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260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巧用任务驱动法,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采用任务驱动的新理念,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继续学习和信息化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应用任务驱动法,应循序渐进,注意方法,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入好门,起好步,提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充分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特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玩游戏的形式,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游戏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

2、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直接枯燥地讲解手指的按键规则要求和指法要求,学生一定会不感兴趣,不愿学,教师也不能强迫其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任务驱动的方法,先让学生玩“运指如飞”的游戏,看第一轮谁的得分高,并加以鼓励。此时再引入主题:要想在游戏中取得高分是有秘诀的,那就是练好指法。于是有的学生就会问,如何能够打得又快又好。在这样的知识渴求的氛围中,老师再讲解指法要点,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互式地引导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就感到兴致浓厚、积极性高、精力集中、收效显著。所以,应用任务驱动法,入门方式的选择很关键。2把好脉,善设疑,促

3、主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心理脉搏,把握课堂节奏,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针对特殊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驱动正是体现教师水平的地方。其关键之处在于:“任务”的目标要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善于紧扣要点疑点,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的教师还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

4、的记忆。教师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对任务驱动的展开极其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以及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比如在教学学生操作屏幕保护的这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情景的引入,问学生:我们的计算机从早用到晚,屏幕也很辛苦,应该让它放松一下,那有什么好办法呢?就这么一个小小疑问,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激发出来了,“屏幕保护”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很自然地被引出来。再通过个别学生的演示操作和讲解,全体学生的尝试和学习,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课堂环节顺利推进。这样通过“设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很

5、明显的教学预期和精彩的动态生成。3拓思路,巧提问,多互动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时机和检查目的进行灵活掌握。好的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激发思维上,而不是急促地得知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采取正确的提问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思索、动脑,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适时的停顿。

6、教师的提问,绝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举手,就立刻指名回答,这样无意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的兴趣。如学习Word中的“替换”操作,这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有规则地修改。新授时,不妨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个用错的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要求学生将其全都改成另一个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任务布置下去后,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来说,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操作。等学生充分体验到重

7、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适机提问:“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能不能让计算机代替我们,为我们修改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和体会也就变得更为深刻。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对这样找到的结论必然理解充分、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不用“替换”进行操作时,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效率相对较低,然后,教师才提出“是否有其他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思考

8、其他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然后再开始着手,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多角度,求变换,印象深求“变”就是在任务驱动方法的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记事本的“保存”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新文档的首次保存并自认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师不妨变换角度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以后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内容,还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如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

9、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位置保存又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经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再次打开该文档会不会看到被删除的内容?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学生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使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认识,而应有意识地去多想想问题的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5留问题,探新知,焕光彩一堂信息技术课的结束,

10、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喜欢追根问底,如果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文件的“删除”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及图片的“删除”操作后,已基本形成按“DEL”键即完成“删除”操作的习惯。然而这一操作对于删除表格的某列某行及至整个表格时却不然,学生经常在此出错,总是习惯性地用“DEL”键去删除表格。教学时,不妨在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前,先故意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然后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表格。此时,学生往往会很有把握地先选中整个表格,然后按“DEL”键

11、,然而表格却纹丝不动。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键失灵了?”紧接着,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文字,然后再选中表格,按“DEL”键,发现“DEL”键又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文字,表格本身并未被删除。噢,知道了,原来“DEL”键只能删除表格中的文字,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可顺势进行下一课任务的铺垫工作。任务驱动法服务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设置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更多地从小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总之,教师进行“任务驱动”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兴趣、获取新知,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