯)2、将习俗分为四类(主观):传统类、惊险类、残暴类、浪漫类(1)传统类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划龙舟比赛、“孔明灯”和“放高升”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到节日最后一天,大家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将活动推向高潮。(穿插图片讲解)(2)惊险类爬刀竿、达瓦孜。(3)残暴类叼羊。叼羊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哈萨克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叼羊多用山羊,两

26、岁左右,割去头蹄,紧扎食道。有的还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子里灌水,这样比较坚韧,不易扯烂。叁加叼羊的人事先要组队。每一队中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遁和追赶阻挡等分工,而且讲究战略战术。比如一旦夺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绳,有的后抽马背,前拉后推,左右护卫才能冲出重围,它既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又要集体的密切配合。(4)浪漫类姑娘追、风花雪月。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配合图片讲解姑娘追的传说与形式) 云南白族少女的头饰蕴含着风花雪月的含义。风就是指头饰左下边飘逸传神的长须带;花指帽沿上绣着的一排排美丽的山茶花朵;雪是指帽沿上白色的

27、绒毛;月是指整个头饰的外形,像一轮弯月。在大理,人们通常把令人神往的四大美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说成是大理的 “风花雪月”。(配图说明风、花、雪、月各自的特点)(四) 民族政策1、得益于我国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风俗习惯,为了将其更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维持各民族的这份和谐与安宁。2、我国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8、复杂多样的地形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及比重最大、最小的地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知道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大致状况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及其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地形对人们 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充分利用地形发展生产的得与失,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3)感受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9、。(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二、学习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从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右持续发展的观念;三、学习难点:1、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四、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壮丽河山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反映的地形名称。(二)师生互动,活动探究1、地形多样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常见的地形?请说说你所知道的主要地形的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P48

30、页图回答师生活动:(1)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并归纳其分布特点(2)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适当的位置贴上主要的山脉、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巩固知识。教师提问: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了什么? 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了我国的地形多样。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1,讨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生归纳: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种植业比较发达; 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林业比较发达;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教师提问:从上面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师生

31、共同归纳:我们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2、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看图左下角的陆高表,对照图312,思考一下,我国比重较大的地形是哪一种?(山地所占比重最大) 教师提问:山地与山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阅读P49页后归纳:我们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即:33%+10%+26%=66.7%),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学生活动:根据小明的小玲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山区的感觉。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归纳: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3、地势西高东低学生活动:阅读图311和图313,思考

3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师生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学生活动:找出三级阶梯中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学生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师生归纳: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蕴藏了丰富的水能;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三)课堂小结、知识整理 (四)课堂拓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山区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季风的影响一、教学内容人教

33、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季风的影响。本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以季风气候为重点,阐述了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是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特点的重要环节。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范围;理解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观察相关材料,逐步提高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逐步学会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图和析图的习惯;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利弊影响四、课时、课型

34、一课时、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图示法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课内容涉及大范围的气候分布,学生从生活周围获取的感性认识还不充足,对中国气候也缺乏整体、系统的感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和引导。 八、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略2、导入新课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杭州冬季吹的是什么风啊,和夏季的时候有没有不一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种风向有规律变化的风就是季风,从而引出今天有关季风的学习 热带季风

35、气候吉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 温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乌鲁木齐 高原山地气候(2)季风气候显著1、师:从观察图518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啊,我国各地受什么气候影响最大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指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最大。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属于非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二:季风气候显著2、认识季风(季风的概念和类型、特点)观看有关季风的视频,思考从视频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阐述自己获取的知识)教师指出(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根据课文P14页的内容和P15页图5-19,同桌合作完成表格的

36、填空。师:在我们身边能否感受到季风呢?生回答师过渡:季风除了影响到杭州,还影响到其他哪些地区呢?3、探索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师:我们把受到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师:结合课本图519,说说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以什么为界? 生: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师总结:大阴贺巴冈(大鹰喝八缸)。以这条线为界线,这条线以西为非季风区,以东为季风区。季风区面积更大。季风区降水较多,非季风区降水稀少。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家想一下,春风是什么季风

37、?为什么春风不能“度玉门关”呢?生回答略师:夏季风;这个玉门关正是在贺兰山以西。(3)季风气候对我国的正面影响1、展示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思考:A、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B、降水和气温两者之间呈现什么特点,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森林的生长极为有利。 2、观察课本P15图520和P16阅读卡季风的功劳,小组讨论:A、比较广州和利雅得这两座城市在位置上的相同点B、这两座城市冬季、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C、你喜欢哪一个城市,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季风区湿润,适合人类生存。过渡:季风给我们带来这

