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440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闪光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语文课堂中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训练,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朱自清语)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到一定的程度,都不能算是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领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语习惯。只有这样,作者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储备,一种财富。有了它,写起

2、作文来,笔下的优美词语就如泉水般涌出来,学生信手拈来,顺理成章。讲起话来不费思索,滔滔不绝。曾国藩在给他的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探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这番话充分显示了朗读对于欣赏和写作所起到的极其有利的影响。它将静止的语言文字插上灵动的翅膀,跃出纸面,化静为动,继而换化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是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那简直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巴的几条筋,根本了解不到作品本身所蕴

3、含着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苏联有位诗人说:“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见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奔流的浩荡。”朗读作为语言的桥梁,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而朗读者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在语文课堂上阅读一定数量的文本,获得某种语文素养,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已有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相应的类似问题。而现行的课文分析法往往忽视学生接触文本的过程,

4、在学生并不熟悉原文的情况下就已经忙于讲解了。这样,从一开始学生所接受的就只是些支离破碎的解剖形象,他们所获得的也并非是文章整体美感。如果只默读一下,或听听讲解看看注释参考,根本不读,就很难体会到这些千古佳作最初的内涵和大家笔法了。只有进入角色,咏唱如流,才能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抒发心灵,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学生对语文乃至文学的兴趣。一、朗读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语文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学

5、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一方面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由被动接受变主动的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更牢。这样,似乎在“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是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拔,讲得可以少而精。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都投入书声朗朗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

6、主人,那么整个课堂就充满了浓厚的语文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语文课堂。二、朗读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语言是传递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的情感美。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

7、是读者通过朗读由外到内进入作品,即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逐步深入到思想,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造成全身心的感动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语言色彩厚重,情感鲜明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学习此文时,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气氛的紧张、浓烈,海燕的勇敢、高傲。进而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置身于其中的海燕,进入角色朗读,调动主观情绪,充分接触感受,以声传情。读着读着,学生感觉到作者塑造出

8、的“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犹如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这种作品中所寄寓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相通,产生了共鸣。三、朗读促成学生的语感形成语感之“感”,源于语感之“语”。它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并由学习者对言语对象的感觉积淀而成。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朗读过程中,达到“口诵心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即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经过形象思维,产生语感,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气势、韵味和语言美。古人云:“读书百

9、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地进行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朗读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促成语感的形成,达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美好境界。四、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就是通过文情并茂的文本的阅读,活跃学生的大脑,拓展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在一定的场合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从文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积累知识

10、,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所以朗读很重要。可是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更重要,它可以使文章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而且能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文章的要义,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朗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朗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要让学生多读,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择朗读范文时,可以找一些思想感情鲜明的、便于朗读的材料。在朗读方

11、式上,可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当然,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最关键的还是要留出时间,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的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朗读教学要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在语文课堂中闪光,教师还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1、教师范读。语文教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活动,这种浓郁的情感性首先应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之中,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教师是学生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

12、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所以教师在范读时,不能仅靠声音、声调上予以示范,还要在面部表情、体态上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出的信息,深刻感知课文。2、表演朗读。它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有的课文具有很强的表演色彩,如核舟记、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最后一次讲演等,可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比赛。学生配上简单的道具,加上形象贴切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生动地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练习准备,到台前进行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也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显著。3、配乐朗读。诗歌、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人

13、文精神和情感因素,用音乐作背景朗读,可以使阅读事半功倍。如乡愁、长江之歌、海燕、百草园等,配上相应的音乐,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在美好的气氛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4、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朗读训练中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它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法庭上采用小组互读、男女搭配等形式练读;陈毅市长读出陈毅的机敏、豪爽,齐仰之的固执、清高。学生在练习时读出对角色的不同心情、不同态度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形神一致。5、个体朗读。课标修订稿中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后面加上“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课文潜在的

14、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内化。从课始的读正确、读通顺,到课中读懂、读出感情来,都要靠朗读来完成,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边圈点边读,也可边演边读,把学生的那份童真全释放出来。6、组间赛读。新课程倡导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之间可展开竞赛,或是此小组向彼小组挑战赛,学生都乐此不疲。还可以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有时为了使自己小组能得胜,学生自编自演,用各种方式丰富朗读内容。如黄河颂篇幅不长,而且感情奔放,读起来琅琅上口,一遍又一遍,学生们读得兴趣盎然。7、模仿朗读。教材中的一些政论文和富有气势的论说文,如反对自由主义、谈骨气、打扫房子和洗脸、出师表等,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宜让学生模仿广播电视上优秀播音员的播音去朗读。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欣赏政论文,提高朗读水平帮助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