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论文: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393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论文: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科学论文: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论文: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论文: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理导入科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摘要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探讨课堂教学中实验导入的教学模式,其结构为创设实验情景激发认识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并提出实施实验导入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为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三维教育目标奠定成功的基础。关键词 建构主义 实验导入式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日益扩大,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

2、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知结构是不断发展的。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建构主义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强调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重要作用。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

3、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这就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大胆设计、广泛拓展,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动员学生必要的已有经验,主动建构。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框架大体是:创设实验情景激发认知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现分别作些讨论。.在导入阶段首先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新颖、奇特、多变的实验现象,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配合生动的描述以及各种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的运用,达到激其情又引其疑的效果。实验导

4、入新课,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中要尽可能选趣味性强的实验,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时利用覆杯实验,让同学思考,为什么纸板不掉下来,水不流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进一步设计成连环实验,可以继续使杯身逐渐倾斜,纸板同样不掉,说明各个方向大气压都存在;这样就更提高了实验器材和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益,有利于学生发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譬如“黑箱”导入,利用黑箱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激发认知

5、冲突,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认知范围时,好奇的心理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就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激起思维冲突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但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把燃着同样长短的两根蜡烛不同高度地放在烧杯内,然后提问:“怎么才能使烧怀中的蜡烛熄灭?”学生甲:“用口吹。”学生乙:“用水淹”。学生丙:“用玻璃片盖。”当教师对他们提出的答案均表示肯定,同时提出

6、“还有其他科学的灭火方法吗?”一边启发学生思考,一边出示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装有蜡烛的烧杯里,燃着的蜡烛熄灭了。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那个集气瓶里装了什么东西,竟然能使蜡烛熄灭?”“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后灭?”然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想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通过设问质疑,就能使学生带着悬念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还有如学生学习“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从实验得出导体中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在讲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之后,可以增设一个“不成功”实验。用小灯泡代替课本原实验中的导体,再做“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的实验,学生就会惊

7、异发现,通过灯泡的电流强度与两端电压不成正比,尤其是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现象特别明显,实验“失败”了,这与学生心目中已扎下根的结论产生了矛盾,思想的冲突激起思维的浪花,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对比前后实验的改换,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是建立在导体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小电灯泡中的电流与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成正比是灯泡点亮以后电阻变化引起的,这个矛盾解决了,但点亮的灯泡电阻为何变化呢?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这样的一个“不成功”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是思维层层推进学习步步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

8、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如学习“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磁力有大小,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就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不少的实验方法。又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教学中,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现象;块状大理石与同浓度稀硫酸反应情况,以此加深理解理想药品的设计;再给学生仪器,由学生自己组装实验、分析讨论,找到制气装置的选择原则,并学会仪器装备的关键点,这就有助于学生运

9、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显然,实验导入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构建一个概括、正确和稳定的知识结构,打开成功之门,有利于实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实验导入时要注意几点:、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推陈出新,激活旧知,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为学生主动建构,架桥辅路;、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还要利用认知结构可辨别性,从相同点、相异点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和变式练习,获得精确、可辨别性强的知识。通过及时反馈,纠正错误的或模糊的观念,既能增强原有知识的清晰性又能强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新旧知识连接点、不同点,新知识生长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同时也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