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804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毕业论文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安保仁(陕西省西安高级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1)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1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键词:感恩教育  基本道德   知恩   报恩   施恩【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2 -0040-02 在中华传统文化

2、中,感恩思想1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1、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1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3春晖”。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这些都

3、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1种处世哲学,是1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1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1种情感,更是1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感恩师长、朋友是

4、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最后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2、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当前,1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1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

5、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1、备受呵护的“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1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1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6、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1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1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2、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1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1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3、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