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210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今天听一位语文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大有登台的愿望,我希望与学生一起品析文本感悟意境,希望在诵读美文的同时感悟人的境界之美,希望让学生能与古人以文传意的心声共鸣。于是要我来上这节课,应该是这样: 【创设情境】百姓的月因为宁静而饱含对亲情的眷恋;政治家的月因为前路渺渺多了些许怅惘;游子的月是残缺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离愁别恨。自古及今,吟月不绝,正是因为这一自然景色给予了人们畅抒心境的灵感,而让渐行渐远的足迹回归到本心。苏轼,这个饱经磨难的旷世才子,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就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2、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g)交横(h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初读 【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大家默读两遍,然后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 【生】展示自己的困惑,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析。 【师】古文中,常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词,或者“变异”了的字词,了解它们,有利于我们解读文本。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读”,老师将“好书不厌百回读”改为“难句不惧百回读”,通过反复诵读,我们不仅能体悟古文的语感,还能走进作者的心境,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作者的脉搏,与作者一切

3、漫步于月夜美景中。下面我们请xx同学,诵读此文。 【学生展示】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展示? 【师】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的诵读能力不低。大家把掌声特别献给了xxx同学,是不是因为她的声音特别美? 【生】不是,是因为她读得很动情。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看来我们更倾心有感情的诵读。我想问xxx同学,你“情”发何处呢? 二、情读 【生】课前我查阅了苏轼的生平,他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虽有满腹才华,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所以他的心中充满苍凉。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将这种感情溶于其中。 【师】你能主动

4、查阅苏轼的生平,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文为心声,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和作者的心境,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很大的作用。 【生动介绍苏轼生平】 【师】了解苏轼之后,相信大家会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请大家再读,而后请位同学来展示。 【几名学生展示】 三、深读 【师】掌声饱含着很多内容,重要的一点是读出了感情。文以托意,文字因为有了感情而拥有了生命。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5、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大家想想,此时的苏轼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境呢?【生】惆怅【师】既然是惆怅的话,你该以什么方式来读呢?【生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生】我认为其中有惆怅的成分,但是还表现出苏轼的洒脱? 【师】洒脱?说说看。【学生详解并重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g)交横(h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还有不同观点吗?【生】还有坦然的意味。苏轼是一名很放达的诗人,虽然屡经坎坷,但是他都会.【生】以坦然的语态读文

6、。【师】那就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看是否能引发大家的共鸣。【生读】【生】我认为.【师】正如刚才几位同学所说,苏轼的性格和人生观决定了他的文风,见字如见人,我们就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苏轼的精神。由此大家是否体悟到为什么古人有“好书不厌百回读”的说法?他强调的正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提升。要想更多了解苏东坡,我们还要从不同角度来解剖。那位同学直到关于苏东坡的故事?【生】介绍“苏堤”“东坡肉”“东坡井”等故事,分析苏东坡的性格和胆识。【师】当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后,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读这篇文章呢?【生读】.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背诵苏东坡的诗词,并出示苏轼名句,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次感受苏轼的人格,而后再读。直至读出本文的韵味。下课。 我不是语文老师,也从没有上过语文课,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来班门弄斧。但是我想我若是一名听课者的话,听到上述的教学设计,一定会被同化到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懵懂到酣然的诵读中的。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腾情感,在读中净化心灵,窃以为,语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