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778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维目标的学习体会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种教学目标拟定思路,自出现以来,就存在着很多讨论,对其概念的定义、如何实施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产生、各种意见的描述,以及对其成因的分析,对它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并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提出建议。一、“三维教学目标”对“三维目标”的误读新课程实施后,出现了以“三维”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现象。所谓“三维”,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拟定的教学目标,称为“三维教学目标”,或直接称为“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原本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混用这两个概念,说明新课

2、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三维目标”这个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误读。“三维目标”并非特指“三维教学目标”,它原本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初见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份文件在“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 这句话指的是要在上述三个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至于某门课程怎样根据这三个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当根据本门课程的任务与特点而定。另外,纲要也没有指示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包括“三个维度”。纲要和各门课程标准也没有使用“三维目标”一词

3、,课程改革的官方文件没有将课程目标以“三维目标”加以概念化。目前广泛流行的“三维”一词,是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缩写。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说,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的“三个维度”后来演化为“三维目标”,用于泛指新课程各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三维目标”显然比“三个维度”更加直观,然而,它也带来了另外一种结果。在新课程的教学研讨中,原本指“课程目标”的“目标”一词,被赋予了“教学目标”的含义,于是就产生了“三维教学目标”这样一种提法和设计现象。令人深思的是,人们在使用“三维目标”这个概念时,常常忽略其“课程目标”这个原始含

4、义,更多地赋予其“教学目标”的含义,因而也就出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对“三维目标”误读的现象,即把“三维目标”理解为“教学目标”。二、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争论如果“三维目标”的最初提出者略加考虑,在“目标”前面加上“课程”一词,即“三维课程目标”,把“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同的现象也许将大为减少。然而,为时已晚,把“三维目标”误读为“教学目标”所引起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三维教学目标”的最初形态,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项目,我们可称之为“分项模式”。如一份中学语文秋颂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背诵文中的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

5、象、描绘、表述等方法赏析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秋之美。这种分项的“三维教学目标”,允许将“三个维度”分列,允许在教学中将其分别处理。“分项模式”后来遭到了质疑。批评者认为它过于形式主义,“知识技能”扎扎实实,“过程方法”热热闹闹,“情感态度价值观”轰轰烈烈。“分项模式”也没有得到教学实践的有力支持,它多出现在教研活动中,平时教学总并不多见。“分项模式”的批评者认为,“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存于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中。如一篇谈论科学课程的网络原创文章说:“三维目标不是简单把三个目标叠加,而是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

6、,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2 这种意见强调将“三维”整合在同一个教学任务中,我们可称之为“整合模式”。这种“整合模式”在综合课程,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明显;在学科课程内,比如语文、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小课题研究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对学科课程的许多内容来说,如识字、数学运算等单项能力或技能的培养,存在着老师们在设计中找不到“三维”的困境。因此,“整合模式”只适于部分教学内容,而不能对新课程所有教学内容概而论之。另一种观点试图从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理解“三个维度”与“三维目标”。余文森指出,新课程目标的三个

7、维度不是三种目标。 3“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观点指出了同一学习过程所存在的三个心理维度,为我们理解新课程的“三个维度”提出了心理学依据,很有启发性。但遗憾的是,同一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并非教学目标的维度,我们不能因客观存在着学习的三个心理维度

8、,就一定要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无论是“分项模式”还是“整合模式”,都假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一定存在“三个维度”,这样,有关“三维教学目标”的争论,由于“三个维度”的捆缚,显得令人痛苦。参与者为怎样落实这个目标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却忽视了对症下药。从其原始意义上来说,“三维目标”原本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诸多药方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这一教学实施的准备环节所开具,于是,药方越来越多,困惑依然存在。三、“三维教学目标”成因分析“三维教学目标”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理念简单迎合的结果,这种简单的迎合表现为把“三个维度”这一课程设计思路视为评价标准,使得教师们不得不以“三个维度”来拟定教学目标,以此来

9、显示自己的教学合乎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一)无视“课程目标体系”,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的产生原本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缘何被赋予了“教学目标”的含义呢?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三个维度”代表的是一个课程目标体系,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只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范畴的概念。“三个维度”代表的是一个课程目标体系,这个体系由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或称“阶段目标”)所构成,总目标的“三个维度”被分解到19年四个学段中,构成阶段目标,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各部分有机联系的体系。拟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学段目标,以及根据这个学段目标所开发的课程资源(通常是教材),而不是根据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因此,教学目标的维度取决于它在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位置。在学科课程中,它可能比较明显地体现为知识或能力目标;在综合课程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它有可能体现出“二维”或者“三维”;学科课程内的综合性学习较为关注所学知识在情境中的应用,因而较多地表现为知识或能力与其他两个维度的关系。教学目标有怎样的维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三个维度”来判断它的质量,而要看它为完成总的课程目标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