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物理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沪粤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级物理上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2 沪粤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 教学思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的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惊讶之余,引起思考,通过分析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教学器材 学生活动器材:玻璃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教师演示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托里拆利演示器、洗耳球、长玻璃管、烧杯(内盛红墨水)、移液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
2、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抽气筒、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个饮料瓶,用手将饮料瓶捏扁。教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饮料瓶变扁?学生用抽气筒将饮料瓶中的空气抽出,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扁了。教师: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学生:外面的空气。学生:大气。教师:说得好!是瓶子外面的空气把瓶子压扁了。大气对物体的压强简称大气压。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教师:关于大气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大气压有多大?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地球周围有一层大气,就是我们
3、通常所说的空气,大气有质量和重力,大气有密度,大气可流动,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最底部。因为大气也受重力作用,所以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同样会受到大气对它的压强,我们把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1.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教师介绍学生桌面上摆放的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让学生利用以上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一起观察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再完成实验。小组边做边摸索,找出多种方案后,相互交流和帮助,教师及时辅导点拨。教师对课堂调控时要注意:倾听各组讨论情况,及时
4、对各组的配合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小组汇报:学生边演示,边观察描述现象;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甲:把集气瓶倒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教师:谁托住了水和纸片?学生:大气压。学生:水和纸片受重力作用,本该掉下来,但没有掉落,说明硬纸片还受到向上托的力。因为纸片下方接触的只有空气,所以我认为是大气压托住了它。教师:改变杯口方向,大气压依然能托住纸片,这说明什么?学生: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小组乙:把两个橡皮碗紧压在一起(或把橡皮碗紧压在墙壁瓷砖上),很难拉开。教师:为什么要“压紧”,即为什么要将橡皮碗内的空气尽量排出?学生:残留空气过多,吸不住。
5、学生:两面都有空气,两面都有压强,内外的压力“抵消”。学生:清除一侧空气,“去掉”一侧气压,另一侧大气压才能显示出作用效果。小组丙:将玻璃管下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指按住玻璃管上端,将玻璃管移出水面后,水不掉下来。小组丁:把试管灌满水后倒插入水中,水不落下来。把试管往上提,只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试管中的水总是满的。教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观察一个实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把两个铁制的半球对合在一起,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来,先请两位力气大一些的男同学来拉,再把阀门打开,请两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来拉。结果这两位男同学用尽力气,也没有把两个半球拉开,而打开阀门后,两位女同学很轻松地就将两个半球拉开
6、。教师:这样的实验很早就有人做了(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内容)。教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大小?学生: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大气压很大;如果知道拉力的大小,就能算出大气压的大小2.怎样测量大气压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感受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知道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大气压有多大呢?让学生利用吸盘式衣钩、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器材,类比马德堡半球实验,设计实验估测大气压,并动手做一做。教师巡视时可参与学生的交流,视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点拨,使学生设计出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方案,例如:教师:要计算大气对注射器活塞的压强p
7、,需要测出什么?学生:需要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教师:怎样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学生:把注射器活塞推至顶端,排出管中的空气,用橡皮套封住针口。在活塞上系根绳,用弹簧测力计拉,记下活塞刚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学生:这样测不准。你发现活塞被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已经变了。可以在活塞上挂钩码,活塞掉下来时,钩码重多少,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就是多少。学生:活塞的受力面是圆形,测出周长,就能算出面积。学生:测出直径也可以算出圆底的面积。学生:注射器上有刻度,读出它的容积,测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就可以算出活塞的面积。 学生利用利用注射器、钩码;或吸盘式衣钩
8、、弹簧测力计等进行实验,估测出大气压的值。教师:同学们很聪明,利用简易的器材就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呢?演示实验:出示一个长滴管,将长滴管下端放进红墨水中,先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囊,再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液柱上升的情况。教师: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假如玻璃管是足够长的,液柱会一直上升吗?由此你能想到一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吗? 学生:当用力把玻璃管里面的空气挤出来时,由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使液柱上升;若把玻璃管内的空气全部排除,当玻璃管内水柱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水就不再上升了,而且保持一定高度。测算出这段水柱的压强,其大小就等于大气压强。教师:这个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
9、压强的方法。由于水的密度过小,要求玻璃管的长度很大,所以,科学家们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来做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呢?学生:测量出水银柱的高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就能算出大气压的大小。让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大气压。教师:通常人们把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称作一个标准大气压,符号为1atm。1atm=1.013105Pa。教师:大气压作用在一个人手掌上的压力约为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人体内也存在压强,内外压力相互平衡;另外,人
10、长期生活在大气中,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教师出示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让学生读出教室里的气压值,并与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对比。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茫茫雪山上,狂风卷着雪花。山高路远,气压又低,战士们呼吸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相互搀扶着前进炊事员支起铁锅,用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和雪水做出“煮不熟”的饭恶劣的天气,饥寒交迫,一些战士牺牲了教师:看了影片,你想到什么?影片中哪些情景与大气压有关?学生: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学生:我们要学习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学生
11、: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学生:在高山上做饭为什么“煮不熟”?怎样才能把饭煮熟?让学生阅读自学课本内容“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举例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多媒体展示下列内容:大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大气压的大小与天气有关:气压高的区域叫做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在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在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加之气压较低,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生活用品和大气压:吸尘器等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12、一种清洁工具。食品、物品的真空包装,既可节省空间,还可防霉、防蛀、防菌、防潮等。宇航服的作用和基本结构。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演示实验:用烧瓶、注射器、酒精灯等进行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请你用图形勾画出、或者用语言概括出这节课的所学所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2.阅读材料:离心式水泵和活塞式抽水机。 3.请你想
13、像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会发生哪些情况?”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并与同学交流。 大气压本来是看不见的,这里变形的瓶子和“咔咔”的声音,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并激发学生思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借助多媒体介绍大气层,并类比液体压强说明大气压形成的原因,学生易于理解。教师事先把实验器材全部摆在学生的实验桌上,学生不是按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发思维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
14、,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功感”。 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或亲身体验,感知“大气压是很大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提示学生类比马德堡半球实验设计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以避免学生茫然无措。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点拨者,是参谋和助手。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硬性“给出”托里拆利实验,学生难以理解。这里通过“长滴管吸水”这样一个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得出托里拆利测大气压的方法,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体验到科学家当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大气压的大小,又解除了学生的疑惑。既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一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这里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尝试写出本节课的流程图,不失为学习总结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