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58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三步预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礼记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预习在整个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真正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好预习尤为关键。心理学告诉我们,预习能主动建构新旧知识联系,发现和生成问题,形成求解的心理期盼、心理趋向,争取到心理主动权,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学习;又能抑制、消除因学习障碍所产生的焦虑、忧郁、烦恼、畏难等消极的心理反应,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学习过程中去。这样,学习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为此,笔者把握预习心理特点,采用“生成问题试解问题反思问题”三步预习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生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的最佳方法。但如果问题哪里来?只有

2、从预习中来。通过预习,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明确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心中有数,心理得到有效调整,大脑皮层呈兴奋状态,信息置换速率加快,上课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而产生从容、轻松、企盼、满足、愉快等体验,随之也带来良好的体征效应,倍感耳聪目明,精力旺盛。为此,初始阶段,笔者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文,调动自己思维,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把它们写在预习本上。这些问题,一不能过于简单,只作识记层面上的机械操作,如“作者是谁?”“

3、词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修辞方法?”等。如果教师不加以纠偏、引导,很容易使学生滋生浅尝辄止的惰性心理。二不能简单照搬“研讨与练习”或其他教辅类资料上现成的内容,而必须真正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即使与资料上的重复,也应该更换角度,化整为零,另辟蹊径,以克服盲目依赖的不良心理。这一点,教师要严格把关,强化学生预习的心理倾向,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菲利普一家每个星期日必然衣冠齐整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这就是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三个称呼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如果穷愁潦倒的于勒直接回家,敲门欲入,菲利普夫妇会怎样?”这些问题的

4、生成,基本符合教学目标,使听课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由于迫切想要解决,积极的心理状态呈现便得到了增强和延长,课堂情趣昂扬,思维活跃,互动流畅,气氛热烈,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教师也能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二、试解问题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些论述都在说明:生成问题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终身受用,但仅此一点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

5、侧重问题生成之后的尝试解决,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从心理发展的特点上看,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品质(如针对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有了长足进步,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归纳、演绎、综合,重新建构知识、迁移能力,为较好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他们对待预习,不再只满足于问题的呈现,而是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在求知欲、创造欲的推动下,更希望进一步探究,知道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与人合作,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学生一般都能提出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提高了预习要求:尝试自主解答,写一段百字左右的阅读感悟。仍如我的叔叔于勒的预习中,有位学生生

6、成“菲利普夫妇一家人为什么要躲开于勒”问题后,这样解答道:“于勒品行不好,好吃懒做,会带坏菲利普夫妇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不良影响,菲利普夫妇选择了躲避。”又如上背影一课,教师提问:“父亲有些寒酸的穿着,与儿子的紫毛大衣,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学生大多回答:“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有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二十年代的中老年人,受民族旧传统的影响较深,一般喜欢穿棉袍马褂之类的服装,即使家景较好,他父亲也不会穿紫毛大衣。因此,这一对比的结论显然很牵强。”老师惊讶地询问原因,学生颇为得意地说:“预习时,我根据有关资料,自己分析出来的。”诸如此类的解答,尽管可能存在某种片面甚至过激,但是,我们不能

7、不看到预习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现在是一株小芽,保不定以后长成参天大树。当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心理产生微妙变化,影响预习效果,因此,教师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循循善诱,努力挖掘积极因素。赞可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当学生遇到了失败,除了必要的方法指导外,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烦躁、焦虑的心理,强化抗挫心理;当学生获得了成功,教师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这样,学生的预习心理能始终处于高潮状态,增强积极的探究心理、探究能力。三、反思问题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教师一般

8、都认为,新课一结束,相应的预习也便完成了使命。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而后三者尤为重要。如果说生成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那么反思预习更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对于预习生成的学习资源,教师切不可随便抛弃,而应给予思想上的重视和程序上的延续。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教师的反思,其实学生也一样需要反思,也有反思的心理动机。他们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预习进行审视、分析,以检验预习质量,而且往往对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更感兴趣。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学生自我内省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心理活动,包括识记、再现、

9、分析、批判等。事实上,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课后经常自觉打开预习本,与课堂笔记、作业等进行比较,评判优劣得失。这些学生,其学习心理更加成熟,更加优化,使预习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向预习的深度不断发展,要求学生课后写一段话,对预习时的问题及解答作一番剖析,提出改进措施。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重在实效。如何对预习内容进行反思?这可以多方面入手,如目标的定位、达成,思路的缜密、有序。而比较恰是最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善于比较,看看预习距离正确的目标有多远,距离完善的解读多大,想想为什么产生这些偏异,是由于知识匮乏,还是经验欠缺?是触发无绪

10、,还是思考肤浅?是方法不当,还是态度不佳?凡此种种,都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更好地落实预习工作,进而推动整个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如:有位学生在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这样说道:“原来以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现在知道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我预习时参考了哥哥以前的课堂笔记。老师讲过之后,我才懂得,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小人物的辛酸命运,不论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都像随波的芦苇,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看来,我们不能偷懒,也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还有一位学生说道:“他(菲利普)向旁边走了几步这个句子,当时没注意。老师一提醒为什么不是向前时,才恍然大悟,这向旁边正说明菲利普的精明、自私,生怕被于勒发现。课文是该好好读,多读几遍,才能真正了解呀。”这些反思,正说明学生的阅读心理已逐步成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思维方法、思维过程,体现出较强的思维批判性和深刻性,语文学习变成了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了。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做好预习,教师不仅应懂得预习方法的指导,更应懂得种种方法背后所潜藏、支撑着的心理因素、心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预习的效率问题。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强调:“语言运用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只要教师科学运用学习心理学原理,一定能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