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96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教学流程一、先秦时期的世官制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师生对话)二、汉代察举制度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即选举,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察举人才的标准: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主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察举制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阅读材料】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

2、在地方民众。长官贤良的大致能够选拔真才。但长官营私舞弊的,却可不顾地方民意,推选私人。汉代选举,大体来说,必须先进入学校读书。在古代社会,读书机会不容易得到。第一是书本不易得,古代书籍都用竹帛书写,纸张很少,更无印刷。所以古代书本一度以传抄为主,一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抄一本书,颇费精力。帛是丝织品,价格昂贵,较少使用。而且要抄一本书,必须不远千里寻师访求。因此读书求学,便有着极大地限制。但若你生在一个读书家庭中,那一切困难,便都易解决了。因此当时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成为世代经学。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进入政治圈子。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当

3、时有所谓家世二千石的。只要家庭里有一个做到二千石的官,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他若连做了几郡的太守,各地方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至少对他原来的举主,要报些私恩,若有人来到他的郡里做太守,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因此察举过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了。汉代选举,是分郡限额的,每郡只有几个额,于是却永远落在几个家庭里。如是则每一郡必有几个像样的家庭,这便造成了以后所谓的世族门第。中国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社会的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由世家大族担任,在中正评定品级的过程中,家世越来越成为唯一的标准。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

4、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高门大姓以外的地主阶层,亦即所谓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此制终被废除。练习1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四、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发展过程】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崛起,强烈要求加入政权。1、隋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5、,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材料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3、宋朝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

6、名法,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以防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4、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练习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练习3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练习4 宋

7、朝一名曾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他遇到的情形一般来说不可能的是A他仕途顺利,先后参加乡试、省试、殿试B他试卷上的姓名,籍贯被密封C他所考题目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不得发挥他个人见解D他们村有人因为录取名额的增加而受益练习5 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练习6 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读书

8、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 B C D练习7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 练习8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

9、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五、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得文化素质。这种制度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中学风气的形成;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弊端:【附加材料】科举制的公开性和广泛性为普通民众凭借学识进入仕途

10、,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起到了稳定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且逐渐影响到欧美等国。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成为英国文官制度的渊源。1855年、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枢密院令规定,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任命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考试分级、定期举行;建立主持考试的文官事务委员会;使考试制度化;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等。此后,源于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官制在法、德、美等国都先后建立。 上世纪,当我们准备“引进效率”,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时,许多从英美考察回来的学者专家才发现,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竟然还是从中国的科举制学过去的。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可以保证文官素质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科举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影响直接而重大,其中,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这个科举文化圈中影响最突出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