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581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

2、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设计思想】 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

3、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内容标准】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

4、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启发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竞争等意识。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郑和成功的七次下西洋的原因。【教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由中央八台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入,出示我国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别发行的一套邮票、2005年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6、纪念活动图片及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通过此环节设计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求知状态,以此导入新课。探究交流一、郑和下西洋探究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探究目标: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项内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情景与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央一套“探究发现”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片段,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回答表格中的各项问题(第一列):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时间 次数14051433年 七次人数 船数27800人 200多艘船只大小长44丈 、宽18丈 (长151.8米,宽

7、61.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出发点 最远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 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过程与方法:(1)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对每个知识点,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解释、打比方、提问、观看地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最远点时,出示地图,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点几路线,教师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让学生明确明代西洋和今天西洋的差别,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结论与评定: 表格

8、第二列内容探究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探究目标: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情境与问题:出示郑和、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情况表,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思考以下问题:人物郑和哥伦布麦哲伦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 1519年人数27800人88人270人船数200多艘3艘5艘船只大小长151.8米,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长27米,宽3米多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美洲环球航行航海次数 7次 4次 1次(1)比一比谁的航海规模最大?(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并能说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表格内容设计清

9、晰详实,学生对学习这一新问题不会感到畏难;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2)此环节设计注重了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联系、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认定“郑和远航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结论与评定:(1)郑和 (2)学生根据表格各项内容说明理由。探究3: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探究目标:分析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掌握其中的根本原因。情景与问题:结合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了解,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394页内容,逐步引申出下列问题:(1)究竟是哪些

10、因素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2)这几条原因中,哪一条是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根本原因?(3)郑和具备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你最钦佩郑和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过程与方法:(1)关于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在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原因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根本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提取重点问题的能力。(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同时联系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11、会,更要发挥郑和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并以此联系国内外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郑和精神这一现实,过渡到下一问题。结论与评定:(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造船技术发达;广泛应用指南针;郑和本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等;(2)第一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所言积极、合理即可。(郑和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 是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典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探究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探究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

12、义。情景与问题:出示课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占城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宝石珍珠换易”。爪哇“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瀛涯胜览 材料二:当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受到占城国王的盛情欢迎。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 星槎胜览材料三:郑和使团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另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史请思考:1、根据材料一及课本95页内容,说一说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家人民

13、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哪些?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船队为什么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此环节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及受到各国人民欢迎的原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根据对材料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竞争意识,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结论与评定:(1)用铜

14、钱买中国物品,用宝石、珍珠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2)郑和船队是以和平友好的外交使者的身份到达各国,并给所到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航海事业饿发展,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探究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郑和远航是中外关系发展史中友好交往的典范,我们前面也学过一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对外友好交往非常活跃、频繁,还记得是哪个时期吗?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过程与方法: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并由唐朝和明朝中外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引出下一个子目戚继光抗倭。结论与评定: (1)唐朝 (2)国力强盛

15、设计理念:本子目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此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科学、有趣、有效。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根据本子目内容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通过如观看视频、读图识图、填表读表、打比方、找异同等等各种形式来展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立上注意小而巧,尤其注重设问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面同学的思考积极性。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色彩

16、明快,布局合理,简洁大方,科学有效地简化学生阅读程序,深入浅出地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可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子目解决顺利了,课堂气氛应该能达到高潮,可以为后半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稳固的基础。二、戚继光抗倭学生通过学习第一子目明确只有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外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相反,如果国力衰弱了,对外交往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冲突、战争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完成过渡,以此导入本子目。接着出示有关纪念戚继光的祠堂、继光饼等多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探究

17、目标: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情景与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96页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目的探究问题。学生大致会设计出下列问题:1、“倭寇”指的是哪些人呢?2、倭患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4、他成功抗倭的原因有哪些?5、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6、戚继光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归纳小组讨论出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习历史冲突或战争的一般规律及模式,选择其中几个主要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补充,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上问题。(2)教师采用激励性

18、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回指导。(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由学生根据地图讲述,既培养了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及综合概述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性质的战争,提升学生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在解决“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这一问题中,教师适时出示戚继光和岳飞、文天祥的画像,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斗争事迹在性质方面有什么不同,从中得出“戚继光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培养学

19、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6)关于“戚继光的精神品质”这一问题,出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两句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点拨、升华。结论与评定:(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2)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百姓分赃; 危害: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严重损害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台州九战九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与明军并肩作战,剿灭福建、广东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

20、能;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作战;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5)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6)学生畅所欲言,所言合理即可。设计理念: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或合作讨论解决。在学习本课这一子目中,教师为避免单调重复,做了新的尝试:将学习戚继光抗倭(历史上的一次战争)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创新、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联

21、系比较前后知识异同点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乐学会学,且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很好的体现。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探究目标:了解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史实情景与问题: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思考问题:(1)这首歌是为了纪念哪个地方回归祖国而谱成歌曲的?(2)这个地方于哪年、被哪个国家掠走?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状况?(3)“攫取”又是什么意思?过程与方法:(1)本目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2)教师补充说明当时葡萄牙只拥有澳门

22、的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为近代史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论:(1)澳门 (2)1553年、葡萄牙 明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衰弱(3)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即为“攫取”。 整合提升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展示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感悟升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联系自身实际,你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提示:弱国被欺;弱国无外交;国家只有强盛了,在外交中才能赢得主动权;一个国家只有不断的壮大本国国力,才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赢得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设

23、计理念: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技能层次升华为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情感认识体验层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此类设计体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宗旨。轻松闯关(一)精思巧选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

24、流对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A. B. C. D.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二)材料解析: 材料1:“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请回答:1、材料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说出起止时间。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2、材料2中的“海波平” 是指明朝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诗句反映了戚继光的哪些优秀品质?3、以上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前后期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

25、何在?结论:(一)1、A 2、D(二)1、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起止时间:14051433年;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优秀品质:忧国忧民,淡泊名利,勇敢坚强等。 3、变化:由友好交往变为冲突和战争;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统治腐败、海防松弛。设计理念: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

26、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外拓展(任选一项)1、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根据所学知识浅谈明朝对外关系走向。2、写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郑和或戚继光设计理念:此环节是设计开放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及用历史语言表述历史事实及自己的个性观点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善思、会用。提高学生灵活应变应试能力,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多功能。教学反思与感悟: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开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习得智慧,心系美好,认识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

27、存的意义)。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更具有社会价值。本课对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做了重点渗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往往习得一知半解的知识,可能转眼便成烟云,而课堂里获得的感动,会让学生铭记一生。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 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新旧知识的联系存在缺憾,比如:1、学习郑和时,应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对外交往的使者有哪些?( 张骞、甘英、鉴真、玄奘、郑和)2、学习下西洋一目中应启发学生想像郑和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或危险?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没有提出这一问的客观原因是时间有限,再者想像缺乏事实依据,会扩展太大,不宜收场,不具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才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自我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