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2200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讲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ppt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五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2,第二节 新史学的建立,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贡献,3,1919-1949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分为三个阶段:1919-1927年为理论准备阶段:李大钊做出重要贡献,他阐释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写成史学要论一书;1927-1937年为形成阶段:郭沫若、吕振羽做出重要贡献,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它标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开始形成;1937-1949年为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有较大发展。,4,

2、(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5,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6岁,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24岁,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1916年回国,先后任新青年、少年中国、每周评论、晨钟报等进步刊物的编辑或主任编辑;1918年,受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1920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任北大教授,在史学、经济、法律等系及其他学校授课;他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北京地区党组织的活动;1

3、927年被捕遇害。,6,1920年以后,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今与古、史学与哲学、研究历史的任务等论文和其重要史学著作史学要论;,7,史学要论分6个问题:(1)什么是历史;(2)什么是历史学;(3)历史学的系统;(4)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5)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6)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8,李大钊史学著作的主要内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个要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阐释了历史、历史学和历料及三者间的关系,历史理论与记述历史的关系,历史理论与历史哲学、历史研究法的区别和关系;指

4、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9,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所著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与一些具体史学工作相结合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10,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此后又论及中国社会史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问题。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论战”。,11,第一阶段:从党内到党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

5、感到困惑, 对于确定中国革命性质的主要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了分歧。陈独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经过 19251927年的大革命,封建势力已“受了最后打击”,“变成残余势力之残余”,进而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占优势,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 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再去进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当前只能进行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合法运动。赞同陈独秀观点的一派人被称为“托陈取消派”或曰“托 派”。李立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全面批判“托陈取消派”的观点,论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及对中国 革命的政治路线,。,12,从党内论争到社会论争陶

6、希圣的“新生命派”(因 新生命杂志而得名):“中国封建制度崩坏 论”:把秦汉至清朝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汪精卫的“国民党改组派”:否认中国有封建阶级和封建制 度;胡适“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中国的问题全在于“五鬼(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 闹中华”。“动力派”(因动力杂志得名):继续宣传托派观点,提 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代替封建经济而支配中国经济生活的地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了”。尽管派别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3,“新思潮派” (因新思潮杂志得名):着重从帝国主义和

7、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土地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 性质,认为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4,第二阶段:从现实到历史,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的论战主要围绕 3个问题: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即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一生产方式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关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即现阶 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实践问题。,1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将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和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鸦片战 争前的中国历史依次叙述为原始社会(“大抵在西周以前即是所谓亚细亚的原始共产社会”)

8、、奴隶社会(“西周是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时代相当”)、封建 社会(东周以后,特别是秦以后,才真正进入封建时代)等几种社会形态有规律更替的历史。认为中国历史已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奴隶制革命、周秦之际的封建制革 命、清末的资本制革命。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也适用于中国的国情,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陶希圣等也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见解:在原始社会之后,中国未曾经过奴隶制,就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而秦以后至清的2000多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商业资本主义”;或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跨入了资本主义,不承认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否认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

9、国。,16,第三阶段:从理论到实践,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19341937年,论战主要围绕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前两次论战偏重于理论上和历史上的论证,往往缺乏完备的实际材料。3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经济正陷于崩溃的境地,农村资 金大量流向城市,而集中在城市的资金又找不到出路,于是提出了各种挽救农村破产的方案,诸如复兴农村、救济农村、乡村建设等。这些方案的设计者并未直接涉 及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问题,也没有直接参与论战。但鉴于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有关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问题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17,中国经济杂志的王宜昌、张志澄、王景波认为,在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占有优势地

10、位,农村的基本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资本和生产技术问题。 中国农村杂志立即载文予以反驳。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何干之等人纷纷撰文,认为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问题上,只强调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观点是不对的。指出农村问题的中心不是生产技术或资本问题,而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关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的领域,逐渐从城市和工业经济深入到乡村及农业经济方面,即从中国农村社会的角度去更深一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18,持续10年之久的“三次论战”,围绕中国社会性质这个中心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者从各方面论证和说明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认

11、为马列主义完全适用于中国。“三次论战”对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战意义: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 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9,(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20,2、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2、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县人,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青少年时,受过传统教育,后接受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1914年,赴日学医;1921年,发表诗作女神,被称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作。1924年,回国,此间开始了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转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接着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28年,再赴日本,直至1937年,期间写出第一篇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周易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生活一文,并写成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的反映、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

