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383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讲”与“不讲”笔者在许多评课的场所,常常说:“讲得太多”;少讲、不讲的就是好课吗。学生就真的懂了吗?”究竟课堂教学是讲好,还是不讲好?讲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笔者认为,对课堂上“讲”与“不讲”这个问题有疑问的教师,还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没有搞清楚“讲”与“不讲”的内涵。对于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不讲,讲多少,讲的多深还是模糊的“讲”与“不讲”虽然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而言,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印象中,“讲”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学生听教师对知识结论的分析。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体现。在课程标准下,课程已经由“专

2、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个时候的课程已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如:七下课本P16“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方式,从而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如:七下P35“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3、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观。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随之改变,它强调学生的体验性。体验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例如,见过蝌蚪就利于学习娃的发育)。从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先学后教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不必束缚在传统的“讲”之下,不必再去苦苦地纠缠于“标准答案”。在新课改下,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4、过程。如果此时教师还放不开,一味地“讲”,那还是以前的灌输模式,会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体验,就会背离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此情况下,教师大可不必“讲”。要做到不讲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学生已经懂了的内容不讲。二、能让学生讲的内容教师不讲。三、应该让学生操作实践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讲。四、过于简单的学生能通过看书自学掌握的内容不讲。五、对于复习课中涉及的内容和习题学生大都答对的可不讲。“不讲”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以能力培养

5、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不讲”,并不是真正的“不讲”,是不按传统教学模式去“讲”,而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讲”。此时,教师的“讲

6、”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见,“不讲”并不是真的不讲,否则,就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可见,在课程标准下,一节课不能单用“讲”与“不讲”来评价它的好和坏,而应该是看教师有没有理解“讲”与“不讲”的真正内涵。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虽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讲”,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就需要“讲”,这里的“讲”,是指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 、指导。或者

7、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或者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教师也需用“讲”,而且可以大讲特讲。例如,近视远视的形成就需要讲,听觉的形成可以自己探究。 但这时教师“讲”的不是知识的结论或过程,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过程、推导结论作外围背景知识的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不是代替学生的学。所以说,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

8、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才能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实现由“讲”到“不讲”的转变呢? 首先,强迫自己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影响教师“讲”或“不讲”的关键,在旧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是不能摆脱“讲”的模式的。只有认识了科学的教学理论,树立了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才能保证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主体进行,才能实现由“讲”到“不讲”的彻底转变。 其次,要研究、创新教学设计。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

9、媒体接受的现代信息往往超过了老师的水平。如果按照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被激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运用新的教学技术,设计奇妙的教学情境,吸引、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热情。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利于教师“不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再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归根结底是在课堂上落实的,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取决于课堂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课本、教师权威,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挑战性、差异性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达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从而实现由教师“讲”到教师“不讲”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