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637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历史知识在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觉得棘手的教学点之一,其主要问题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教什么。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点散而多。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为例,教材中共编写了41种材料,其中文字材科19种、图片材料20种、图表材料2种,真让老师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自感不能准确把历史知识教给学生;二是怎么教。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定位,准确、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首先应当领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用意,理

2、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仔细研读一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通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教学落在实处。如何有效地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部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一定要理解以下三句话:、“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素材是“花”,想要在

3、有限的课时内用完、用好,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定准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选好、用好教材资料,寻找“根”之所在。寻“根”而上,教师对教材中某些必要的知识点专心研究,把稳重心,有的放矢,所谓“知识点散”、“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也就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了。、教材是“活性因子”。作为教师,要明白鲁洁教授所说的教材是“活性因子”这句话,“活”在哪里?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内容:、要理解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的内在价值,不能被素材的表象所局限,教学仅停留在一些文字、图片所反映的知识层面,而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出他的德育价值,使“死”教材“活”起来,焕发出生命光彩,发挥其“造血功能”

4、(鲁洁语)。、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必要时适当增补一些具有时代性、地区性的内容,促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活”决不是“抛弃”,不是脱离教材去“自立门户”,而是允许教师围绕目标进行“补遗”。、学生在课堂中培养起来的“德性”要回到学生生活中去,成为儿童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鲁洁)。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某个历史事实客观、直观的描述,也就是我们眼中所见到的历史知识。教师就是要从这些知识中去寻求隐藏着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中人的因素,帮助

5、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有幸参加了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知识的教学有一已之见,并将之归纳为历史教学“三步曲”。第一步,感动。历史离学生是遥远的、难以理解的,小学生如何走进历史?那就是感动。如果历史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学生就会融入历史、理解历史。什么能打动学生?那就是人性。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所以,老师要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

6、让历史人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学生才能感受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追求,体验到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如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下册第10课学习战争何时了一课,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泯灭,给人类带来痛苦与创伤,我让学生读了请把我埋得浅一些这则真实的故事,读完之后全班鸦雀无声,我用低沉的声音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60多年前的二战期间,读完了,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们迫不及待,纷纷发言“纳粹士兵太残忍了,太没人性了”、“小姑娘的命运真是太惨了”、“我真想回到那时,把她救出来”。我知道,学生被感动了,他们已进入了历史,与历史有了心灵的沟通。再如五年

7、级上册第11课让我们来寻根一课,要让学生理解到海外赤子对华夏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我让学生认真读一读韩国10老人寻根陈家祠这则故事,然后问“从这些老人的一举一动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老人们对祖先很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祖先非常思念”、“他们很爱自己的祖先”、“他们很了不起,这么多年还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学生理解了老人的举动,体验到了他们的情感,这正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历史中,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是最能打动、感染学生的,也是最能体现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细节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挖掘,达成德育目标。第二步,升华。感动是一种情感体验,是

8、学生最真实、最直接、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比较浅白的,容易停留在表象之上,如果不加以升华,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难以达成德育目标。在读完请把我埋得浅一些之后,学生的发言大多停留在对小姑娘的同情和对纳粹士兵的痛恨上,对战争的认识不够,并没有完全达成德育目标。我继续引导:“纳粹士兵真的是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吗?”有的学生回答到:“纳粹士兵的手僵住了,说明他们还有一点人性。”我又追问:“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杀害小姑娘那群人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士兵可能是执行上级命令;有的说士兵不杀他们,长官就要杀士兵,所以没办法。我又问:“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期?现在为什么不会发

9、生了?”这下,学生开始对战争开始发表看法了。为加深学生对战争残酷无情、灾难深重,我又引导:“类似的惨剧,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们立刻想起了五年级下册的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把两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罪恶,进一步达成的本课目标。再如让我们来寻根一课,学生对海外华侨寻根之举的认识仅停留在思乡念祖的层面,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才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学生发言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么多海外华人回国寻根,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一问,学生的话题就转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上来了,是对寻根之举意义的提升。第三步,回归。历史是面

10、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要作用于当今社会,作用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接受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检验。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违背了品德课目标。因此,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切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这就是鲁洁教授所指出的: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知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教师小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小规模战争不断发生。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并进行引深:如果这样的战争任其发展下去,请把我埋得浅一些这样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果,学生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水到渠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德育目标基本完成。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教学还有许多内涵与方法,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与体会,愿与更多的老师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共同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共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美好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