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532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思维定势,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第1次提出不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特别强调学习西方的文物制度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1次全面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理论结构。由于过去某些史著对资本主义“立足于批”,戊戌维新被强加上“改良主义”的恶谥。因此对

2、戊戌维新的特点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探讨,缺乏实事求是的价值判断。1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改革事业,是人类进步历史上的1次世界性的大变革,它发源于欧洲,撞击于全世界。其实质性的内涵是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取代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用资本主义的文明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即用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封建主义的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代替封建主义的等级伦理观念。从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判断,所谓近代化就是生产机械化,政治制度民主化,文化观念更新意识形态自由化,即全面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1切生产工具的

3、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1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1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1切民族11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1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1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浪潮冲荡下,东方的中国也面临着如果不想灭亡,也必须推出发展本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奋起追赶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主潮,固守本位和复古倒退是没有民族出路的。从洪秀全、孙中山到康有为和严复,1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追

4、索过资本主义的文明,另1些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反思过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程。最早认真思考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是梁启超,他在1898年撰写戊戌政变记时,已把鸦片战争后610年间中国“变法”的历史,即近代化的历程分为4界:“自道光210年割香港,通5口,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林则徐乃创译西报,实为变法之萌芽,然此后210余年,叠经大患,国中1切守旧,实无毫厘变法之说也,是为第1界。同治初年,创巨痛深,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学生,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国,变法之事,于是筚路开山矣。当时又议

5、选翰林部曹,入同文馆学西文,而倭仁以理学重名为宰相,以死争之,败此大举,且举国守攘夷之说,郭嵩焘以通才奉使,深明时局,归昌言,为朝士所攻,卒罢去。至于光绪甲申,又210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盖西法萌芽,而俗尚深恶,是为第2界。马江败后,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然大臣未解,恶者尚多,议开铁路,犹多方摈斥,盖制造局译出之书,310余年,而销售仅1万3千本,京师书肆尚无地球图,其讲求之寡可想矣,盖渐知西学,而莫肯讲求,是为第3界。然尽此610年中,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

6、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枢臣翁同和首先讲求,辅导皇上,决意变法,皇上圣明,日明外事。乙未5月翁同和拟旨102道,欲大行变法之事,以恭邸未协而止,然朝士纷纷言新法,渐知学堂为变法之本,而皇上频催办铁路矿务学堂之事,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几被废,新政遂止。然而强学会时务报大呼于天下,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是为第4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1,第21页。)梁启超把中国向西方学习,推行近代化的历程界定为4个阶段,站在今天的层面上返观,自有不尽科学之处,但他第1次用历史的眼光勾勒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曲折。他认为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是从戊戌维新

7、开始的,所以他高度评价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后有作新中国史者,终不得不以戊戌为第1章。”(梁启超:公祭康南海先生文,饮冰室合集文集之4104(上),第30页。)梁启超把戊戌维新看作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其独到的见解,但附加了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有把历史真迹放大的倾向。抗日战争初期,蒋廷黻作中国近代史,从宏观的视角上,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划为4个互相衔接的、不断深化的近代化过程。他认为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1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

8、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2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以其在立宪政体下充分发扬民族精神和推进维新事业,变法运动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3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是对前两个方案的反悖。第4个方案就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期间提出的3民主义救国救民的方案,这个方案是中国人提出的最激进的近代化方案。梁启超和蒋廷黻从不同的历史角度,企图划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阶段性,目的在于说明1个道理,不抛弃封建主义的固有文化,奋起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国不早日实现近代化,中华民族就没有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蒋廷黻说:

9、“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10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21页。)历史是不能改铸的,但近代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实现近代化的机会,由于中国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惰性缺乏自觉的反思,从而失去了1次又1次赶上世界近代化大潮的机会。理顺近代中国历史的脉络,我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大阶段: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清政府的自强新政,都没有超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范围,主要是谋求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御侮自存,这是中国近代化

10、的萌芽阶段;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资产阶级这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更重要地是竭力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尝试阶段;从54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把科学与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仍然是追求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生产近代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实践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54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也从文化的物质外层认识,发展到对西方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中层认识,最后达到理性

11、的深层认识。在54运动后中国思想界泛起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卫生救国”、“航空救国”、“乡村建设”等等流派纷呈,都是中国近代化思潮的分流和补充。它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在以往的近代史论著中,对戊戌维新的特点有许多精审的概括,这标志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深化。但人们对历史的再认识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所谓“盖棺论定”、“终极真理”或许是诱发思想僵化的模式。我认为戊戌维新最显著的特点是表现为1次冲击封建基础的改革浪潮。长期以来,某些研究戊戌维新的论著,离开了戊戌维新追求近代化的主题,而只在戊戌维新的方法上变奏,并未

