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47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激活心灵体验,抵制技术化写作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是,现在的学生作文暴露出的“无情”的技术化写作倾向却日益严重。凡是参加过较大规模阅卷工作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次考试中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运用相互类似的故事框架“演示”一段看似温馨的情感,让人觉得不但“幸福的家庭各个相似”,连不幸的家庭也似乎有着相同的不幸;还有一部分学生,熟练的罗列着古典的诗词名句,堆砌着文化名人的典故,“创作”出那些看似典雅诗意实则空洞的“小文人语篇”。总之,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驱动他们写作的已经不再是 “情感逻辑”,

2、而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逻辑”。 什么“拟题妙法”、“万能开头”,什么“一材多用” 的“百搭”手法、“巧用古诗扮靓语言”的高明技巧 ,经过“严格”的日常训练,考试中,那些作文水平不高,又想得高分的学生按部就班的套用这些方法,就能凑出一篇看上去“像模像样”的作文。我们并不否认技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然而,写作的技术部分对于写作毕竟不是最重要的,“真挚的感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才应当是写作的根本。当下流行的只讲方法、只重技巧,无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模式,无疑是在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之下过度的夸大了技术的作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人为的用那些精细繁琐的技术

3、遮蔽了学生的心灵空间,覆盖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说到家,这就是在“人文性”缺席的状况下,“工具性” 的病态膨胀。这种教学模式的盛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利,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为不利!要打破这样的不利局面,唯有从功利心理、技术蒙蔽中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入真情实感。而“情感产生于体验的终端”,由此看来,还应当从激活学生的体验着手,来激活和解放学生的情感。一、 激活生活体验,找回本真“自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也就是说,写作是一种展现自我的途径,是一个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感受、情绪情感,以期与别人形成交流的过程。而在当下风行的技术化写作中,学生

4、的心灵空间、情感世界已被封闭起来,严重的自我缺失,也就让“与人交流”变为一句空话了!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典型的单纯凭借技术创作出来的例文:肠断江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凄婉,难道你也有易安那般死去的爱情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为什么这样凄凉,却唤不回他的存在,但我知道你是坚强的。在你自己的节日中,去感受一个寂寞的相逢和相聚。(文章的题目叫寂寞沙洲冷,有三个小标题,“肠断江南”是其中一个,另外两个分别是“仗剑天涯”和“望穿秋水”,都很有“诗意”。)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似通非通的语言,串起了两个古典诗句,巧妙的从中借来哀婉的情怀和典雅的诗意。然而

5、,我们却读不出作者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或是感悟。古人讲:“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在这里,却是“书卷”为主而“吾心”缺席。借来的书卷气,仅仅是为了获取高分装装门面。有技巧,无情感,展现自我变成了复述他人,价值观变成了“分值观”,这岂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大的失败!写作课上,笔者曾做过这么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低下头,迅速说出窗外法国梧桐树冠的颜色。当时正值深秋,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的喊出:“黄色!”可当他们抬起头,看向窗外,才发现法国梧桐的树冠上有深黄、浅黄、褐色、深绿、浅绿,甚至有几片嫩绿的叶片法国梧桐近在咫尺,五颜六色的树冠定然经常出现在学生们的视网膜上,却没有被他们按下快门,定格的心灵的底片上

6、。“秋天,树叶当然要变黄,所以树冠当然是黄色的。”如今的应试机制下,这种机械化的思维模式已经取代了学生鲜活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在作文中开始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说,所以只能是说千篇一律的套话或是复述别人说过的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化作文模式乘虚而入,大行其道。因为仰仗所谓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就能把套话说得漂亮一些,把别人的话复述得动听一些。反过来,这种技术化的写作方式又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灵更加远离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五彩的生活在学生面前变成单一的颜色,其实学生们真正失去的是一个本真的自我。我们不能改变当下的考试机制,但我们却应该发挥语文课的人文性特征,从激活学

7、生生活体验入手,抵制这种技术化写作的不正之风。唯有生活体验被激活,帮助学生找到写作之源,才能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做到技术为我所用,而非我为技术所使!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必须把自己从应试的功利心理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尽量宽泛的写作时空,将学生的心灵引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重新发现自我。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引导学生找回那颗充满鲜活情感的心灵,从而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激活阅读体验,重构读写关系。阅读对写作促进作用,历来

8、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使在技术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当中,也不例外。不过,在技术化写作模式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升写作水平的途径往往只是挪用故事框架、寻章摘句为写作储备“原材料”、通过仿写套用华美句式等等。总之,还是一种只重技巧模仿、不重情感体验的态度。这种对读写一体的曲解,已将读写关系推向了一种恶性循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极为不利。叶嘉莹教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学古诗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其实不仅读古典诗词如此,读一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为个性情感营造一片自由生息的绿洲。也就是说,阅读可以激活心灵体验,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思索,从而帮助

9、学生找回写作的原动力。这才是真正的读写一体。而那种寻章摘句、搜罗“配件”的阅读态度,只能把读和写同时引向歧途。孙绍振先生在他的课堂上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女作家唐敏的一段对鹰眼的精致描写,唤醒了他曾经的记忆,他曾经见过这样的眼睛,却把它忽略了。孙绍振先生说:“这就提高了我对生活的体验,对自我的感知。”我们的阅读教学所面对的大都是精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那细腻敏锐的感官、丰富深厚的情感,为我们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指导,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与熏陶,力求通过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自我的感知”。在

10、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写作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重读背影,让学生重新感受深深的父子之情,感受朱自清先生那颗饱含着爱的敏锐的心灵。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品味文章的结构如何科学、那几个动词用的多么巧妙。之后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都从平常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了浓浓的亲情。有一个学生选择的素材是比较老套的“送伞事件”,可她仍能从这个陈旧的素材中提炼出独特的心理体验:校门口早已站满了送伞的家长,组成了一堵厚厚的人墙。他们正准备用焦急的目光一下子从涌出校门的学生洪流中把自己的孩子抓出来。我的父母这个时候应该还没下班,不会来给我送伞,也就是说,这众多的目光决不会有一束关注到我,我却觉得每一束都盯在我身上。孤独的感觉让我觉得尴尬,觉得自己非常可怜。漫天飘撒得小雨,我已丝毫感觉不到,我只想赶快逃出这些目光,冲破着道人墙。忽然,人群中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循声望去,就看见了母亲焦急而又欣慰的目光。人群没有了,嘈杂声没有了,令我尴尬的一束束目光都没有了,我的耳边仅有母亲的呼唤,眼中只有母亲那温暖的目光当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激活,心灵也就随之活泼起来,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将重现在眼前,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情感体验也将重现在心间,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将重新泛起美妙的涟漪,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情感真挚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