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497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李贵武【摘要】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关键是教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有目标地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数学教学 渗透一、问题的提出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必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和提高环保能力,关键还是在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比提高环

2、保能力更显得重要,因为意识决定行为。而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环境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任务。今天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环境质量如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今天所受的教育情况来决定的。可以毫不夸奖地说: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质量。而环境教育则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毫不例外,初中数学课程也应承担环境教育的任务。数学课程解读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3、,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包括环境意识在内)基本手段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绿色事业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于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我们每位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数学课程特点的优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

4、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数学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应用性。它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宣传环保意识。在浙教版现行教材中从插图到例题都蕴涵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内容。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而在新课程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涉及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课题、材料和例题,在小学也有专门开设的数学与环境这样的单元。不难看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把环境

5、教育内容逐步纳入初中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所以,我们要在新、旧教材的交替、衔接中,认真研究分析教材,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这三大方面。而在初中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有可结合教学让学生参与一些爱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有对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的观测、考察、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材中许多以环境保护作为背景的教材,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利用,使这些内容在数学课中发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优

6、越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对环境保护教育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在教学中作出努力。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文道结合,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那么,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呢?笔者拟提出如下四点策略,与同仁商榷。1、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挖掘环境保护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不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在数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研究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了然于胸,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环保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笔者经过对初中阶段数学教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初中数学教

7、材中都安排有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但有些是显性的,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但有些是隐性的,有待教师去挖掘。只要教师能动脑分析,深入研究,同样能为环保教育服务。2、利用背景教材,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材中有许多以环保作为背景材料的素材,教师要把握时机,巧妙结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特点,做到从关键处入手,避免全面出击,面面俱到。如八年级数学教材第二十章,第一节平均数,有这样一个例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是:A县有1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是0.15

8、公顷;B县有7万人,人均耕地面积是0.21公顷;C县有1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是0.18公顷。”除了讲清题意外,在学生能正确解题的同时,还渗透要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好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要因为人口问题乱砍滥伐,破坏生活环境,要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教师可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随便乱砍滥伐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教师则趁热打铁利用媒体展示乱砍滥伐情景的照片,许多同学的惊异、义愤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应抓住机遇,教育学生: “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我们经常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在倡导保护环境多样性的今天,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为了一己之私乱砍滥伐

9、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的肆意乱砍滥伐,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的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森林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我们还能生存吗?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教师的这番话,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的听,也许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憾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保护环境的问题。 在初中应用题中的许多计算结果也颇具说服力,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恰当地进行节约资源的教育。如: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

10、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1克大米大约有50粒)学生通过计算,都感到震惊,原来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民一天节约的米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大约吃146年。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体验到了节约的重要性,同时,更使他们认识到节约消耗就是最好的环保。 又如:“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 吨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通过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学生明白了,原来树木竟有如此大的本领,它不但是空气的净化器,而且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要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鼓励

11、他们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通过这些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个惊人的现实,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3、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热情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由于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特别适于初中阶段。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更有教育效果。如在七年级,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知识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考察,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制成统计

12、图表或直方图,并在课内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热情。如组织学生调查垃圾袋丢弃而造成白色污染情况:我们学校六年级有180位同学,有711的同学早上经常买早点,而乱扔早点包装袋有13人(约占10),而扔进垃圾箱的仅占80,但还有10%的同学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造成校园白色污染。还组织学生做实验得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这样一年就要白白流掉4000多千克的水。在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学生自己悟出“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这些现象和强有力的数据,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13、有许多造成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从而激发他们环境保护的热情,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去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4、内化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应该说,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

14、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日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的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如这学期,八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天早晨,一名学生洗漱时,没有及时关闭水龙头,旁边的一位同学就帮他关上水龙头,并予以劝告。后为,在活动结束的交流会上,用大量的数据对同学们说:我做过实验,如果洗漱时不关闭水龙头,这样洗漱一次就要浪费3升水。如果早晚各洗漱一次,那么一天要浪费6升水。这样一年就要浪费2吨多的水。全班50名同学,要浪费100多

15、吨水。全校1000名同学,就要浪费2000多吨水。这个惊人的数据,对水资源紧缺的我国是一个多大的浪费呀!大家听了这些数据,在惊讶的同时想到节省用水的重要性。笔者还在七年级一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看到:我从网上搜集数据了解到:一支烟可产生130毫微克致癌的苯并芘,其中100毫微克在次烟雾中,次烟雾中亚硝基胺是主烟雾中的五十倍;一支烟的尼古丁含量四分之三随次烟雾进入空气中;一支烟燃烧后产生70毫克一氧化碳,其中50毫克存在于次烟雾中。据测室内若有一个人不停地吸烟,空气污染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工厂二十四小时内允许排出的总污染量。我用这些惊人的数据劝说爸爸戒烟,使爸爸认识到,吸烟对被动吸烟的家人危险害更大。

16、促使爸爸下决心戒烟。可见,通过教师、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宣传,学生头脑中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其实,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了解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做着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环保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数学教师则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地球,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她。”并让他们付诸于行动。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王霞.绿色教育,领起育人新思路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新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