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765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终结报告一、选题的现实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的教学材料是焕发课堂活力的能量来源。我们说数学教学材料首先要照顾全体,应该是基础而丰富的。同时它又必须面向个体,具有开放多样的特点,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性。这样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

2、素材组织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生动活泼的求知材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努力使教材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1、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怎样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学习材料这一载体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就势必就会过分依赖教材中提供的例题以及相关的情景,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考虑较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难以得

3、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和凸显的是“主动、合作、探究”。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 2、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

4、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实践研究,首先,能使我们课题组的数学老师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效地组织、加工教学材料,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其次,提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材料,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

5、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进一步探究这些教学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时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方法(一)、课题的研究目标1、研究的理论目标:探讨“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率。2、研究的实践目标: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3、研究的成果目标:探讨如何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6、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二)、课题的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观察、访谈、案例、文献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构建。2、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的性质决定了研究过程中必须是边实践边总结。3、案例研究法:及时收集整理个案,结合实验研究法,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个案中隐藏的规律三、课题研究内容的展开(一)、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师生共同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材料,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合理重组,合理改变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等,引导学生向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

7、方式方向发展。2、学生经历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处理的其中一个过程或全过程,即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学习能力。(二)、研究的主要思路1、新教材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隐含的简单规律。我们在教学数学时,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成员在在集体备课和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加强教师群体间的协作研

8、讨,分析教材内容并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共同探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层面也要作好相应的分析研究,如学习积极性、合作意识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整个课题呈动态研究。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1、研究对象:五叶小学一(1)班、一(2)班、二(1)班、三(1)班学生2、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10月):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并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成果:a、认真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b、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专家同行征求意见。(2)实施阶段(2005年1月2006年1月):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中期成果汇

9、报活动。成果:a、阶段研究报告;b、相关系列论文;c、课堂学习案例。(3)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7月):着重对获得的成果进行优化研究,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鉴定会,并推广研究成果。成果:结题报告和学生学习案例集。五、我们的课题研究在2004年4月初,在拟定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课题后,并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管丽君、王叶君、尹建波沈惠琴、陆文斌、周国良、储福华。为了在课堂有效的实施课题,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下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的尝试,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一)、构建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

10、,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有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

11、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新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例如,苏教版低年级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图中小动物们所表现出的表情丰富多彩,单就画面而言,便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在听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时故事中渗透了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数学学科,纯粹的思想教育是很有限的,但新教

12、材根据学科的知识特点,恰当地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学习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需被动地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

13、就要求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使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例如,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实践活动”,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我们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整体情境,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

14、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同时,通过学生帮助小动物逐一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2)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改。“改进重组,优化教材资源”。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进行一些大胆的改进和删补,使教材资源更加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3)“小鬼当家”,让学生参与充实教材内容。“合理开发,创生教材资源”。新教材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能给教师以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

15、空间。因此,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针对新教材有的教学情境图信息资源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有限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6、7的认识”一课时,没有用教材上的主题图,而是创生了新的教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制作了7个小动物(每组一套),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来做客”的情境。上课时,先让学生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和它们玩一会儿,这样一上课就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一共有几个小动物”,学生很快地通过数数得出答案。最后由学生说名字,依次“请出”这7个小动物。创设的这个环节,不仅灵活地引出了6和7,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

16、程中,初步感受到5添上1是6,6添上1是7,为后面学习数序奠定了基础。这样创生学生喜爱的信息资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内同学互相提问等形式,掌握了新知,获得了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新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新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新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二)、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正如标准上所说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

17、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摒弃以讲为主、包办代替、强行灌输等做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就让他们动脑、动手去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1)让学生在做中求知。“思维从运用开始”。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摸、折、拼、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折出角后,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摸角。问:“摸顶点

18、有什么感觉?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感觉到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脑子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突破从实物抽象几何角这个难点做了铺垫。随后学生用3根火柴棒摆出3个角这一操作,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学生从中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2)让学生在想中探知。“学起于思”。课堂上学生只有积极思维,动脑筋去想,才能拓宽思路,获取新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在解题中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组合,找到新的联系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自觉地的思维过程,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牢固,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3)让学生

19、在说中促知。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教学中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善辩,既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是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内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外因。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可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为此,在交给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点拨、评讲、质疑等主导作用,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体功能

20、的发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三)、重视练习设计突出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一节课就是一

21、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连线题、选择题改为找朋友,应用题改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其次,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

22、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估算教学时,结合渗透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有,练习的设计应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注重开放性。“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教师从事的则是树人的事业,每个学生的社会经历、家庭生活、认知水平都各不同。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

23、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参考互联网上某位教师的设计,设计了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特点是:(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

24、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开放性。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四)、改革考试评价注重实践应用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一些记忆性的内容,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2、在考试方式方面,可以改变单一的笔试方式

25、,代之以多种方式的考试、即笔试、口试、日常观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实际操作、成长记录袋等。(五)、理论总结与经验推广 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课题组负责人检查研究进度,查遗补漏,整理各自的文件资料,将之系统化。召开会议,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撰写结题报告。将有关成果在校内外推广,并准备通过网站建设,与全国同行探讨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和理性思考:(一)通过研究、实践,基本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二)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1、实验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自身专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松子评课、构

26、建生活的课堂、教学生活论、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都将成为我们课题组老师成长的点滴见证。两年来,我们为本校同行上了多节富有生活情趣、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把孩子们引入一个美丽的数学世界,得到听课专家以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通过大胆尝试、不断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管丽君的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合理利用网络媒体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获市一等奖等。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

27、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虽然,也有气氛活跃的场面,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敬佩,而非对知识的向往,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如今他们的感受是,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

28、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时我竟发现学生暗地里在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多,谁能解决的问题多。如今,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有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从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课堂观察情况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热情高。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1)增强了学生

29、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2)学生习得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

30、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

31、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示以“典型”材料,逼学生“上路”,经历肯定顺利,结论肯定“规范”“唯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地探究。教师把教材中的陈述性内容创造性地展开,整合成富有思维空间、启发性强、有利于学生“再创造”的探索性素材。正如标准上所说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问题与思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体系将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设想,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课改观念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促进学生更深度、广度的参与学习?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探讨和解决,我们期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得到各级教育专家更多的指导,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