13、等文;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2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撰作目的:“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目前虽然是风雨如晦之时,然而也正是我们鸡呜不已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结构:导论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第一篇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端第二篇 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第三篇 卜辞中的古代社会第四篇 周代彝名中的社会史观附录:追论及补遗,22,内容,第一,郭沫若申言,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续篇”,“研究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对东方的

14、中国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概述,指出中国历史也经过了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制社会,未来当然是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走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的合乎规律的发展道路。,23,第二,本书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资料,前三篇主要依据文献资料,后两篇则运用甲骨文和金文,对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作了具体的划分,提出:(1)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商代是氏族社会时期,商代末年氏族社会面临“崩溃”;(2)从文献记载周有铁器,出现农业,产生阶级划分,探讨了西周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认为西周是奴隶社会,从而第一次提出中国历史经历过奴隶制社会的论断;(3)从东周初年开始,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出现三种变

15、动迹象,即“阶级意识的觉醒”、“旧家贵族的破产”和“新有产者的勃兴”,论证周室东迁,中国社会转变成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4)鸦片战争的以后近百年,成为资本制社会。,24,意义: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奴隶制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后又转化为封建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是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历史地位(1)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部著作;(2)是中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3)它的出版及当时其他一批马克思主义观点史学论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始形成。,25,评价:“他的新史料和新见解,

16、的确使无所见的人们叹服,确为中国古史的研究开了一个新纪元”,“目前中外的新史家,差不多都以他的研究为出发点”(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我以为郭先生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功绩,不在于见解是否完全正确,而在于他首先应用历史唯物论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史,其开创的功绩是不能否认的”(吕振羽中国社会诸问题);,26,郭沫若的其他史学成就:(1)关于甲骨文字和殷商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甲骨文字研究(1931)、卜辞通纂(1933)、殷契萃编(1937)、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2)、金文丛考(1932)、古代铭刻汇考(1933);(2)先秦学术思想: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194

17、5),前者重考证,后者重批评;(3)论李自成农民起义:甲申三百年祭(1944)。,27,3、吕振羽的贡献,呂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原名柳崗,湖南武岡(今邵陽縣)人。1922年入湖南高等工業學校。1926年參加北伐軍,1928年在北平主編村治月刊、新東方月刊。国共二次合作前共产党方面地下联系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期間任湖南塘田戰時講學院副院長。1948年9月任東北行政学院(吉林大学前身)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0年7月17日,因心臟病病逝於北京。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歷史論集、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等。,28,两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

18、重要史著:(1)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史纲第一分册,1934。主要部分是对殷商以前远古社会的分析,“旨在说明中国社会性的发展过程,和世界史的其它部分比较,自始就没有什么本质的特殊,而是完全有同一的过程”(序);(2)殷周时代的中国中国社会史纲第二分册,1936:旨在说明殷代私有制的存在,主张西周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29,其他史学成就:(1)中国政治思想史(1937):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历史著作;他自述依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编著体裁,“首先把中国史全过程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阶段,把每个阶段又划分为其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从各个社会阶段和时期之各种阶

19、级及阶层的构成上去论述政治思想的各流派,更把每个流派中各个思想家的思想作为其自己的一个体系去论究”(自序);(2)中国社会史诸问题(1942):是对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较系统的总结;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奴隶制问题、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本国史研究提纲、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等著名论文;,30,(3)简明中国通史(第一分册,1941;第二分册,1948):第一分册为先秦部分,第二分册为秦至鸦片战争;第一册论述顺序是先经济基础,后政治、文化,成为以后马克思主义观点通史著作体系的主要范例;第二分册突出记载爱国主义史迹,加强对历代农民战争的论述;(4)中国民族简史(194

20、8):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民族史的开创性史著。,31,(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贡献 1、范文澜(1893-1969)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称的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丰碑,开启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叙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32,范文澜的主要史学成就:(1)中国通史简编: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范文澜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组织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学者分工合作,编写中国通史简编,作为干部文化补习教材。1941年起,在

21、延安陆续出版;1953年起,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陆续出版。目的:“我们要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前途,我们必需了解这两个历史的共同性与其特殊性。止有真正了解了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顺利地推动社会向一定目标前进。”(中国通史简编序,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33,历史编撰的主要成就: 第一,肯定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否定了旧史书以帝王将相为历史主人的传统观点; 第二,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划分中国历史段落,改变了旧史书以朝代划分阶段的循环观

