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47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别踩“陷阱”,让课堂焕发光彩摘要:坐位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身素养,精心预设,机智生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中心。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却扭曲了生成,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能够超越文本,能够说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天花乱坠,语文课堂就能焕发出活力。这种刻意的标新立异,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沸腾”了,文本却被“架空”了,生成变成了一串虚幻的泡影。本文就从一些案例着手,针对语文课堂存在的生成误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使老师在教学过程能更有效的把握好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翅翱翔的空间,让课堂焕发光彩。关键词: 生成 误区 策略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

2、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课。然而更多的时候,教师信心满满走进教室,最终却满怀失望地走出教室,因为自己苦苦等待的生成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在生成这件华美“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误区,跌入了由生

3、成造成的“陷阱”。“陷阱”一 无视预设语文老师强调生成、重视生成、实现有效生成,不仅没有错,而且值得大力提倡。然而有些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却走向了极端,他们只重视生成,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而忽视甚至轻视预设,更有甚者,视生成和预设为水火不相融。他们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而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课堂就像断线的风筝,任意东西;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辨南北。 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册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教师导入课题后,解决了认知目标,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复述故事,理清文章脉络。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后,

4、你们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生1:皇帝他自己知道这是一件并不存在的衣服吗?生2:他看不见这衣服,因为他在心里嘀咕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师:很好,这位同学已经帮你解答了这个疑问。其他同学还有疑问?(接下来学生连续问了很多个问题)生3:其实每个人都看不见那件衣服,包括那些大臣和士兵,他们不敢在皇帝面前讲,他们在私底下不讲吗?生4:我相信士兵们私底下会讲,皇帝可能没有耳闻吗?(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教师蜻蜓点水式作简答,而且因为时间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没解答)简要分析这堂课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这位老师没完成课前的预设环节,课前不作充分准备,一节课完全由学生在课堂上自

5、由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看来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远离文本、“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严谨,其实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流失了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解决策略我们要有效地把握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预设和生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致力提倡有效的生成的同时,实在不能轻视课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精彩;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的过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再者,从教学的特征看,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从这个方面而言,要进行教学活动,首先要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要计划和安排自然教师得发挥主体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

6、十分重要。1、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前提。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吃透文本,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得合理的剪裁、改编和重组,从而使教学生成更具实效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深层地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文本、学习语文,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把文本读“透”。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和生成。另外,一个精美的预设也需要有简明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

7、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2、构建简洁而灵动的教学板块是基础。一篇课文的教学可设计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要有相当的灵动性,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能根据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预设柔性。3、深入地研究学生是预设的起点与归宿。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接受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分析与反思。其次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

8、较为详尽的预设,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随意,学生“打基础”的要求才能全面落到实处。 “陷阱”二 忽视细节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情感熏陶就渗透在这些许多细节之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

9、闪光细节。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册 莫顿 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表述课文启发部分)师:同学们,莫顿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道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吗?(思考并讨论片刻,生踊跃举手)生1:老师,我觉得杰利很够义气。他没有撇下“我”一个人,而去搬救兵,我要学他这股义气,朋友有困难,要热心帮忙。师:好,有义气,也有正气!生2:遇到困难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 生6:文中“我”的脱险经历,让我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大困难。(布置作业)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是预

10、习作业,背诵朱自清的春。这时就有同学轻声说道:天哪,这么长,怎么背啊?当是那位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慢慢背吧。简要分析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学过之后的启发,这一环节安排得好,在完成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也实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得到升华。但是这位老师的课堂细节把握不好,实际上作业布置环节完全可以做到对主题升华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事实上,那位学生对背诵春感到困难,甚至望而却步,就是她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大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顺势点拨,鼓励他向文中的“我”学习,遇到困难,沉着应对,把大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困难,即把这篇文章先逐段背熟,再连

11、起来,最后顺利背诵全文,这样既鼓励了这位学生,也升华了课文主题。这就是对课堂的细节处理,这样的处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解决策略细节,体现的是课堂的真实,我们关注细节,实际上就是关注课堂,关注学生。1.关注细节、人性课堂 细节看得见、摸得着,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段,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甚至是一个提问,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组成,所以应当通过教学细节来研究、改造和创新。2.关注细节、寻求无痕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叫育”,而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像

12、刚才教学事例,那位教师只需点拨学生向文中的“我”学习,我想学生应该能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当然也是对课文的深一步感悟。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的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只要我们触摸文本的心脉,把握好文章的“文化细节”,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更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课堂充盈着心灵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更多的精彩! “陷阱”三 -生成资源的流失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因急于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预设外的问题,常会这么说,你的问题我们课后再交流吧,而实际上学生所提的课后交流问题,其实就是

13、一种很好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契机,但是漠视个别学生的问题,往往会使一些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白白地流失了。教学案例 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让他们认识少年闰土)教师巡回,学生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讨论少年闰土的性格特征。学生发言表述:生1: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个勇敢的孩子,因为他敢在夜里守瓜田。生2:我认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懂很多新鲜事:海边有许多五色的贝壳,还有如看西瓜这样危险的经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是有两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生3:为什么要在雪天捕鸟?生4:不下雪的时候怎么不捕鸟?这两个学生是在教师巡视时低声问的,但是教

14、师在小范围内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显然这两个问题不在教师的“预设”中,这位老师既没有将这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回答,他自己也没有引导学生解决,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如果同学们对这问题感兴趣,可以在课后讨论。 简要分析 由于教师的精心预设,为课堂上的生成创设了条件,使生成更加高效。当然课堂是个活体,源于我们的学生有着许多灵性的创造。当学生在课堂中闪出创新火花时,教师千万不能熄灭它,引导学生将它成为有用的生成资源,切不可让它流失。课堂上有好多精彩而充满自信的回答,一次一次被老师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堵住了嘴,让课堂始终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中进行,这样的行为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只是拼命保护好他的教案预

15、设的完整性,而没想到一种很好的生成资源的流失。解决策略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1.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因素,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2.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与课标的内容上,而应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状态,在他们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信息,形

16、成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促进高质量课堂资源的生成。结束语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做充分的预设,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以免生成资源的流失,总之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翅的空间,让课堂焕发光彩。参考资料: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彭钢 蔡守龙 主编新课程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3、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