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7716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学生的朗读,本节课也是如此,朗朗的书声,贯穿整个课堂。一.自由放声朗读: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的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帮助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 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如: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 念/无与为乐者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听读课文录音.其次,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

2、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格外仔细.听完后,郑叶舒同学对“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句的朗读节奏,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作这样的停顿,而应改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朗读节奏处理时,对这一问题也是斟酌再三,委决不下。她认为“至承天寺”和“寻张怀民”都是动宾短语,同样的结构,应作同样的划分,对她的细心和不迷信权威,我当场给予表扬。三.仿读和译读听读之后,我要求学生仿读课文,即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的朗读.于是学生有板有眼的开始仿读,虽然情感不是十分投入,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已初见成效。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

3、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我则走进学生的行列,个别辅导学生。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不一而足,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四、朗读挑战赛:理解了文本之后,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我看着一个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我的心掠过一丝暗喜。学生

4、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XXX同学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令我出乎意料的是,XXX同学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印证学生对她的佩服与赞美。上这篇课文时,其实有些偷懒,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对于原先语文程度比较差的班级来说,应该会简单点。当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次历练能使自己有所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

5、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为文章实在没有什么字词上的困难,于是我把课文重点就放在分析文中的记叙、描写和抒情上,通过正音、释义、反复朗读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加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课堂环节的设计: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如果仅仅只有对月夜的描写,大概还是不够的。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在他这里,哪怕是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因此,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这篇小品文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

6、理解整篇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以此选择了导入方式,首先给出一段苏轼的相关介绍,要学生猜猜这位作家是谁。大家很早就已经接触过苏轼了,所以对这些信息一定不会陌生,很快就能猜到是苏东坡。但是光光是这样的了解恐怕还是不够的,这只是苏轼在文学上的经历,而这篇小品文更多涉及到的是苏轼在官场上的浮沉。于是我又接着补充了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为下面的课文分析做好一个铺垫。也让学生对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接着依旧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古文诵读的指导,包括正音、释义以及断句等内容,由此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的背诵。虽然觉得这篇文章的字词相当简单,也没有着

7、重提到,但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还是发现了问题。比如对“月色入户”的“户”字的理解。大家很想当然的会想到“窗户”,放到句子中似乎也能解释得通:“月亮照进窗户”,十分符合大家的逻辑。这个问题是课前没有想到的,虽然也强调了“户”是大门的意思,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二节课的时候,果然另一个班在翻译中也出现了这个问题,想起了一个词语“足不出户”。便在班里提到这个词语,“大家都认为户是窗户的意思吗?那么足不出户应该怎么解释才好呢?是只从来不从窗户爬出去吗?”大家都笑了,觉得应该是从大门走出去才对。这时,我便趁机指出,“户”是大门的意思。这样的效果比起单一地强调“户”解释为大门,要好多了,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接着

8、按照流程分析课文,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也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所以我的问题就设计得相对简单了些,目的就在于要学生弄清楚文章脉络,能够知道所记叙的内容即可。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对于写景句子的分析和对“闲”字的理解上。在理顺了文意后,大家很快便能找到写景的句子,能够分析出虽然没有一个月字,却是处处在写月色,月景。由此引发对“闲”字的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字中,有着淡淡的自嘲味道,带着官场失意的惆怅,但更多的则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乐观,能在人生境况如此不顺之时,还能信步赏月。但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自己大概有些急了,大多都是由自己引导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来体悟,少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应该说这些

9、部分学生花点时间是完全可以自己体会到的,这一部分处理太急躁了些。只有80几个字的短文,课前的目标是能够当堂成诵,于是我在课后留下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背诵。尽管在最后的时刻,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顺利背诵下来了,也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但是,纵观整堂课,觉得朗读还是少了些。古文的吟诵在古文教学中应该占了比较多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古文语感也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还应该再加强在课内古文的诵读。另外一点就是,内容稍嫌单薄了些,对课文的分析也仅仅是停留在了课文内,而没有向外扩散、引申,课堂缺乏“厚度”。课后许多老师也向我提到了这点,如果在最后能够再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给学生补充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