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3488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中国疆域形成的原因分析,统一与分裂的分析,“中国”概念及其中国疆域的界定,“中国”称谓的由来及含义,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地形因素 2、自然形成(历史经济)3、政治统一(政治制度杰出人物)4、民族因素 5、边疆政策 6、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7、宗教因素,“中国”称谓的由来及含义:,周武王和周成王时“中国”一词开始正式问世。西周初期,“中国”有三种含义:第一,指京师,即首都。第二,指商周封域。第三,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即最

2、初的夏区。到了西周晚期,“中国”一词又增加了两层含义:一即诸夏或汉族居住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二是包括周边各族在内的地方,统称为“中国”。中国的疆域基础是秦汉奠定的,经隋唐发展至元明清,终于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确立和巩固。历代王朝,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其管辖的疆域或版图,均属“中国”版图。,“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朝代则是统治阶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建立的国家称号。中国为各族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共有,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

3、”。(范文澜语),“中国”名称,始见于周朝,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与四土相对的大邑商、中商。中国开始只是国中、王畿、京师的代称。周朝推行亲族、功臣封建制度,受封国诸侯以周天子为共主,由同族共宗形成华夏诸国。“中国”成为宗主国(周朝)和各诸侯国共同使用的名号。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范围,大致由华夏诸国共同构成,直至秦朝兼并各国,华夏诸国重新统一。古代中国是王朝中国,性质是帝制国家,国与帝从理论上讲是合为一体的。尽管古代中国王朝都以中国自居,但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秦、汉、魏、蜀、吴、魏晋南北朝、隋唐迄至元、明、清,真正称中国的只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中国只是简称。因此,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

4、,实际上包含着古代自称并被称为中国的王朝国家与简称中国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层含意,尽管彼此有历史继承关系,但如在不同语境不加区别使用,传达的信息不是含混便有歧义。-毕奥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古代所有朝代,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诸多王朝,都不以“中国”为国名,但都以“中国”为统称。这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和规范化。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是“中国”。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签订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专制制

5、度,一家一姓的朝代国号也随之废除,于是定国名为“中华民国”,“中国”二 字为其简称,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名称中使用“中国”两字。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仍然作为其简称。,由此可见,“中国”的含义,自古至今曾发生多次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是: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华夏/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通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这种深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贯穿着中华文化的渊源及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概念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

6、?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

7、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至于现在的中国疆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而是这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了。”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边界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疆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所谓中国的边界决不能仅仅是指中原王朝的边界,还应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边疆地区有时不在汉族政

8、权统治之下,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从整个历史看起来,它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区域性政权。”“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汉族是汉族,中国是中国,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这是不同的概念。”谭其骧,从入主中原的统治民族方面来讲,自秦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由汉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中也出现过多次全国的统一局面,但是每个统一王朝的疆域都不一样。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呢?,“疆域,是历史活动的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串古今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这个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汉族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但并不局限于这个

9、地理范围。如果局限于这个范围,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都要排挤出去了。”“这个疆域,是国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但并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国成员的活动在内。这是因为有些民族是跨国境的,我们只写这些民族在我们国境内的这部分人的活动,一般不写这些民族在国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动。”“在历史上,有些朝代的版图超越现在的国境,有些战争或别的重大的历史活动超越了现在的国境。有时候,有一些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从事各种活动,甚至还有外国军队来侵略。虽然是在国境以外,或是外国人进入我们国境之内,都跟我国历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都要写在我们的历史内。我们说本国疆域的范围,并不限制关于中外关系的记载。”“关于疆域问题,有

10、一部分历史工作者,还不能完全摆脱皇朝疆域的圈子。他们把殷周史限制在黄河流域,把春秋战国史基本上限制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把秦汉隋唐的版图要说得是如何地统一和恢廓,把元的版图要说成跨欧亚两洲等等。就殷周史说殷周史,就春秋战国史说春秋战国史,就秦汉隋唐的版图说秦汉隋唐的版图,这都是对的。但如果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这是不能说明中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很显然,不能跳出皇朝疆域的圈子,就会掉入大民族主义的泥潭里,这既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7981页。,中国历史上的分裂,2、国家分裂的原因(1)封建自然

11、经济的分散性和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2)中央集权的削弱和中央政府权威的降低;(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4)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5)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激化,民族融合不够稳固等。,3、对分裂时期的评价(1)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生产生活,人民生活贫困等。(2)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如民族融合的加强,局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时期(1)春秋战国(2)三国两晋南北朝(3)五代辽宋夏金,4、教训和启示(1)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要注意发展商品经济,形

12、成统一市场,维护政治统一;(2)注意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割据势力的抬头。,2、九大统一王朝 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中国历史上的统一,1、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统一(1)秦朝(2)西晋(3)隋朝(4)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经历过的统一,有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多民族的统一。后者又包含区域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90页。,3、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原因)。(2)政治制度因素:中

13、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利于防止地方叛乱,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4)民族因素: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少数民族的贡献。(5)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7)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

