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4、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
2、习惯。3、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当时的环境。让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中感悟和提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
3、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 情景切入请同学们欣赏这两幅图片,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这两艘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生:使用动力的不同,前者是靠人力、自然力。后者是用蒸汽机为动力)师:很好,这就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轮船。正是像轮船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0课。(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寻常的两
4、幅图片也许学生并不在意,但随着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疑问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急切的想了解本课的内容。二、 展示课标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师: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火车相继诞生,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的通讯工具电报、西方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
5、展,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设计意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在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明确当时的环境,就能理解这种变化的必然性,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三、合作探究第一幕(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姐姐展开了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小明:姐姐,外公来电报啦!小明姐(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
6、啦!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小明姐: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生齐答:电报 火车 轮船师展示: 早期电报机 早期火车 师: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生:议论纷纷:骑马 ,坐轿,步行-也可走陆路,也可走水陆-哎呀,得半年多-师: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后,展示外公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生: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师:请举例说明。生:原来小明的外公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时间,通车后,可以从滇越铁路乘坐火车到
7、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天。师: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还有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04页)生:(生阅读课文相应部分,学习小组间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师:同学们再欣赏两幅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和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置身当时的环境中,从中分析比较,自己获取有关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动动脑同学们刚才谈到的都是近代交通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结合以上两幅图片,大家再想一想,火车和轮船的出现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
8、的进一步掠夺。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但从根本上说是进步还是倒退?生:(自由发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同学们对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趣味阅读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设计意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
9、视野。师:我们再回到第一幕的情景:第一幕(清末民初)小明:姐姐,外公来电报啦!小明姐(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小明姐: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 师: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生:捎信写信师:大家想一想,古时候我们的先民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生:飞鸽传书烽烟报信-师:同学们了解的很多,我们的先民非常聪明,利用动物和光的原理传递信息师:到了近代电报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更为便捷了,那么它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呢?生:商人可以用它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发回报道,老百姓可以
10、用它与亲友联系。师:是的,它把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近代不但有了电报,而且还有了电话。 1880年贝尔电话衔接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联系速度越来越来快捷,请你列举出你与亲戚朋友、同学联系的方式。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其感觉到亲切、自然,感觉到历史不再那么遥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第二幕 一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 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 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文汇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等
11、。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认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师:第二幕的情景中有很多与当时的社会不相符的地方,同学们别急于寻找,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文化生活的变迁”,学完后你就明确了。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页,填写下列表格 文化生活的变迁 分类 表现 作用 影像 新闻传媒出版机构 内容:,。商务印书馆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生:两位学生在黑板两边分别填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看看哪些同学自学得最好,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在小明一家发生的情景中,与当时社会不相符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主掌握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幕(民国初年)一天, 小明陪
12、着外公上街,他们在上海街头看到了以下现象.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现象四:“先生”好-“先生”好-拜见“老爷”- 慧眼识金 结合教材内容,你认为小明看到的现象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生:(阅读课文和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师:(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社会习俗的变化)仅供同学们参考。 剪发辫 废缠足社会习俗的变化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变化,感受到社会在进步。读材料 谈认识在近代中国,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
13、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学习小组内讨论,分别选代表发言)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师:回答的很好。这些变化虽然是有限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非重点部分,但也是同学们应该了解到的。所以采取了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迁剪辨、易服、改称呼等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和有线电报、电话通信工具近代交通通讯四、 知识整合 工业文明的传入 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14、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 出示结构提纲,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生根据结构提纲内容,在老师引导下回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加深印象,便于掌握。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清本课主要内容和线索,通过概述,着重掌握本课宏观构架和重点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五、 巩固拓展1、 自测自评主要要求学生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上面的选择题,自己订正答案,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可自主选做非选择题部分。、拓展创新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习
15、俗观念的改造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改变社会上的不良习俗和风气,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讨论请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现今有哪些急需改进的不良习俗和风气。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部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有益的经验。六、学习探索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由哪个国家哪位发明家发明的。设计意图:把历史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