22、点和静止观点:夏以前,为原始公社时期;夏、商,为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时代;从西周到秦统一,是初期封建社会;秦汉至南北朝,是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获得大发展;隋唐至鸦片战争以前,是第三阶段,封建社会螺旋式继续发展至西洋资本主义侵入;,34,中国通史简编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原始社会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成立,即从远古至秦;第二编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侵略到外族入侵秦汉至南北朝;第三编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到西洋资本主义的入侵隋的统一至鸦片战争。,35,第三,指出中国历史走着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这是封建社会延续很久的一个基本原因; 第四,对于历史上的

23、阶级斗争的表述,着重论述腐化残暴的统治阶级压迫农民和农民如何被迫起义,对于民族间的矛盾,着重写了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 第五,注意写出生产斗争的具体面貌,对古代科学发明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也多有述写。 (参见中国通史简编绪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版;刘大年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4月),36,2、翦伯赞的历史研究(1)中国史写作:中国史纲 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后改为先秦史),1943年出版。第二卷(秦汉史):1947年出版写作特色:观点明确,史料丰富:使用了大量地下发掘资料,运用了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石刻画像等资料;图文并茂,文笔生动:选入30

24、多幅地图、90多幅图片、8幅表格。,37,翦伯赞说:“中国历史之科学研究,其自上而下者,大抵皆停止在殷周阶段,其由下而上者,则又皆停止在鸦片战争。自殷周而后迄于鸦片战争这两千余年的历史,则有待于详细的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进到秦汉时代,就要走向中国历史学上的荒原了”。(序),38,体系的创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北京猿人时代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又分为两大阶段,一为前氏族社会原始群阶段,一为氏族社会阶段;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构造、生产关系、家族关系、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分别作详细叙述。“这本书,我虽不敢说它已经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

25、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但至少它已使这一段古史显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一言以蔽之,从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先秦史序)“这一体系既打破了传统史学以三皇五帝、文武周公为系统的帝王家谱式的旧体系,也突破了“疑古”派东周以前无史的上古虚无主义。它标志着中国古史从神的历史,到无历史,再回到人的历史的转变”(新史学五大家)。,39,特别重视描述民族关系、褒扬农民战争及对土地问题、生产技术、商业都市和“商业资本家”、秦汉政权性质的分析论述。,40,(2)史学理论研究:历史哲学教程,1938年出版 翦伯赞是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注重史学理论研究和建树、并形成自己史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主要内容:一是“绪论”阐述了

26、历史科学的任务、历史科学史的发展与历史科学的阶级性;二是从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历史的关联性、实践性、适应性诸方面,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见解,坚持史的唯物论,又突出历史辩证法;三是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与研究中的各种派别见解的批判;四是阐明他对中国历史若干理论问题的见解。,41,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贡献,第一,在“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中,强调“一般性与特殊性之辩证的统一”:“人类历史上的发展,都是经过同一的相续的诸发展阶段,具有其一般法则,然而由于空间的地理环境等条件的歧异,也能给予以各自不同的特殊性。”“特殊性与一般性不能游离不能以一般性去掩盖特殊史的唯物论者所谓历史发展的法则,总是丝毫也不忽

27、视特殊性的意义只有从把握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这个观点才能正确地理解历史本身之具体的内容”。,42,第二,历史的关联性,指历史之时间上的相续性,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之不可分裂性。“在历史之纵的发展中,同时也就包含着横的发展,历史之纵的发展与横的发展之相互的作用和统一,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之相互的作用与统一种种,构成具体历史的客观的全面”。“史的唯物论的历史观,是要求对于整个世界从其联系上,运动上,错综上,生灭过程上去理解,即从其无限关联上去理解,才能理解历史之一贯的发展及其部分与全体之统一性。”中国的历史“是在与其境内境外各民族之相互的浸润与贯彻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只有把握历史

28、各个方面的关联性,才能理解各民族的个别历史和世界史,以及各个民族史与世界史在发展中之相互的作用与影响。” 观念论者和机械论者都忽略历史的全面性,割断历史的关联性,只能对历史作出片面的理解。,43,第三,“历史的实践性”“作为历史出发的诸前提,不是抽象的原则,或永恒不变的理性,更不是神圣的预启,而是现实的诸前提,这些前提包括真实的人类的存在以及他们的行为,他们生存的物质诸条件。”“所以一切历史的叙述,必须从这些自然的基础,及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历史进行的途程中,变更这些自然基础的这种事实出发。”“所以说物质诸条件,是构成历史上各时代的社会之最原始的基础;而阶级斗争,又是历史发展之最基本的推动力。换

