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材料:追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材料:追问.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材料: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数学本原的手段。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追问的意义对于课堂追问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
2、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寥寥无几。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种“问题的问题”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
3、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比及的优越性。二、追问的时机 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又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追问运用得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1在出现错误之处追问巧妙纠正“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这时不应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握合
4、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为有效地为教学平添一些美丽。很多时候可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偏颇的解读,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这样一题:“甲、乙两地相距2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辆每小时行7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260(60+70)(2)26060+26070针对这两种情况,追问:“这两种解法到底哪个正确呢?”有学生认为都正确。于是就请他们把这两种解法的答案求出来,一会儿,很多学生发现得数不相同。这时再追问:“得数怎么
5、会不相同呢?找找原因,是不是计算错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计算没有错误,26060+26070是错误的。因为利用分配律,260(60+70)是可以转化为26060+26070的,但除法没有分配律,这样转化,会改变计算结果的。如果一开始就对“26060+26070”这算式置之不理或轻轻带过,就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学生的灵性也会被我们默默的扼杀。正是这适时的“追问”坦然公开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就会更牢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学生的错误之处适时地追问,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掌握正确的
6、纠错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2在缺乏深度之处追问水到渠成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小棒搭正方形,引出一组有余数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接说几题,学生说了好多,如214=51、224=52、234=53、244=6随后追问 “244=6为什么不说54?” “284=7为什么不说64”,通过这些追问,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时显露内隐的思维活动,
7、从而掌握思维技能。当学生说了一连串算式后,又三次追根究底地问,第一问“你们为什么不用做就能很快地说出结果?”,诱发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索的状态,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思维点落在余数、商上,“余数大1,商不变。当余下满4根,商又会大1,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余数、商的变化规律。紧接着第二次追问“余数为什么会大1?”,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发现:“被除数大了1,除数没变,所以余数大了1。”然后再次穷追不舍地追问“余数能一直大下去吗?” “余数不能一直大下去!当余数满4根,商又会大1,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学生深深地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4小及其中的道理。这样在教师
8、的层层紧逼下,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有了充分展示的余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学生思考欠缺深度时,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不仅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能知其一,又能知其二;而且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3在产生岐义之处追问去伪存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要培养这种品
9、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利用追问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如 “100的认识”教学,在计数器上画珠表示100。有的学生在计数器的百位画了1颗珠子,有的在十位画了10颗珠子,也有的在十位画了9颗珠子,个位画了10颗珠子。这时我就追问:“哪种方法正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的意见一致,有的认为“第一种对的,其余是错的!书本上是第一种的,而且100的写法是1后面2个0,与第一种相符合,与其它都不符。”有的认为 “我在十位上画10个珠,表示10个十,也是100!”也有的认为 “我画的9个十,10个一,也是100。”还有的认为“个位画100个珠,就
10、是100个一,也是100。”于是我再次追问:“数学家也想到了这些方法表示一百,为什么只选第一种呢?”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了当学生对一些问题意见不一时,通过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4在发生意外之处追问生成精彩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
11、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如在教学三位数减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题让学生解答:1000-356=,在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只有一位学生说他不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当时让我很意外,就追问他“那你是怎样做的,能告诉大家吗?”他很快回答“我是先用999-356算出结果是643,然后再加上1就是644。”此时班上同学还不理解,我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用999来减呢?”那位同学充满自信地说:“因为999减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要退位,计算起来简便,我口
12、算就能算出了,现在被减数是10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就可以了。” 这时同学们豁然开朗,一致表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抓住这一绝好时机,继续追问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不需要退位”、“简便”、“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顿时,课堂上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肯定了这种计算方法的好处,认知也在意外中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试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不言面喻,正是由于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因势利导,适时追问,才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呈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5在生
13、成空白之处追问彰显智慧.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出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题:已知直径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甲、乙两人分别从A点出发,分别沿外边的大半圆和里面的两个小半圆跑到B地,谁先到达终点?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甲3.14(64)23.14515.7(厘米),乙3.14623.14429.426.2815.7(厘米)。结论: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这时我就追问“列出
14、两个算式后,你能不计算,就可以判断结果相等吗?”学生很快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得3.14(64)23.14623.1442,接后继续追问“如果图中没有标出数据,你能作出判断吗?”一生思考片刻后回答“设两个小半圆的直径分别是a与b,则甲走的路程是3.14(ab)2,乙走的路程是3.14a23.14b2。运用乘法分配律同样可得:3.14(ab)23.14a23.14b2 ”。这题本来学生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我通过两次追问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第一次追问,沟通了圆的周长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同时使计算过程变得简便;第二次追问沟通了周长计算与字母表示数的联系,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面对
15、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我也不由得庆信自己课堂上的成功。我想,这样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在文本空白处彰显追问的智慧,体现了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三、追问的注意事项1注意追问的有效性 课堂上要避免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不止。如 “是不是”、“对不对”随处可闻,这样看似师生互动频繁,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际性的提升。应当谨记: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必须追问的问题,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可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
16、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这样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克服“追问”的形式化与绝对化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几个小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让学生自己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要好得多。实践证明,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