14、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4、统一局面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深远,这对政权的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统一的时代,往往伴随繁荣富强,声名远播;国家分裂的时期,往往带来山河破碎,社会动荡。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基本观念和共同心声。”黄朴民: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光明日报,2003-05-27:(3).,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15、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民族间的争战是暂时的,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是支流,“合”是主流,即使是分裂状态也孕育着促进统一的因素。,2、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说的这件事。但是,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地位,统一

16、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1)从统一的局面看: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逾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2)从分裂时期看:分裂时期比较短暂,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如曹操、诸葛亮、孝文帝、赵匡胤等。(3)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中华文

17、化圈的形成。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对统一行动及统一时期的消极方面的批判丝毫无意否定统一本身,对分裂社会中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也绝不意味着对分裂本身的赞颂。”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8、店,1994年10月第1版,第243页。,“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央集权国家,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然可观的典章制度,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尽管多出现于统一时期,但是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小工程的兴建,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例如南方腹地广大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一些弥补。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

19、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田余庆: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载秦汉魏晋史探微,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中国疆域形成的原因分析,1、地形因素(高山沙漠大海)2、自然形成(历史经济)3、政治统一(政治制度杰出人物)4、民族因素(各族包括少数民族的蒙古和满族等)5、边疆政策(羁縻与怀柔、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从和亲到联姻、经济开发、民族区域自治)6、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7、宗教因素,助成民

20、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黑格尔:历史哲学 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的特点,是中国政治上统一局面出现、发展和巩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41146页,中国的边疆处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样相对比较独立的自然地理界限。,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说来是扩大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

21、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时北至秦长城,西边只到黄河,根本没有挨上青藏高原。汉朝的统一,西边到了玉门关,到了青藏高原的湟水流域。比秦有所扩大。隋唐的统一又扩大一步,但是都赶不上清朝的统一。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的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而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

22、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趋势:,特点:,中央政治制度:,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地方政治制度:,趋势:,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特点:,中国历史政区,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

23、中央的权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西周:分封制。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西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北宋:宋初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和不一。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黑龙

24、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西藏、青海)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又是一个国族概念。“多元”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所具有的“个性”和“特质”,即各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

25、;“一体”指各民族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特征和“一体化”趋势。这种由多元到一体的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首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互相融合形成华夏族;然后是北狄、东夷、西戎、南蛮等多种族群融入华夏族形成汉族;汉族出现后对周围众多的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密切联系,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多元中的本土特点。中华民族尽管是由众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融合而形成,但这些民族无论是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还是现实

26、生活中存在的民族,都是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即使有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具有外人的血统,也是在中国境内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形成的。二是凝聚力强。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虽然有冲突和战争,但交流和融合是主流,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斗争中形成一个整体,在抵御外侮尤其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升华并空前释放出来。马大正,“今天我们写中国史,当然应该把各族人民的历史都当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中国是我们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汉族一家的中国。我们今天的命运是相同的,兴旺就是大家的兴旺,衰落就是大家的衰落,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谭其骧:历史

27、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页。,“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

28、的祖先,很多都是一开始就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都是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当然也都是中国人、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发展;汉族成为主体民族,需要有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支持。”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大统一局面更有利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快速融合。如唐、元、明、清时期。“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和。如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民族迁徙。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期各

29、民族的迁徙杂居。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速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大国争雄,促使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接触和交往。联合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加深了民族问的联系、了解与融合。,(1)秦朝: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南征岭南,通灵渠、设三郡;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大一统局面的开创。(2)唐朝: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平等态度和开放胸襟及其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系列政策。(3)元朝:行省制度(4)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三征葛尔丹、安抚蒙古、西藏,维护国家统一。(5)近代

30、: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重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历代中央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此外,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的具体经济政治措施,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古代民族战争的类型及性质 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回纥与唐之间,契丹、

31、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

32、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处理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基本原则1、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对于少数民族开发边疆所作出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2、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成员后与其他民族融合或消失的)的历史均属于中国民族史的内容。3、民族交往以和平、友好的交往(如和亲、边贸、会盟等)和民族融合为主流,战争居次要地位。4、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但具有正义、非正义性,进步与退步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认识(1)民族团结

33、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2)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处理好中央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中央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同时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了解少数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同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的责任。,边疆政策:1、羁縻与怀柔 2、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3、从和亲到联姻 4、经济开发,边疆政策、作用及其特点:,古代中央政权在边疆及民族政策方面的得与失 成功经验:政治上设置行政单位,加强行政管理;经济

34、上加强联系与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睦发展;军事上加强对边境的保护和对分裂势力的打击等。失误方面的典型史实:西晋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政权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北宋始终受少数民族威胁并最终被金所灭;元朝民族矛盾的激化。形成原因:民族压迫政策;中央政权的腐败或软弱;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外国势力的干预;宗教问题等。,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忽瀚州都督府。元朝:辽阳行省。明朝:奴尔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2.南方秦朝:征服越族后设三郡,管辖珠江流域。西汉:在四川西南、云贵等地设郡县。元朝:设云南行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

