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芜湖市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 参赛作品关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作 者: 李 小 侠 性 别:女 职 称:中学一级 学 历:大学本科 单 位:安徽省芜湖市第八中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芜湖市洗布山85号电 话:13965184422电子邮箱:957641258邮政编码:241000 关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内容摘要: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要素。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要走出误区它不能脱离课
2、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们在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一定要从学生、教师、教材的实际出发,防止让它走向教学的误区。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抛出来跟同行切磋。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 优势 误区 教师素养。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更
3、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能为学生提供
4、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对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多媒体手段在历史学科教学上的优势历史学科中许多史实的时空分布跨越性太大,时间久远,学生不了解。而多媒体技术正可以发挥其优势。如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质和人文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学生无法直接实地考察或感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跨越时空范围,展现实地情况,加强直观意识,增强观察想象、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概括总结的能力。诸如阿房宫、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的“空中花园”、君权神授如此等等。其实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史实叙述或描绘,其意境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如赤壁大
5、战的浪涛拍岸、刀光剑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式的血肉横飞、狼烟滚滚,一个个不同的历史场面若单靠文字和口述恐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象、文字、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依此创设出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如此一来,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多媒体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历史教材的内涵。将静态变成动态的过程,既便于学生的形象感知,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决定在今年新接手的初二年级的教学上从教学
6、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一些突破。在备课时我要利用初二学生熟知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和影视作品,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力争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好,从而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于是,一开学我就精心准备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节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这节课上的更具有时代性、更生动、更有趣。首先,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开国大典的历史画面,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议程,感受当时的场景、氛围、体验举国上下热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喜不自禁地豪迈情感。然后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利用课文中关于开国大典的四幅图片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
7、也纷纷举起手来要求参加接力,有特长的同学还用模仿秀的形式,演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时的前景,妙趣横生,活动结束后,我对各小组活动给予简要评价,并进行了奖励。其次,在学习这一节课时,我还让学生听了国歌,看了国旗,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国歌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立下来的?”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什么决定要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由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和“自由阅读卡”内容展开辩论,教师接着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学法将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变成了自主探究、集体交流,教师只起着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最后,这一课在优美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歌舞声中结束。这节课上下来,学生一改
8、往日上课时的“淡定”,取而代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自始至终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堂课由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教学设计较为实际而又独特,因此教学效果较好。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远远超过了平时。因此我想说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不能否认,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慎用,一定要正确定位多媒体在教学中作用。在现实中那些能用不用,为用而用,越俎代庖,多多益善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千万别用计算机来替代教师的作用,千万别走进变“人灌”为“机灌”的误区。为此,教师就必须正确定位多媒体和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明白多
9、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这种辅助性就要求制作课件时,千万别将书本上已有而且讲得相当详细的知识点照搬、重新录入课件,如是这样的话,就走向了课件=教科书的盲区。那种将自己要讲的内容不分轻重全部利用多媒体演示,将自己的讲义全部投影,然后教师照着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好像是在听学术报告而非进行教学,要知道多媒体电子板书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明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是辅助自己无法用语言讲述的内容,或者是用语言表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知识。绝不是什么知识都用多媒体教学。怎样才能防止它走向教学的误区呢?二、多媒体手段在历史学科教学上所走入的误区(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为用而用” 它不能脱离课
10、文、脱离课堂而存在。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一位老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中他动用了多媒体手段教学来创设氛围,这本应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是为了活
11、跃气氛,他一上来就搬上一段关于芜湖南陵的民间风俗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其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宋朝大概的风貌,包括宋代服饰的变化和热闹的瓦子。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是本课的重点。而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可是由于一上课就播放了这段与教材脱节的视频,让学生看的是一头雾水,听课老师也是不明就里。由于与教学目的不契合,学生还不知道宋代有哪些社会风貌,思维还没有跟上,本来是想求新颖,达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但结果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其实倒不如把这段视频放到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在学完这课以后,
12、再结合自己家乡的人文和历史资源,向人们去宣传芜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另外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突显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让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还有就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
13、难点要有所体现,否则整堂课下来就会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本末倒置”它不能脱离学生而存在,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自由。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声、光、图像的展示中
14、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 漫画口号以图片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毫无成效,把一堂历史课变成了一堂观赏课,事实告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
15、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本末
16、倒置”。(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越俎代庖”它不能脱离教师而存在,让教师沦为“放映员”。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后,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电灌”,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发现,部分教师总喜欢把一大堆相关史实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搬上屏幕,书本上有的也不例外,看起来一堂课容量十分充足,实际上效果却并不理想。比如有个老师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首先把有关曹操、诸葛亮、周喻等介绍打出来,再介绍三国中“官渡之战”、“三顾茅庐”等典故,还有“苦肉计”“火烧赤壁”等各种视频,书本上的地图也全部放在课件
17、里,书本的内容几乎原本搬上,还有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词,林林总总加起来课件达四十多页,整堂课简直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速度奇快,让听课老师都跟不上思路,应接不暇,试想,如此一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是否能真正掌握?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求我们教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领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
18、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目前,教师的授课方式仍然以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
19、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四)多媒体手段不应“大包大揽”它绝不是现代教学的唯一手段,而应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
20、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或挂图来得方便。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互补互利,将传统教学教学手段
21、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课时,我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一个重要的地点(如遵义、泸定桥等)在附上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旅游的形式带着全班同学重走长征路,把他们所知道的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讲给大家听,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并对学生进行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情感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要离
22、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这种学法将原本“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让这节课在学生中印象深刻。正因为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三、多媒体手段要实现灵活恰当的运用,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是远远不行
23、的,历史教师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是本中之本,课程之魂,所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必须从教师自身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做起。其一,历史教师要能娴熟的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运用技术,操作要熟练;其二,要能合理的、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其三,还需要有相当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教材、课堂的把握、驾驭能力;其四,还需要一定史学功底。因为教师的史学功底、思想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将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犹如“金箍棒”放在龙宫是定海神针,放在孙悟空那里就成了斩妖降魔,辟海开山的利器,要想利用好还需要教师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高效率地完成教
24、学目标,使学生在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领会历史这条长河就在身边流淌。我们还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一定要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应把这一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用在精处,不能使其成为“花瓶”,而应使它真正变成学校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片“绿荫”。因此,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脱离课文、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为用而用”;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脱离学生而存在,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自由,不能“本末倒置”;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能脱离教师而存在,否则就“越俎代庖”;多媒体手段绝不是现代教学的唯一手段,不应“大包大揽”,而应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迎来历史教学现代化的“春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