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803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学论文:七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诗意地栖居在历史的天空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之所以让我喜欢,是因为我觉得这种生活反映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而历史教学乃至整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也正是追求课堂教学自然与本真的回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走进七年级,走进初中课堂已经两年有余了。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对于课程改革,我深深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教师的角色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对师生的评价新。同时,新课程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给教师带来新的机遇,给学生带来新的发展。总之,一切都是新的,但一个“新”字,又怎能表述教师在实践与探索中的艰辛历程呢?新理念“为有源头

2、活水来”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对此驾轻就熟,对过去的一套情有独钟,所以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教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象。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既简便又易行,并且在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以前,这种方式在考试中屡试不爽。因此,有些教师以新教材教学为名,行应试教育的陈旧方式之实,实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阻力所在。我认为:新教材呼唤新理念,而新理念的形成,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是理念的基础,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也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明白新教材的编排指导思想、原则、意图和新的教材体系;理解历史新教材的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3、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会历史新课程操作的几个过程:历史知识的掌握过程、历史能力的获得过程、历史方法的培养过程、历史情感的体验过程、历史态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价值观的树立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明白历史教学行为的具体变化,并根据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新课程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而今迈步从头越”,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必须开展新的学习。这样看来,学习就像活力逬射的泉水,清澈、甘冽而又源源不断。新发展“一枝红杏出墙来”过去,我们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注重的是结论,让学生把各种知识烂熟于胸,便大功告成,而且绝大多数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不

4、能越雷池半步。现在,我们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待灌输的“知识容器”。学生在学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讲究课堂教学策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鼓舞和鞭策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思维活跃、心态开放、个性张

5、扬、主体性凸现、创造性解放。有鉴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凡涉及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不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结论,而是重点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以秦王扫六合为例,课文中介绍秦始皇的事例很多,学生怎样评价他呢?教师设计问题后,学生从书本中找答案,通过阅读讨论,以及教师的适当适时引导,大多数学生能从丰富的材料中找出秦始皇对历史影响中积极的一面以及消极的一面,从而得出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有名暴君”的结论。而像 “动脑筋”等许多类似的问题,我并不特别强调标准答案,总是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并且让学生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有“出墙”的机会

6、,让学生有“出格”的权利。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发展性地看待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长此以往,谁又能肯定,他们中间不会出现几个历史学家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呼唤“人性回归”、主张“个性张扬”,但实际做得却不敢令人恭维。我们太习惯于当园丁而不善于当园艺家了:红杏刚刚探出头来,我们就无情地挥动利剪将其“喀嚓”;鸟儿尚未打开羽翼,我们就刻薄地举起竹竿将其棒喝得翅断颈折!只有新课程、新课堂、新方法才能让红杏顺利出墙,让鸟儿高高飞翔!新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新教材进课堂,每节课不再强求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坚持新的教学观。我一直倡导并践行在课堂教学中

7、要始终贯彻“四给四让”,即:给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给学生发展的空间,给后进生进步的机会,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课堂上,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上,我们努力做到“活动”二字,即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当然,要让新课堂丰富多彩,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一是要讲求导入的新颖性、趣味性,要充分利用课文导入框里的内容,采用表演、宣讲、表述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二是要讲求交流的多向性、实效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课等资源,进行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构建一个师生共同交往、沟通、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有机体。例

8、如,在讲授下册第20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时,首先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孙权劝学导入新课,这个故事学生刚刚从语文书上学到,不仅熟悉,而且很感兴趣,更有教育意义。接下来,设计三个活动,一是“回顾与总结”:让学生通过对司马迁与史记的回顾,讨论分析总结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二是“对号入座”:展示四首诗词曲,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找出作者及其写作特色;三是“书画群英会”:让学生读书后找出一位自己喜爱的画家或书法家,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参加会议并介绍艺术特色。这样的课堂,有表演、有游戏、有讨论、有交流、还有动手操作,可谓百花齐放、璀璨夺目。学生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何愁不能获取知识、何愁不能赢得发展呢?

9、当然,在我所观摩的诸多公开课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把历史课堂摇身变成了游戏课堂,千篇一律的游乐场、动物园等游戏活动充斥课堂,结果使历史课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和内在的魅力,成为形式丰富、内容肤浅的表演场。这种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新”,是一种残缺的“新”,是一种教学悖论。我们认为:好的传统不能全盘否定,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学生说的太离谱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学生该读的还是要读,读重点段落,理清发展脉络,读佐证材料,把握历史脉搏;该写的还是要写,那些条理清晰的板书,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这种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是继承、是发扬、是扬弃、是推陈出新。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让我们从每一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这,便是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应追求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