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436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狗尾续貂 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 主题与背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对课堂的引入费尽心思,以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但往往有始无终,常在课堂收尾处落得一个味同嚼蜡的感觉。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结尾设计,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激发学生对一堂课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收尾呢?我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经过多次的实践,改进,探讨,对此有了以下一些浅见。课堂实例剖析:失败结尾:笔者在浙教版九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的教学设计之初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群,也知道了种群的一些特征,同时在种群的基础上学习了群落的概念,也学会了正确判断群

2、落,那么大家在这一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吗?生:1、今天我学到了种群的概念 2、今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群落3、今天我知道了怎样判断种群和生物群落笔者在设计之初的想法是想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总结课堂学过的三个概念:物种、种群和生物群落,并举出实例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别、判断,最终巩固知识点。但现实施教过程中,学生反应冷淡,普遍不愿意说,且完全没有出现我设计之初想象的表述清晰无误,概念了然于胸的场面。课堂收尾处几乎处于冷场状态。改进后结尾: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对生物中的几个概念做了研究,大家回忆得起来我们研究了哪几个概念吗?生:物种、种群和生物群落(齐声响亮回答)师:很好,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刚才回答

3、问题的自信,为了再次增加大家的自信度,老师的游戏等着你们争分夺秒,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请你们每个小组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信封吧。(按照事先准备,四人小组展开竞争游戏,将信封中事先准备好的关于种群、群落的题目序号填写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比赛速度和准确率)题目设计入下:、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一块水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一片森林中的树 、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G、一片森林里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活在个一个社区内的所有男女老少I、一个花坛中所有的迎春花、杂草及其他生物J、海天公园内所有树木、花草、土壤生物以及其他生

4、物情景:学生分工合作,认真判断,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又达到新一轮高潮。通过对答题卷的仔细审阅,最终结果学生中没有组判断完全正确,几乎都错在“”这个答案上,都认为既非种群又非群落。师:看来大家都对选项产生了疑义,究竟大家弄错在哪呢?老师帮你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你们把土壤生物看成了土壤和生物,所以认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个群落,事实上,它是群落吗?生:是(分析后齐声回答)师:大家虽然弄错了一个,但你们的表现依旧很棒,老师从你们的错误中,找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改成“海天公园内所有树木、花草、其他生物以及土壤等。”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群落了,那么它又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那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后

5、面将会学到,大家想了解生态系统吗?生:想师:老师将在下一堂课为大家讲述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期待吧。总结:经过课堂实践,改进后的结尾自觉比第一次精彩,更引人入胜,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下堂课知识的兴趣,也受到同组其他教师的普遍好评。收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的功效。总结与建议: 课堂的结尾艺术,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可见一斑。如何巧设结尾,既系统概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又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将其推入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达到“豹尾”般的结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结尾的方式:一、 总结式结尾这是我们科学课最常用到的一种结尾方式。科学的内容包罗万

6、象,通常每一节的指向性很强,例如学到物理或者化学时,课的系统性非常的强。如果教师在一节课结尾处,能用简单精辟的语言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总结性结尾中,如梳篦理顺发丝般梳理一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将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的课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今天我们在昨天了解了何谓酸的基础上,学习了酸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在同学们的共同归纳中我们知道了一共有五条,分别为: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知识包罗万象,但大家找到了其中

7、的普遍规律。”重点和知识点立竿见影,高度概括,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二、 设疑式结尾直述式的方式固然简单概括,但课堂处理犹如一门艺术,如能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的精神。科学的一个分支为宇宙空间学习,其中的知识除了个别由国际定论的概念外,很多方面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还不宽泛,很多知识教师本身了解的不多,因此在课堂处理中,多数教师的态度是谨慎的,言之甚少。如果可以在课堂结尾处用适当的语言设疑提问,学生将产生好奇心理,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例如在九年级下“恒星的一生”一课上,针对学生普遍对黑洞的好奇做以下的处理:“同学们似乎对于大恒星的结局黑洞很感兴趣,老师对此也有很多

8、疑问,比如黑洞究竟有多大,究竟有没有生物在其中存活,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它相抗衡等等。如果大家和老师一样有这么多的好奇与问题,就请身边拥有的资料或者媒体中获取它的知识吧。如果仍无法解答你的疑问,就从现在开始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念,长大后投身你想了解的未知领域去研究吧。”这样的结尾既让学生有遐想的空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三、 悬念式结尾科学的知识总是有一定的连贯性,前后几节内容前呼后应,连成一体。所以在教完一课的时候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兴趣。例如笔者听的一堂优质课的结尾在这一点上设计的尤为出彩。该堂课的内容为“空气的存在”,整节课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设计了

9、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引申到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让每位学生体验了一番,操作了著名的“覆杯实验”,在结尾处该教师做了如下处理,他取出市面上出售的一种带滤网的杯子,将其灌满水,盖上杯盖,待倒置后旋开杯子,杯中“滴水不露”,在学生的一片惊呼声中,教师静静点题:“这个现象肯定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除此以外还涉及了很多物理知识,请大家查阅资料去找到答案吧。”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状态下,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铃响课止,学生意犹未尽。四、 发散式结尾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些内容可以在课上设计完成,但是有些内容应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在课后完成,这时科学老师就可以启用发散性的结尾以增强学

10、生的探索欲。例如在华师大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月球与月相”的课堂结束时,提问学生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个月相的变化,自然的布置观察作业,连续地纪录一个月的月相。这样的处理不仅仅跳出了配套的作业本上的作业,而且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用于实践观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五、 照应式结尾首尾呼应,是指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前后呼应。教师在结尾处与前面的呼应可以是开始课时设置的悬念,也可以是开始时的一些提问。这样的结尾使整堂课更具整体性,给学生的感觉是学有所用。笔者在八年级下“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是这样引课的:“假如现在你是一个城市规划者,在图中显示的两个地点,你会选择哪个地方建造一所疗养院?(出示两副

11、图片,一幅是枝繁叶茂的树林,一副为寸毛不长的沙漠地。)”从中引出叶的蒸腾作用,在课堂结尾处对此做这样的照应:“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大家对于老师在开始这节课时提出的问题,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吧,作为城市的规划者,你们现在的答案毫无疑问的是?”学生齐声回答:“树林!”善始善终,在这样的结尾方式中一览无疑,更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六、 渗透式结尾 科学课堂中的生物部分的教学总是与一些名人的事迹,生平和所做贡献结合起来一起教授,这时渗透德育教育的结尾就呼之欲出了。例如在讲述“生物的起源”中,涉及到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这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达尔文的生平:达尔文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

12、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简单介绍后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发现都必须付出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七、 图表式结尾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如果用图示表格的方式加以概括总结,加强知识要点,能使学生对课堂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例如在学完呼吸作用的两种方式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格结束课堂。 呼吸类型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程度产物能量多少常言道: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课堂结尾方式远比以上叙述的要多,且在现实的运用过程中,方式更多变,常是几种综合起来运用。一个良好的结尾,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课堂的内容与主旨,激起学生学习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思维。所以每位教师应深谙此中的道理,努力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