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三单共研共享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课三单共研共享模式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想品德课三单共研共享模式研究摘要:“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对话情境、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等方式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生成在教育领域中,“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了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这种教学模式,很快便被一线教师接受和广泛运用。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交谈争论、感悟体验,就是真
2、正有效的对话呢?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字面上讲,对话是一种纯语言学现象,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会谈 ,这是人与人的口头语言的交汇;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对话还可以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 ,它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 ,在此意义上,对话可以跨越时空,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中国人可以与外国人对话。进入信息时代,对话已演变为人机对话 ,囊括了“人”“人”对话与“人”“文”对话,人类进入了对话的新时代。对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而是成为“承载着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沟通的原则。由此可见,发生在教学领域的对话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据此 ,我们把对话教学界定为:从狭义上看,对话教
3、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 ,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开发师生创造潜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对照狭义和广义的内涵 ,我们不难发现,前者仅仅将对话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给予对话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已将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形式。毫无疑问,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只要是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都可以看作是对话
4、教学。实际上,从狭义认识到广义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实践探讨过程的真实再现,是大家的认识和理念逐步深化的过程。二 无效对话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有些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以下两则案例:案例一:一教师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熊掌风波”结束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学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去跟经理说,最后经理把钱退还了。教师:很好。(教师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学生乙:我也碰到过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帮我们解决的。教师:很好。(教师继续
5、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学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教师: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丙想争辩,教师瞟他一眼)继续说:其他同学再说说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生丙的“创新”意见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案例二: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注: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教
6、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师: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什么?学生: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教师:哪三步?学生: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教师:前两步,我们实现了吗?学生:实现了。教师:第三步,我们实现了吗?学生:没有。教师:因此,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学生:使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则教学案例中,师生之间似乎有问有答,看似环环相扣,但这种对话,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没有对话的实际意义,是课堂中不折不扣的“ 废话”,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何须绕这么大一圈来感知呢?为什么会出现类似这两则
7、案例的无效对话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未能真正领悟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教学是一种教育精神和原则,它最本质的特征和了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新课标中所讲的对话,要求对话者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互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而一些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老师出话题学生谈感受等,就是实施对话。实际上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 假对话”,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2、忽视对话环节的预设。对话并不是预定好,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究
8、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在安排讨论环节时,也不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这种疏漏就容易导致课堂讨论时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事。3、不愿丢弃导演情结。现在教师不唱独角戏了,但摇身一变成了“ 导演”,他仍然牢牢掌控着教学的进程,预设好教学轨道,通过问答、设疑、质疑来展开教学。教师演独角戏是“自编、自导、自演”,充当“ 导演”则是“ 自编、自导、生演”,结果已经预设好,教学过程就是对脚本的表演。教师的这种导演情结是由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习惯沉淀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教师普遍缺乏对话的素养,于是只好“穿新鞋走旧路”,在课堂上多
9、些讨论环节,多些学生的感悟,就算对话教学。三 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只有正确引导下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1、教师要树立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意识,创设对话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来, 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首先,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情境
10、。这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 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对话,进行自我反省和道德的洗礼, 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其次,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只有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放飞自己心灵的时候, 才能获得个性和多种智能的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积累,更包括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去感悟体验。故而,教学“不能以铃声作为起点和终点”。最后,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教材的动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
11、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2、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采取各种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也要带有一颗“学生心”,用“学生心”与学生交流对
12、话。3、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而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习与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习得共同生活的规则,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言语”中的位置。因此,这个共同生活就是学习与交流的直通车。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生成空间,对话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4、立足于文本,善于
13、“倾听”,适时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前提师本先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悟,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给予整个教学留下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保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发挥观点直接碰撞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成功的课堂,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是新观点、新见解的发源地,是一个既有
14、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见解与个性展现的乐园。关键适时引导: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的组织原则是针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淡化主题、偏离目标等状况予以指导和调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语言,在学生遇到不知所措的问题时适时点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总之,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我们期望对话这一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