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310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论文:“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成长背景描述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和人生态度,是新课程对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础定位。在执教8年级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时,我假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假若有一天,你的父母突然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没有其它亲人,而你正在上学。此时,你的学习与照顾父母之间出现了矛盾,你怎么办?结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只能二选一(或者照顾父母或者继续学习)的情况下有8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另一个班级没有设定选择条件,但也有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两个班级96个人中仅有1 位同学表示会辍学照顾父母,通过自学完成

2、学业。其余的学生选择了照顾父母的也都是选择了学习与照顾父母二者兼顾。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学生们的回答不一而足。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这么几种:“好好学习是我父母对我的最大愿望,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他们。” “我们还是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父母嘛,别人(父母的朋友、亲戚、邻居)可以照顾的”。“如果不读书,将来就不会有好工作。等我读好书,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好好照顾他们。”“我是父母惟一的期望,我读好书,以后有好的发展,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照顾他们,只会让他们开心一会儿;不照顾他们,是从长远来考虑的。” 教育引导 面对学生一个个充满稚气而又“理性”的回答,我不禁为之担心。这样的人真的就是我们

3、的家长、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继承人和合格人才吗?缺失了爱心,缺失了责任,这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只会学习,不懂得关心他人,不理解爱、没有责任感的学生,显然是不符合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的。于是,在课堂上,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一起回味父母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很少,对父母的印象也更多的停留在了父母提供给自己的物质上,如给自己送了一个礼物、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物等,很少有学生注意到父母为自己成长而付出的心血。我没有急于去向他们讲道理,而是把本来应该在一堂课上完成的内容分解成了一个教育过程。在此后的一个多

4、月的时间里,我为学生布置了许多的家庭作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情互动和教育引导:第一,开展真情互动,寻找遗忘的感动。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如向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成长中的故事;回忆父母曾经让自己感动过的一些事;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历程;观察父母一天的心情变化并分析原因等。从学生的反馈看,效果突出。在一次课堂上,一位男同学讲到当年母亲怀孕时的吃的苦,尤其为了还在娘肚子里的自己的安全不肯服药导致两颗牙齿脱落,泪水都流了出来,不少同学也眼眶发红。在活动反馈中,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喜欢吃的菜,父母都说不喜欢。自己吃过后,父母却又开始吃了;有的学生发现:父母的心情与自己回家后的行为、

5、表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父母原来也需要“拍拍马屁”的;还有更多的学生则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也是很关心自己的,而自己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一系列的真情回味,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了解多了,感受也深了。从后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看,学生明显的对父母的要求减少、标准也降低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也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 第二,引入人文精品,唤回失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报刊上选择了一些关于亲情如母爱、父爱的精品美文,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或者推荐给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聆听中感受亲情、领悟亲情;引导学生去发掘父母亲身上的美德和优点,学会去发现父母的动人情怀,为学生理解父母

6、、感恩父母奠定情感基础。鼓励学生记录一些发生在父母与自己之间的真情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父母和他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开展感恩活动,激发责任意识。在学生认识、理解了父母的爱之后,针对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是学生无法报答父母,把自己的责任推到明天的现状,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每次回家都给学生布置一个亲情互动活动:如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做一次家务,为父母做一次菜,为父母洗一次脚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调查发现,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反映:尽管父母听到“我爱你”这句话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但当天妈妈做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菜,吃饭时还一个劲的为自己夹

7、菜。有的学生反映:父母看到自己做家务以后很开心,“尽管菜有点烧糊了,但父母亲还说好吃,并且把它都吃完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看到父母的感动之余,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使学生意识到孝敬父母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关怀关爱,也是其中的一种。即使是初中生,自己同亲也可以回报父母。第四,及时激励,培植精神家园。通过定期开展亲情互动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感动,学会了表达,责任意识开始初步确立。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把在活动中的所得转化为长久的行动和信念。因此,对学生及时的激励就显得的十分必要。每次主题活动后,首先,及时对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调查反馈,保证活动能够真正进行。其次,对

8、反馈中,学生谈到的感动细节,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对学生与家长交往中出现的小问题,要及时地分析、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如,针对有学生反映自己向家长说“我爱你”,而家长的第一反映竟是“是不是考试有没有考好”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分析父母的心态,引导学生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再次,通过班主任陪伴长会等恰当的途径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构建学生的人文家园,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原因分析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熏陶。多年的教育,为什么在具体的情境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呢?其实,仔

9、细分析学生的选择,除却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不强外,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第一,家庭教育的人格缺位。社会竞争的激烈与就业环境的恶化,对家长、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淡化其他要求。从调查中发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要求的单一化,淡化了学生的其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学生普遍反映,“父母要求我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别的不用管”。家长对子女只有读书的要求,少了做人的要求,忽视了子女的其它义务和责任教育;与孩子的交流也只谈学习,而不谈其他,从而导致孩子的心中“读书”成了惟一的责任。第二,社会思潮的人格异化。市场经济环境下

10、,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现代传媒尤其是影视作品中过于推崇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部分比较“早熟”的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事件对我有什么影响。讨论中就有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读书,将来就不会有好工作。等我读好书,有了好工作,就可以好好照顾他们” ,却全然不考虑没有人照顾父母很快就会死的事实。有的学生则把自己的责任推托给出他人,如父母的朋友、大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相比之下,某中学的一个心理游戏更直接的表现了这一点。活动中,在洪水袭来只有一个人可以逃生时,除一个学生外其余40多位学生都选择了舍弃母亲自己逃生。原因是:“母

11、亲一定会把机会让给我的。推来让去,可能谁都逃不了”,“我比母亲年轻,生存的概率更大一些”。第三,学校教育的人文短缺。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学校之间的教育竞争,投射到学生身上就是学校、教师对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和对学生其它素质的相对忽视和弱化。表现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就是过度强调学生的知识性成绩,忽视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成长。即使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社会、思品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价值与人文情怀的培养相对较少。同时,从教学评价上看,由于情感、价值、态度等内隐化,在评价上相对困难,而知识成绩评价相对简单易行,从而导致学校在评价上容易偏向于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12、,在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之余,也使我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有:第一,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自己文化意识基础上通过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致思的趋向所达到的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具体地说就是人类应具有以人为本、仁民爱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就是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精神”。缺少了人文精神,缺少了爱、缺少责任,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正如罗素所:“凡是教育缺乏爱心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缺乏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现代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离开了人文精神孤立

13、地去抓道德教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收效肯定不会很好的。”这一点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具体的要求。人文性与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共同构成思想品德新课程课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中强调指出“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基础,正确的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单晓红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一文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以情感、态度

14、、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第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学生道德品德的成长,有一个由外在规则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又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的信念外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无法也不可能在一堂课上解决。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思想本身就有反复性和复杂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育必然要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不断强化和加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第三,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建立在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新课程

15、标准解读中也指出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这一教学过程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就在于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因长期忙于生意、工作,与子女交流时间很少。有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就长期寄宿在校,对父母的工作、生活以及喜怒哀乐了解极少。我在设计活动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互动,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解和亲情互动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反省,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引领学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有公德的全面发展的好公民、好子女、好学生。参考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单晓红环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陈欣燕追求教育的高深境界人文精神 阮小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