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存在是多样的、丰富的。每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学中的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可从创设教学细节、捕捉教学细节两个方面着手。注重语文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魅力与智慧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细节、语文课堂、精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各式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往往一提到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大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等教学理念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
2、出现了一种“重理念、轻细节,重模式、轻过程”的现象。如果把教学理念比做心灵,教学模式比做骨架,那么教学细节就是血肉。事实上,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教学理念多么新颖,教学模式如何先进,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教学细节。正是这些教学细节,才成就了语文课堂的精彩。 何为“细节”?从字面上看: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对“细节”是这样解释的: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即人物或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细小环节和情节。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一位专家说
3、:“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上, 细节的存在是多样的、丰富的。每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学中的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要想扎扎实实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想真真正正推进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在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上做好“细节”这篇文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化为行动,化为细节,巧妙而艺术地创设教学细节,敏锐而智慧地捕捉教学细节,以此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一、 创设教学细节,预约课堂精彩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准备就是
4、教学设计。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做个有心人,对细小的某一环节都能仔细推敲。因为,精彩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课前对教学细节的巧妙设计。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课堂的精彩。1、 研读文本,胸有成竹研读文本,处理教材可以说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汉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细化到文本的方方面面,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都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如果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就有可能在课堂上漏洞百出,洋相尽出。 笔者曾听过一节桥边的老人的公开课,教师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经过简单分析得出了“此段描写了战争来临前人们逃难时慌乱的景象”的结论。
5、当时有学生问:老师,是不是“涌”字换成“挤”也能说明这个结论?老师随口回答说:当然,两个字都能说明人很多嘛。其实仔细一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词有明显的区别:“涌”字除了说明当时逃难的人很多,还突出了人们逃离的速度之快;而“挤”字只能说明人之多,行走之艰难,在出逃速度上却远不及“涌”字。显然,这位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字的丰富含义,也没有想过这个字能否替换为另一个字,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尽管她这节课其他方面处理的挺不错,但一开始出现的这个错误总让人对这节课的印象打了折扣。相反,翻看名师的教案,聆听名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词语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精心琢磨,用心推
6、敲。例如特级教师王元在教沁园春长沙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和品评“中流击水图”时,就抓住手迹与文本内容的一字之差(文本记载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手迹则为“向中流击水”),创设教学细节让学生推敲: “到”与“向”虽一字之差,但其中究竟有何不同?学生纷纷展开争论,并很快形成各自的意见。有的说用“向”好,说明一代革命者青年置身于中流,处于革命洪流之中,迎着革命潮流发起最猛烈的进攻,而“到”一字显然在气势上失去了应有的气概豪情。有的认为用“到”好,表明这一群青年摸索革命道路的艰辛与矢志不渝的豪情斗志。最后王老师有感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多层面角度去分析,在黑板上板书: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并结
7、合学生们的观点,对比两字的差异作了总结:在抒发革命青年的豪情斗志上,从诗歌表达情意的角度考虑,用“向”更好。像王元老师这样精心创设教学细节,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从行动上响应了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倡导学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新要求。可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研读文本,不错过对一字一词等细节的推敲,课堂上才能胸有成竹。2、 锤炼语言,提高效果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
8、言的重要性。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在钻研教材,预设教学流程中,重点大都放在钻研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等方面,对预设教学语言这个细节做得很不够。教案上,看不到每一个环节的导语,看不到上下过渡的衔接语,看不到某处学生的反馈评价预设;课堂上,听到的是干巴巴的语言,是生硬的转折,是泛化的评价。这样语言平乏、索然无味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要想取得多少效果是很难保证的,更说不上精彩不精彩。随后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我懂得了教师要特别注意锤炼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语言只有给了学生强烈的感染,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导语要精心打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其
9、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语虽然简短,但在语文教学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在创设教学细节时,一定要精心打磨导语。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简洁而富有悬念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沉浸在文本中;而且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其次,衔接语要自然恰当。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
10、“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过渡工具。而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衔接语就好比是“一座桥”和“一架梯”,它在教学中能承上启下,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地、合理地运用自然流畅的衔接语,课堂就会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如果转折突兀,感觉就很生硬。因此在创设教学细节中,必须重视课堂衔接语的设计,它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后,评价语言要激励人心。应该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好似一个裁判,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绝对权威的评判。而在评价当中,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是“很好”“答得不错”“不对”“不够全面”等简单的是非判
11、断,这些评价几乎成了老师的口头禅。殊不知,对于已经在课堂中遨游过千百次的学子们来说,这类简单、廉价的褒扬已经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感觉,而粗暴、直接的否定又不利于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我们很多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整,谁来帮他补充一下?” 这种评价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样的情况,可以换一种说法,运用肯定性评价:“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相对于第一种评价,这种鼓励性评