38、么多的好处,那它是否百利而无一害呢?(4)季风气候对我国的负面影响1、看课本P16的内容,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引起洪灾,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引起旱灾。冬季风太强烈会爆发寒潮。2、观看有关98特大洪水和寒潮冻雨的视频,加深对季风负面影响的认识。(5)我眼中的季风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季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面对季风的不利影响,你有何高招。4、总结巩固运用诗歌,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新三字经季风篇我之国,气候多;季风显,曰冬夏。夏偏南,暖又湿;冬偏北,冷又干 雨热时,利作物;不稳定,旱涝灾。功与过,大家论

39、; 母亲河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1、教材分析母亲河是山川秀美中的第三课时,山川秀美着重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方面介绍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点。本课时主要介绍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分析出她们不仅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孕育了中华文明,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2、学情分析历史与社会是综合学科, (2)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理清课与课间的逻辑关 二、教材处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处理1、整合教材,四字概述整合教材内容,用“恩、美、颂、殇”四个字来概述所学内容,既符合学情又利于教学重点的解决。2、读图探究,滚动复习。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读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讲授新知识时顺带滚动复习

40、已学知识,分析内在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树立学科“综合、联系”的思想,建立知识体系,达成能力目标。3、情中含理,辩证解决。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中要包含理性思维,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综合实践,学以致用。教学目的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达到考试要求,更要强调综合实践、联系生活,讲求时效性,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解决教学难点,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特色和优势。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龙的传人FLASH学生:准备配套地图册、练习册,完成课前预习单知识对比表。 :查找课外资料解决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二)新课讲授(三)理解探究 (四)综合运用五、教学过程(一)课

41、前准备:收集资料,课前探究(二)导入环节:情境感悟,引入新课(三)新课讲授:教师引导,新课教学(四)理解探究:治理母亲河(五)综合运用:感受身边的母亲河具体过程:(一)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课前探究1、预习教材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黄河、长江的相关地理知识内容,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单母亲河知识对比表。(对比表见“三、教学准备”)2、了解的黄河、长江的历史和现状。设计思路: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设计两个课时或一节大课来完成教学设计。让学生预习教材,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提前熟悉新课内容,起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带着“问题”上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二)导入环节:情境感悟,引入新课1.师生共赏:张明敏版本龙的

42、传人FLASH。2.问题思考,导入新课。设置两个问题:A.为什么“长江、黄河是中国的象征?”B.为什么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内容母亲河。设计思路:1.张明敏版龙的传人的FLASH,是学生没有听过的,比较新鲜易引起学生注意,而且曲风更加清新抒情配合动画效果,有更好的视听效果,可激发心中爱国激情。为避免学生“不了解、不理解、欣赏不了”等情况发生,教师提前做好预案。 2.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复习所学内容,启发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长江、黄河成为“中国象征”的原因。提出第二个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母亲河”的由来,从而导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教师引导,新课教

43、学1、根据学生对母亲河由来的各种回答,教师提出“母亲之恩”。2、启发学生归纳母亲河对我们的恩情有哪些,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历史: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中华文明母亲之恩:地理: 哺育中华儿女 C.经济:发电、航运、灌溉、旅游设计思路:1.用恩、美、颂、殇四个字描述“母亲河”的特点,简单易懂。2.“恩”中的地理、经济方面是本课重点涝设计思路:1、“失”、“泪”高度概括黄河、长江的灾害,利于理解记忆。 2、这段教学内容要着重体现“辩证”思维,理解“母亲河”是有利有弊的。小结:新课讲授环节,重点用“恩、美、颂、殇”四字来讲解知识,贯穿始终。(四)理解探究:治理母亲河1.结合刚才已学的地理知识,用辩证思

44、维分析母亲之“殇”的原因。 自然原因殇人为原因2.总结归纳治理黄河和长江的措施治沙、防洪。(五)综合运用:我们身边的“母亲河”深圳的河流1、深圳河流图片展示,感受我们身边的“母亲河”现状。 2、布置周末实践活动:探访学校附近的“清水河”。3、课后作业单: 六、板书设计:历史恩地理经济 黄河澎湃壮美母亲河美婀娜秀美长江颂 诗词、歌曲 失治沙 殇泪防洪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秦岭淮河分南北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读图了解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

45、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2、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刚才的歌大家都听了,说的是哪里人啊?(东北人)东北人性格豪爽,东北人爱吃猪肉炖粉条,我们班有没有东北人或是北方人?我们请北方同学用方言告诉大家你是哪里人(来自哪个省份),你们那里的人们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方式上有哪些特色。请一位南方的同学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介绍,我们发现不同的地方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也有一些差异。关于共同的地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在节日、习俗上有些共同的东西;而不同的方面说明我国各地存在着差异,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1南北方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差异师:刚才大家介绍了一些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特色,在我国各地的各种差异中,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了解一下。(展示南北方在衣食住行及农作物方面的差异)结合刚才的图片,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南北方的差异,并填表一。活动:小组讨论填表 (表一) 2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和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