35、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新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3.西北两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设,班超经营西域。唐朝: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新中国:设新疆、宁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西藏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明朝:设卫所进行军事控制,实行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

36、理西藏。新中国:1951年,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5.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近代:1885年设台湾行省;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占;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古代中国边疆政策的特点:,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诸一统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边疆政策可谓集中国封建王朝边疆政策之大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地域的广阔性、内涵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四个特点。,1、历史的继承性:中国历代的边疆

37、政策既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又有实施政策的组织保证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行政机制。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我们从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中可以找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看到康熙大帝一改历代固守长城、消极北防政策的雄才大略。,2、地域的广阔性:清代前期,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其有效管理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成为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大帝国。因此,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至于沿海

38、诸省,以及台湾、海南(包括南海诸岛)则无论古今都是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清朝政府的统治政策的具体内容也因地而异。,3、内涵的多样性:地域的广阔性,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代的边疆政策包括了自成一格的海疆政策和陆疆政策。清代前期海疆政策中对沿海地区的治理,与台湾、海南的治理各不相同。陆疆政策则涉及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域,东北的军府制与新疆的军府制内容也不相同;而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则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的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制和通过改土归流来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诸省的统治。,4、影响的深远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

39、封建王朝,清前期的赫赫国威和清后期的屈辱挨打,对于清代疆域的形成与变化,均有直接影响。当今我国疆域的基本格局,基本上继承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疆域,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丧土失地,为后来的边界争端留下祸根。要解决边界争端,必须弄清清代前期疆域的形成和近代以来疆域的变化,以及清政府边疆政策失误之所在。因此,认真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边疆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一朝一代的政治利益服务,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趋势的背景观之,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简言之,一是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

40、一;二是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演进;三是有序展开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边疆内地经济一体化。”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今天是历史的延续。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有密切的关系。1、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2、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主要表现是:1、中华共同始祖的追认 2、汉文明的主导地位 中国历代王朝,无论是汉民族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中华文明的正统传人自居,都以“混一寰宇”作为最基本的政治目标,不容许存在割据政权。中华民族

41、的强大凝聚力来自中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这种文化归属感超越了民族、种族、地域、国界,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由此带来中华大一统的文化向心力。3、华夏正统观念的鼎立 南北朝时期,北朝占领中原,以身居中原为中华正统,斥偏处一隅的南朝为蛮夷;南朝以其秉承中华正朔自居,也没有把北方各民族当成中原之主。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还是相互排斥、各自以中华正统自居的话,那么到了宋、辽、金时期,南北政权则以互相承认来表达对大一统现实的理解和认可。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金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宋真宗也自称南朝,把契丹称为北朝。辽代从耶律阿保机到耶律德光,将中国帝王名数“尽袭用之”

42、,以此表达自己是中国之君。10世纪上半叶,回鹘人在西域西部建立的黑汉朝(喀喇汗),其汗王自称是“桃花石汗”,“桃花石”乃中国之代称。4、龙的图腾崇拜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本身集合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图腾符号,组成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整体的民族图腾,反映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长期以来,龙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喜爱,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的崇拜物。,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割据时期,还是统一时期,各个封建政权无不以大一统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无不以国家统一大业作为首要任务。大一统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不断得到充实强化。中国历代王朝的分分合合

43、、政权的更替变迁,无不发生在大一统的框架体系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定于一”,宗教因素,2、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清朝)对边疆管理中的宗教因素,1、汉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管理中的宗教因素,1、今天中国疆域是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它是历史中国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2、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是中国疆域形成的物质基础。3、中国疆域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朝代更替和历代边疆政策的治理形式(中央集权的强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边疆的管理与开发、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利用宗教)等多种因素而演进的。

44、4、中国疆域是由中原和边疆构成的,它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5、历代统治者特别是一些杰出历史人物采取有效措施,顺应历史潮流,巩固了中国的疆域。6、近代前期中国的落后腐败和列强不断侵略,导致了我国大片领土沦丧。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是维护疆域的重要因素。7、“大一统”观念对中国疆域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

45、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黄埔军校的创建者、伟大的爱国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参考文献:一、教材著作类: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研究室: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八、九)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皱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3、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5、唐得阳主编:中国文化的源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46、年版。6、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版。7、厉生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张践、齐经轩著: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9、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二、杂志报纸类:1、马大正著: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2、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3、黄朴民: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光明日报,2003-05-27:(3).4、张宪文:对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

47、,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5、曾宪书:北宋为什么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历史学习2001年第5期。三、地图类: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版。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2版。,四、网络类 1、中国政府网:http:/2、杨奎松:20世纪三个中苏条约形成经过之回顾与比较,http:/3、从中日东海之争谈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http:/4、毕奥南:古代中国、疆域和版图历史概念辨析,http:/5、统战部:中央与达赖私人代表商谈仍存很大分歧,http:/6、谭其骧著: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 7、曾祥明: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人教网/2008-04-10 8、刘秀玲: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高考专题复习导学(五),人教网/2008-04-15 9、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与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http:/1、田余庆: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