29、言之,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实践过程。”,44,第四, “人类是历史的制造者”“我们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家的著述中看不见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就正像我们在旧的历史著述中看不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痕迹一样。忽略历史客观发展的规律,是史的观念论者的一贯作风;忽略历史主观创造的作用,也不是辩证唯物论者的历史理论。”“历史是被群众,被革命的劳动阶级及被压迫民族的广大人民所创造,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者的见解。” “史的唯物论者,当认定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的支配律的过程时,并不否认或轻视个人的作用。”领袖人物“他的坚强的特性,他的天才的预见,对于指导一个历史行动,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一个历史人物之有无力量,伟大与不伟大

30、也不是完全靠他自己的天才与特性,而是看他是否代表着大众的一般要求,是否是为了实现大众的一般要求而领导这一历史行动”。,45,第五,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出总结对其他各派作尖锐的批判肯定郭沫若首先用史的唯物论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冲破历史怀疑主义的迷魂阵”,同时又指出郭沫若“在方法论上陷于全盘的错误”,“陷入公式主义的泥沼”。具体表现则是忽视中国奴隶制的特点,认定中国最近百年是资本制。认为吕振羽关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说,也“带着一点形式化的危险”。提倡将“活的历史原理”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进行研究的取向。,46,3、侯外庐的思想史研究(1)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4):起于殷,迄于战国;将社会史与思想史

31、紧密结合;内容:分战国前思想发展为三个阶段(学在官府的贵族之学,以西周诗书为代表;邹鲁缙绅诗书传授之学,从而批判地发展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墨显学;战国百家争鸣之学)。内容研究与方法探索有机结合。,47,“社会历史的演进与社会思想的发展,关系何在?人类的新旧范畴与思想的具体变革,结合何存?人类思想自身的过程与一时代学说的个别形式,环链何系?学派同化与学派批判相反相成,其间吸收排斥,脉络何分?学说理想与思想术语,表面恒常掩蔽着内容,其间主观客观,向背何定?方法论犹剪尺,世界观犹灯塔,现实的裁成与远景的仰慕恒常相为矛盾,其间何者从属而何者主导?何以为断?”(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自序),48,(2)中国近

32、世思想学说史(1945): 第一编,“十七世纪中国学术之新气象”:十七世纪“气象博大深远”的启蒙思想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的社会历史的反映;第二编,“十八世纪学术专门汉学及其批判”:十八世纪的汉学运动,“为学问而学问,正是乾嘉对外闭关、对内安定的学术暗流”;第三编,“十九世纪思想活动之巨变”: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界“更接受了西洋学术的直接影响,内容殊为复杂多面”。,49,(3)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1947): 侯外庐主编;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基础上修改、充实和整理;全卷三篇,“中国古代思想绪论”、“孔墨显学”、战国百家并鸣之学。

33、“斯书注重之点,特在于阐明社会进化与思想变革的相应推移,人类新生与意识潜移的联系”;“斯书尤重在:一方面要全般地说明中国思想在世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不能不做对称比较的研究;他方面更要具体指出中国思想发展的特别传统与其运行的特别路向,以期掘发出我国数千年来智识宝藏的真面目,进而凭借这一遗产,以为所应批判地接受与发扬之明鉴。”(初版序),50,4、李平心中国近代史,1933年,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一直到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阐述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开始,51,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说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

34、的,明末清初不过为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而鸦片战争却是中国开始为国际资本主义浪涛所袭击,引起社会内部变化的一个重大关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了殖民地的道路,在国民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52,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并非 “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的历史”。“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展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没有支配着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的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还受国际资本主义的桎梏

35、与奴役的。所以中国的近代史完全不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史相提并论,后者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而前者却是一部中国民族沦为殖民地及国民经济受着帝国主义破坏的历史,这部编年史是用血与火写成的。”,53,本书把握住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性质,以此为根据,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书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初创时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论著。,54,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946年出版中国近代史的开拓性著作,非常显明地论证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体系和线索,“它所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提出

36、的一系列深刻论断,影响了近代史研究达数十年”(史学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时,中国人民与统治阶级所走的不同道路,高度评价“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历史功绩;将清朝最高统治者与一部分抵抗侵略的官僚区别开来,称林则徐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55,56,(四)中国史研究基本体系的建立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毛泽东和在延安的几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合作,撰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其中第一章中国社会由几位史学家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定稿。这篇论著用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社会,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主要阶段的根本特点,从而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史研究基本体系。,

37、57,主要内容,一、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从原始社会崩溃转入阶级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沦陷区则是殖民地社会)。,58,二、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2、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有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有。这种农民,

38、实际上还是农奴。3、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苦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4、保护这种封建剥削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59,三、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发展动力,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在这

39、样的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60,四、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

40、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和外国帝国主义以及国内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61,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41、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62,五、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