12、对这场改革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作出科学的判断;指摘戊戌维新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基础,更不要求根本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离开了对维新派思维能力和阶级力量实事求是的估量;至于发现了1些不尽如人意的新材料,就断定“以前认为具有光泽的部分,现在看来也未免黯然失色”,则更近于苛求前人了。事实上,对戊戌维新加以“改良主义”的人工涂抹,扭曲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面貌,不可能正确估价它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稽核戊戌维新的史实,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流程,判定这场改革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是缺乏根据的。不能认为,只有革命运动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唯1动力,而改革对社会进步则是无足轻重的。那种把改革和革命对立起来的论调

13、及其历史著作,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而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改革和革命是相辅相成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1种合力。至于把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抽象为只是给人们留下了1条血的教训:“改良主义此路不通”,则更是1种以偏概全心态的表露。逝者如斯的历史和迎面扑来的现实告诉人们,1场深层的改革运动引起的社会变革,比1场表层的暴力行动还要有深度和力度。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近代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就是进行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近代化。只有实现中国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才能使祖国民强国富,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厄运。梁启超认为只有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在竞争机制中百舸争流,中国才能在世界民族之

14、林中站住脚跟。他用不胜焦灼的笔触写道:“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第8页。)变法图强,迎头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则祖国兴旺发达;封闭守旧,落后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则民族落伍衰亡。这是梁启超1代人的卓越共识。近代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提出的政治纲领和历史课题,是全面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远远超越了历史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派和洋务派的理论构架。维新

15、派虽然未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口号,但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却在对清朝统治实行“结构改革”,力争把君主专制制度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度,把封建自然经济演变为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第1次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完整的意义上提出了资产阶级近代化的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掀起了1次冲击封建统治基础的改革浪潮。康有为等人不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尤其强调效法欧美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康有为舌敝唇焦地鼓吹召开国会、立定宪法,在“百日维新”期间提出设立制度局的主张,都是在不问的形势下对清朝政权的结构改革。有的学者认为,康有为从号召开国会立宪法转变为主张“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康有为: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官及时发愤大

16、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折,见故宫博物院藏杰士上书汇录卷1。),是抛弃了自己原来的政治纲领,是政治上的动摇和倒退。其实,开制度局的方案,也是从日本引进的1种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以日本“太政官制”为参照系、竭力谋求设立内阁雏形的制度局,总揽新政实施,其下设102局。他把法律局置于政府的首位,意在学习各国法律,打破封建政治的神秘性、专制性和任意性,并使之公开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同时区分界定6部是守旧办事机构,而制局则是有议政和行政的双重职能的“论思专官”。他强调指出:“盖6部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议,然举行新政无例可援,军机出纳喉舌,亦非论道经邦,跪对顷刻,岂能讨论?总署困于外交,且多兼差,

17、簿书集会,刻无暇晷,变法事体大,安有无论思专官可行乎?”(康有为: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官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折,见故宫博物院藏杰士上书汇录卷1。)他颇有信心的结论是:“102局立,而新政举。”(康有为: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官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折,见故宫博物院藏杰士上书汇录卷1。)这1主张无异要以制度局取代清廷的军机处和6部,是资产阶级夺取中央政权的巧妙尝试,犹如电击1样触动了封建清朝的权力中枢,咸以为维新派欲尽废内阁6部及督抚藩臬司道,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极大的恐慌与反对。从这种情况看设立制度局既不是康有为政治上的倒退,更谈不上动摇变节,称之为施政纲领的具体化倒是比

18、较贴切的。显然,设立制度局不是给暮色苍茫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也不是为封建庙堂“补苴罅漏,弥缝缺失”,而是“尽弃旧习,再立堂构”(康有为:上清帝第4书,戊戌变法资料丛刊(2),第178页。)。其目的还是借用西方富强的历史经验,用制度局来取代封建专制机器,从而逐渐改变清政权的结构和性质。戊戌维新期间,尤其是“百日维新”时颁发的1系列上谕,第1次明确地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定为国策,在经济领域里全面展开近代化运动,它包括发展新型农工商业、修筑铁路、举办邮政、废除漕运、奖励科学技术发明等,这些政策是以中央政令的形式自上而下推出的,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自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9、的发展,固然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但也不可忽视维新思潮的影响推动。例如,张謇于1894年中光绪210年恩科状元,由于受维新思潮的影响,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无锡荣家企业也是在维新浪潮中起步的。南洋爱国巨商张振勋,从1895年起在国内投资创办实业,于山东烟台设立张裕酿酒公司,建成中国第1座用机器造酒的葡萄酒厂,同时投资建立广厦铁路公司、广西3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工人出身的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于1897年集资3,750元,在上海创立了1个小型机器印刷工场,取名商务印书馆。上述这些著名民族工业的出现,无不与戊戌维新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在维新思潮的激荡下,不仅沿海各省近代工商业

