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278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学习模式初探摘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而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其实现最有效的学习。自主,唤起自尊、激发情感;体验,丰富感受, 活跃思维;探究,开启心智,放飞精神;合作,密切交流,激励创新。地理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人。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指导,以科学选题为方向,以实践为依托,以统计数据为证明,以全新评价为指针,进行了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下地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认识发展

2、论 探究式学习过程 地理学习记录卡 激励性学习评价 多元智能 终身学习 一、前言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识和行为取向。“应试教育”背景、“教师中心”模式,以“双基”为主要学习任务,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被动、机械、封闭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这显然完全不能适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地理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的全面刷新必然要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地理新课标着眼学习理论新成果,借鉴教改实验新经验,从理念到案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自主”相对于“他主”,“探究”相对于“接受”,“体验”相对于“包揽”,“合作”相对于“单个”,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3、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为要义的学习新方式,与种种束缚、压抑自主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旧学法,泾渭分明。 现代建构主义兴起于80年代的美国,是在布鲁纳、维果茨基、杜威等心理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活动。虽然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足,对外部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 基于建构主义的地理教学策略: 1、创设学习情景,开展“在做中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与一定的

4、情境相联系的,当新的情境与旧的结构相似时,在旧的情境中所学到的知识才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师或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一起看某个国家的风光片,或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成语、诗文,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学习会收到特别的效果。 2、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教室的平面图,而不急于指导,都画完后进行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的展示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对于一幅完整地图的重要性,缺

5、一不可,然后再画一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亲历过程比追求结果更重要 ,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将来可以通过有关过程的回忆使知识再现。 二、科学选择探究式学习的问题 1、因势制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的思索、大胆的探究其实质。如果能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就会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探究性学习成果。 例如:学生对成语熟悉,在地理课堂中运用成语来激起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在讲到改变地表形状的外力之前,提到“水滴石穿”、“飞沙

6、走石”、“天昏地暗”,这样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心理学表明:具有社会意识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换言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周围环境。 如怎样看旅游地图,怎样安排最佳行程?我们住在北半球,要想获得获得更多的阳光,房屋的朝向和楼距的大小有什么讲究?怎样在野外看树冠确定方向?根据树冠的形状怎样判断盛行风向?如果你是采购员,

7、鹿茸和茶叶在哪里采购才最新鲜最便宜?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月亮为啥有阴晴圆缺?凡此种种,都说明地理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掌握地理知识,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进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 3、因事制宜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许多心理实验也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尚不了解的东西。在探究式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

8、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 例如:时尚的生态住宅的选择,为什么都要近水向阳,避风安静,空气清新,为什么连封建帝王的陵墓都要选择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的山麓?9月23日的飓风,海地死亡数千人,而邻国多米尼加只死亡几十人?从人口、森林、环境、政府职能等多方面考虑,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4、因人制宜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社会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在观察能力上,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属客观性;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容易

9、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于主观型。有的同学发现问题能力强,有的表达问题的能力强,这样,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探究主题后,根据难易程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个体学习,适当时机,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专长。 例如:搜集台湾、香港、澳门的旅游资料适合有电脑专长的学生;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辩论赛,需大家共同合作后,然后让表达能力强、有表演专长、有组织能力的人各发挥所长,使比较法变得生动有趣。 5、因时制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同,因此他们学习内容的深浅和探究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帮助选择合适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如初一

10、学生,对地理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应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探究中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例如;有关地球、地图部分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昼夜交替他们容易理解,但对于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空间概念的建立,则比较困难,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之后则不适宜做深层次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可而止,千万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这也并不绝对,对于兴趣极高的学生,可以单独讲解。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景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

11、独立的学习。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2 、认识发展理论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

12、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 依据上述三种理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自己建构知识。 所谓“活动”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由“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尝试成功回归实际”四个环节构成。 设计方案营造舞台,帮助学生提出学案。 展开讨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 出示不同地区小女孩的着装,让学生为其进行找故乡活动,并说明理由。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发现不同的着装的细微变化,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3、。然后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让学生针对该气候,为该地的人设计一年的服装。学生的设计千姿百态,但都反映该地气候特征。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即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尝试成功即让学生通过活动或在活动中自己体验所经历的学习过程的成败,让其享受成功喜悦,或总结失败的经验。如“世界的气候分布”,让学生开展一次环球旅行,当旅行到东南亚时,让学生绘制一幅东南亚房屋建筑图,学生们通过讨论绘制出各种各样的房屋样式,大多数能考虑这里降水多、气温高,也有的同学考虑这里受台风的影响等多种条件,各自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

14、解释设计的理由,并相互鼓励,充分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资料图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理解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与盲点,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回归实际即将活动过程中构建的知识体系内化后,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措施。如在初中第一册“地图”这一节中“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让学生搜集一份北京市旅游图,并规划在一天内游玩几个景点,选择最佳旅游路线。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思维火花再次被点燃,实现了认识目标与行为目标的结合,回归到学生生活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会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包括动手画、动口说、动脑想。所设计的

15、活动应符合客观事实、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趣味性,能激发思维,产生灵感,加强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在进行两个班的对比教学后发现,一班(先讲地图三要素,缺一不可,再让学生画教室平面图)、二班(先让学生自己画教室平面图,展示后发现三要素作用,再重新画一幅)。两个月后,发给一班、二班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再画一张教室平面图,结果发现:一班正确率为40,二班正确率85%。可见,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经历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所以,新课标,新教材,课改是关键,而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如下: 合作交流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实践探究 取得证据 分

16、析论证 结 论 猜想或假设 每过一个月,让学生回忆近一段时间的收获,把它记录在地理学习卡上,装进每一个学生的地理档案袋,一学期后,学生的收获一目了然,评价有理有据,学生从中也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地理学习纪录卡姓名 班级 记录日期 项目 纪录 你主动参与了那些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活动,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技能,学习方法上有什么进步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在学习过程中,对哪些现象感到好奇,提出过什么问题,发表过什么见解 在课外观察过哪些现象,做过那些小实验,有什么感受 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了哪些相关信息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什么感受,对于生活、学校、家庭、

17、政府、社会发展有什么见解 四、评价 以往教学中,注意甄别和选择功能,课改后变为激励、反馈、调整。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的评语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要特别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评价方法 注意学生综合素质,侧重学生创新、探究、创作、实践、合作等。 1、恰当的运用好课堂提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交流,扩大信息量。 2、培养学生探究的动机。方法有:课堂行为记录(发言、纪律、注意力等)、项目调查(小调查报告、小论文、设计环保方案、校园平面图)、学习日记(包括课堂笔记)、地理档案袋等。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

18、进步,激励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评价标准(衡量学生进步) 过去是共性的,以量化的分数为评价手段,仅凭成绩而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忽视个性发展的要求。现在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交流与合作、个性情感等,突出质性评价(优、良、中、差)。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现为多元化评价,如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各种评价主体之间互动,多渠道反馈学生发展成长的信息。 评价重心 过去关注结果,现在注重过程探究,努力程度;过去大多是笔试,先多为口试、表演、观察、辩论、调查、研究、活动等;评价角度过去是终结性的,现为过程性、发展性,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19、和公正的对待别人。 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教改的需求,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做到:评价要公正、公平;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要有发展的眼光;必须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目标。 五、探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新的地理教师理念,摒弃一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着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学生的多样性,适应现代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的要求,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激励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欣赏的态度促进学生多元

20、智能的发展。 其次,教师本身要不断进取,终身学习,努力掌握深层次的地理专业知识,学习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教法,教学相长,日有所进。 总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六、结语 实践证明,新课标下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身探究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使他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