12、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总之,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它需要我们教师掌握高超的语言评价技巧。每一个教师只有在创设教学细节时,不断钻研、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 重视板书,课堂点睛 近几年笔者听了不少优质课、观摩课,这些课从教学的整体水平来讲都非常不错的。但在有些不错的课中我总认为还缺少点东西,那就是板书。有的课一节上完了黑板上没写一个字或者说干脆用课件代替了板书,有的课即使有板书也只有课题,还有的是课堂上随意板书,教师想到什么就写一点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又留一笔。这种做法,不仅完全忽视了课堂板书的功能,更
13、是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对板书这一教学细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对于板书的设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包括用在何处,用在何时,如何写,甚至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在课前都要进行一定的预设。因为就语文学科来说,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和教学思路的形象化体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成为精彩课堂的点睛之笔。所以,创设教学细节时,必须要重视板书设计。 笔者在备鲁迅的名篇祝福时,查阅了大量资料,翻看了很多教学设计,最后参考了著名特级教师尤立增老师对于这一课的板书的设计。祥林嫂生活在“鲁镇社会”的最底层,她以纯洁、善良、坚毅、朴厚的性格和灵魂希求获得作为
14、一个“人”最低限度的尊严和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与人身自由,即使这样,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被践踏、被损害、被人们遗弃在尘芥堆中的女人。那么到底什么是祥林嫂走向穷途末路的最根本原因,是谁杀死了她?答案是这个有着“畸形道德”的“病态社会”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 四婶柳妈 婆婆鲁镇男男女女 大伯祥林嫂这个图案看起来仿佛是一口井,一口残酷的井。祥林嫂一个人在井底艰难地生活和痛苦地挣扎,而井边漠然地观赏她的遭遇的人却有这么多。通过这个精心创设的板书,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而且能够更加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二、 捕捉课堂细节,生成教学精彩语文课
15、堂教学中要关注预设,更要超越预设,捕捉细节,聚焦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课堂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敏锐地捕捉。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捕捉到的教学细节,加以有意识地创造和开发,往往会促使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1、在突发事件中捕捉细节。有人说,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会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处理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师既要让不同学生
16、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自由提升,又要想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教学败笔掩盖了精彩的亮点。笔者曾经听过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郭吉成老师的一次讲座。郭老师讲到一次优质课评比,两位老师遭遇了同样的课堂突发事件,就是课堂上都有一位学生对某一问题反复提问,要求老师给予解答。其中一位教师被这一课堂突发事件搞得措手不及,从一开始的转移话题到后来的置之不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学生也始终没有停止提问。这样不断被打断的课堂,结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教师则对这一突发事件做了很机智地处理,他让全班同学来决定,同意他课后单独和提问的学生交流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同学一致同意,课堂教学也得以顺利进行。当“意外”出现时,
17、这位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而是冷静、机智地应对,既保证了自己的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顺利前进,又因为对这一细节的处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这两节课,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2、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及时捕捉、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在教学离骚(节选)一课时,提出了屈原为什么从多个方面描述自我美好和崇高的人格,这和表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后,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些描写跟屈原的爱国思想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反倒让我觉得屈原是一个自恋狂。”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我一愣
18、,立即反应过来这质疑是很不错的课堂生成资源,蕴含研读探究的价值,解决了将会促进学生对屈原爱国思想的深层次认识,进而感受他崇高的人格操守。于是,我以“屈原究竟是爱国者还是自恋狂”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时代背景各抒已见。有的说屈原爱国是因为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朝不保夕,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完全可以另有所图,但屈原怀瑜握瑾却不谋易主;有的说在屈原所处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无所谓“爱国”与否,屈原却如此执着,这难道不是爱国的表现吗?也有的说屈原的描述正表现出他保持高洁志向和独立人格尊严的“另类”爱国情怀,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如果没有一批屈原这
19、样的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这里,学生的一声质疑,竟燃出了课堂的精彩一片,这是课前预设绝对想不到的,正可谓是“不可预约的精彩”。看来把握住对学生质疑细节的捕捉和挖掘,才不会让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意义的观点在“一笑而过”“一说而过”中轻易溜走,才会少一些课堂的遗憾。3、在错误产生中捕捉细节 不少教育专家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这其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令人始料未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是真实生动的,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捕捉这一
20、细节,发挥教学机智,让学生在错误中感悟思考,在错误中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让错误演绎课堂的精彩。 安东诺夫卡苹果一课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以节选部分末段语句为例,分析作者风景描写的特点。笔者请学生回答时,有的说我从“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一句中分析出萧条、冷清、凄凉的特点,有的说我从“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中得出了空旷、寂静、荒凉的特点,还有其他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但是他们的回答都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理解问题的要点,显然他们把“风景描写的特点”理解为了“描写的风景的特点”。于是我让其中一个学生认真地重读题目,并让他说说如何理解“风景描写
21、的特点”这句话。他一下子恍然大悟,说:我知道答案了,风景描写的特点是从艺术手法入手的,而我刚才则理解错误了,以为是描写的风景有何特点,所以就抓住一些形容词来答题。通过这位学生的“恍然大悟”,结合课堂分析的回忆,学生水到渠成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动静相宜。教师与其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不如敏锐地捕捉学生“错误”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也会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课堂也会因错误的产生而成为更真实的一段“流程”。课堂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但都离不开教学细节。意料之中的精彩要教师课前巧妙而艺术地创设,意料之外的则需教师在课堂中敏锐而智慧地捕捉。说到底,课堂的艺术就是教师把握教学细节的艺术,关注细节的课堂,必定是成功的课堂,关注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定会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参考文献:1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宋继昌正确处理课堂中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2期3窦桂梅梳理课堂系列之课堂细节的追问与反思4尤立增讲语文,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