20、有了新的发展,就是内地的山西、陕西、4川等地也出现了00星星的近代企业,可见维新运动中的经济改革,虽不象政治斗争那样轰轰烈烈,但却改变着陈旧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追踪着世界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近代化的潮流,判定戊戌维新没有真正触动封建基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我们把考察的视野扩大到中国追赶近代化的全程,用现有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及其初步发展时期历年设立的厂矿数和资本的基数,就更可以看出戊戌维新时期(18951898。参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3页)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从1872年到1894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有时寸步难行甚至后退;而1895年

21、到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新设的厂矿数成倍增加,投资也相应上升。猛然打出了1个小小的高潮;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又跌进了低谷,倒退到甲午战争以前的水平;直到1905年,由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才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872年到1911年,中国近代化的发生与发展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历程,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长河里折射出1条低谷(发生阶段)上升(戊戌维新)低谷(义和团时期)上升(辛亥革命)的曲线,戊戌维新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史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洋务运动,怎能说没有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呢?3中国追赶近代化的历史车轮,曾辗压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轨迹。这种近

22、代化的双向流程并非互不相涉,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化方案的倒是起自山野的农民起义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历史虽然出现过“自下而上”推行中国近代化的机遇,但农民起义对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不感兴趣,他们追求的是“每家5母鸡,3母彘”(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选集,第81页。),天下通1式的小农经济的天堂。资政新篇所表现出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炽烈愿望,在自然经济和传统农耕文化心理顽强的壁障面前,只是溅出了1团思想浪花。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科学文化10分落后,骤然要求自下而上地推行中国近代化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而戊戌维新自上而下的特点,却为引进西方近代化提供了相当大的可

23、行性。人类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大凡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多数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要进行社会改革,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1方面要涌现1批了解世界形势和本国国情而文化素养较高的杰出人物;另1方面这些改革思想家要掌握1定的国家权力或依靠当权的统治者,才能推行其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这就决定了1切深系国家民族命运的改革,必然自上而下行进的向度,没有高度文化素养和谙于世事的人物是提不出社会改革方案的,而没有国家权力作为驱动杠杆,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束之高阁。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改革家,几乎都是当权的识时务的“圣君贤相”,他们鉴于时势的剧变,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内省外察,并提出合于时代功利的改革方案,运

24、用他们手中的权力魔杖,自上而下地推行到社会各个领域。例如,李悝之于魏文侯,吴起之于楚悼王,商鞅之于秦孝公,王安石之于宋神宗。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主张变革的公侯帝王的大力支持,改革家们的主张怎能变成现实呢?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将这些改革主张化作法律条文,改革方案又怎能推行到社会各个层面呢?宏观中国改革的历史花絮,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带有普遍的规律性,而且受到肯定和赞扬。为什么唯有采取自上而下的戊戌维新要受到“改良主义”的杖责呢?在109世纪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改革的浪潮1个连着1个,著名的墨西哥“改革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有美国解放黑人奴隶的改革、俾斯麦对德意志的统1等,可以说是

25、1个充满改革声音的时代。尽管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和俄国解放农奴,日本明治维新和俾斯麦的王朝改革,无不伴随着农民暴动和国内战争,但又无不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所以,当未曾走出国门的康梁等维新志士,透过厚厚的中国城墙,把寻求真理的目光投向世界的时候,满眼风光是改革的5彩缤纷。他们打破传统的傲岸心理状态,抛弃“中国文物优美”的盲目骄矜,甚至发出了“不妨以强敌为师资”(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序。)的呼声。这种呼声是中华民族追赶近代化的自我反思的痛苦召唤,也是主体思维与客体运动的接近与统1。早在410年前,侯外庐先生撰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时就指出:康有为、谭嗣同、梁任公等“代表了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他们迎接着从卑斯麦彼得大帝明治天皇的改良运动,企图中国的日本维新版出现。”(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下册,生活书店1947年版,第648644页。)康、梁、谭等人都是出身科举仕途,从封建教育污泥浊水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身披历史的尘埃,要变革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思想观念,首先就必须清洗自身的封建毒素,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弃旧图新比自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