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朗读教学之我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事实也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朗读教学对于培养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学实践已使我深切感受到:合理运用朗读教学不仅能补充讲解探讨中的不足,甚至可以和作者心灵沟通,会意于一笑间。我的体会有三。一、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也非常重要。而朗读教学就很好地担负了这一重
2、任,它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以及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就作了如下的尝试。鲁迅的故乡中,闰土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我”时,有这样一句话:“老爷!”一开始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朗读并不理想。于是我就设置了以下两个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情境进行排演,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的短一点,尽可能把情感充实进去。情境1: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而你妈妈正忙着在厨房里准备晚餐,此时的你在与妈妈对话时是怎样的一种语气呢?情境2:你回到家发现你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你准备晚餐,而是躺在床上休息。你会怎样和你母亲打招呼呢?由于情境相对简单,所以学生很
3、快就准备充分,并纷纷上来要求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妈妈,你买的水果?充满了喜悦,感激之情。妈,你怎么啦?不乏关切之情,焦急之情。顺利开局之后,接着提升难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合理情境,并且在只使用一个词语的情况下,来进行表演。各组学生马上开始紧张的思索之中,没多久,一个简单的称呼或叹词就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演绎出来,简要摘录如下:妈妈考试考砸之后轻声的,怕被责怪,有些懊丧,底气不足;妈妈考试满意归来响亮的,较为自豪;妈因贪玩被母亲训话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烦,浮躁,;妈妈母亲又在和几个牌友搓麻将了抱怨,失望;爸幸亏反应及时,在老爸进门前关了电视,佯装看书庆幸,后怕;唉与好友一起逛街看到许多儿童乞丐悲伤,同情
4、,激愤;爸爸生病在家,而父母又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哀怨,自怜;爸爸和家人出去旅游,而父亲还在楼上整理东西未下来喜悦明快而略带焦躁;啊爬上山顶后豪放舒展;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朗读故乡中的这个句子。因为有了前面的情境体验,所以学生思考讨论后都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朗读见解。老爷!闰土看到迅哥后的喜悦,但又拘束。老爷!见到迅哥后的失望,平淡而空洞。老爷!看到迅哥后的痛苦,低沉而悲哀。老爷!闰土称呼迅哥时的矛盾心态,左右为难。老爷!惶恐不安,为少年时的无知后悔。老爷!闰土看到迅哥后的感慨,欲说还休。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培养,思维得到了发展,看似简单的“老爷”两个字中,包含了多少神奇啊!他也许会用这
5、样的句子来表达母亲和儿女之间的矛盾谅解了:“妈!”。而不必再这样来写:“妈,我错了,你原谅我吧。”他可能会非常在乎奶奶对他的那一句叫唤,虽然只简单的喊了一下自己的名字,但现在他觉得里面似乎包含了奶奶对自己的无限疼爱,他懂得了对奶奶的孝顺。而缺少了以前的无动于衷。二、创新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一个有营养的鸡蛋如果每天都以同一种方式烹饪,相信很快就会吃腻。朗读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形式过于单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不断根据作品本身的需要摸索创新。平时在朗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评读,诵读,自由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来朗读文本,也可以像古人那样用吟咏叹唱的形式来品味古诗词。在具体的
6、节奏,疏密的处理上,或激荡昂扬,或悲戚压抑,或低沉舒缓不一而足。但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能与内容相符,就是好的形式。在具体应用中,首先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合适的朗读形式,要避免因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的朗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法庭上,人物对话精彩而富有个性,很适合分角色朗读。而高尔基的海燕因其充满高昂,激越的战斗豪情,显然不适合分角色来朗读。那么选用怎样的朗读方式来激发朗读兴趣呢?我从黄河颂歌曲的合唱中得到了启发,两部作品都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且气势磅礴,亢奋激昂。黄河颂用二重唱的形式来表现,海燕能否也尝试一下这种方式呢?于是我先让学生明确这次朗读的形式要求,让学生掌握好
7、两人的节奏,进行“分合式”朗读,好似唱歌中的“二重唱”。学生面对这种陌生的形式充满新奇,在底下酝酿好之后都跃跃欲试。结果,朗读时两种声音先后发出,此起彼伏,而合诵处声音铿锵有力,余音绕梁,恰到好处地朗读出了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那种澎湃气势和海燕的无畏精神,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以独特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三、朗读促进感悟,发展学生思维。有了情感和兴趣,朗读者必能专心于朗读。于是朗读也就成为有个性的朗读,并在读中产生属于自己的问题直至读出问题的答案。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在朗读中基本领悟到了作者在虚构世外桃源时的几多追求和几分无奈。但其中有一句话却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了感觉,进而质疑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句话都是表现桃源中那种安宁和谐的幸福生活的,但中间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从意思上看却与前后的语气有些不连贯,因为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已经很久远了,穿的衣服怎么还会和外面世界里的人一样呢?很奇怪,所以读的时候有种出乎意料的语气。但这样一来,就与全句的语气有了冲突,构成了不和谐的音符。因为前后句都是在描写那种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场景,怎么会突然出现了出乎意料的语气呢?但似乎又找不出什么理由,完全是朗读时的感觉使然。我鼓励学生共同朗读感悟,最后学生在朗读中终于悟到作者在描写渔人所见的这个画面时,侧重的是要去表现桃花源中人本身与外人的无所差异,而不是去表现其所穿衣服与外人的差异比较。看,这不是朗读带动下的思考与感悟吗?这不是涵泳的具体表现吗?“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宋朱熹)”,相信良好的情境引导,新颖的形式创新,必定能使学生在朗读中渐入佳境,从而给朗读教学带来无穷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