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内容提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历史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素材。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笔者在十年的历史教学中认识到: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动力。历史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极力、竞争的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2、创造问题情境,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环境。敢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3、巧妙发散,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
2、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历史课教学亦是如此。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历史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素材。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通过对人类创造史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创新或缺少创新活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将衰落直至消亡;我们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可能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笔者在十年的历史教学中认识到:
3、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动力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独占课堂,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师生关系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共同体。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学生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例如在评价秦始皇的活动课中,有位同学发言:假如我是秦始皇,为统一霸业,我也会不惜坑杀长平之战的俘虏,以逼赵国投降。他的发言,引来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反驳他的观点。一时间这位同学成了众矢之的,涨红着脸招架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此时我如果也简单地批评他的观点,恐怕这
5、位同学以后不会把自己的真实观点地表达出来了。标新立异的想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其他同学不同一般的看法也难产生。于是我热烈地鼓起了掌。喧闹的课堂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说:“我为王某鼓掌,为他的勇敢和诚实而鼓掌,因为他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碰撞。我也为反驳他观点的同学而鼓掌,因为真理是越辩越真,你们的争论为我们的课堂添彩。”我看到了王某明亮的眼睛。课堂也恢复了民主平等的活跃局面。作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教师进行质疑和超越。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如我在讲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
6、商”政策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重农抑商”?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和“重农抑商”有无关系?同学们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创新的火花一闪即逝,教师则是用火花点燃学生心中智慧之树的人。历史课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
7、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会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二、创造问题情境,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环境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
8、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敢于质疑,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方式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首先教师应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宽容的胸襟,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老师的迷信,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通过对问题出现的质疑、探究及解决,掌握新知与技能。比如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时,不少学生向老师发问
9、:“猴子怎么会变成人?”“猴子的祖先又是谁?”“现代猴子为什么不会变成人?”对于有些童稚味很浓的问题,你可能不知该如何作答。你可以说:“我也不知道,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它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求历史真谛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例如有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便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
10、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的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亦有指导作用。最后再补充,这一错误观念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后来的学者附加上去的。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我注意积极地引导、鼓励、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入状态,使他们感到探索及成功
11、的喜悦,其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由被动进入主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12、,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三、巧妙发散,给学生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
13、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例如:在了解西周社会经济后,让学生想象西周奴隶主贵族家的晚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丰富想象,利用当时所能提供的原料和条件加上现实的生活经验。一桌桌丰盛的晚宴菜谱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一桌菜都蕴含着学生的创造思维。从多种视角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有利于提高多向思维能力。如中国古代史在“西周的奴隶和平民”一目中,引用了西周铜器铭文上的一个史实:五个奴隶交换一匹马和一束丝,教材的结论是:西周奴隶的地位连牲畜都不如。面对这样一则材料,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观
14、察,去思考,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五个奴隶中有大人有小孩,从奴隶制的角度来看,说明奴隶制的发展;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看,五个奴隶与一匹马一束丝交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成熟、发达,有进行交换的标准、价格,也许还有专门从事交换的市场;马、丝是当时重要的财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等等。一则材料能分析到这个份上,能得出超出教材这么多的新看法,就会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也会让他们体验到创新思维的奇妙之处。再如:学三国鼎立时,教师提问:关于赤壁之战你认为谁胜好?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只要
15、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
16、务,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只有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是创新的一代,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有希望。参考书目:1、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2、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刘焕兰天津市培英外语实验学校2005、12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9春行政管理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
17、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渐趋模糊,但却使国家次级的经济形式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都正积极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则是推动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国(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一世
18、纪的今天,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手段,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障碍。未来10几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从4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城市公共物品有效地供给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论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着重探讨目前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
19、方法:树立“公共财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 ;改进政府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管制方法 ;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等。只有切实做好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才能使公共物品满足城市公众的需要,更有效地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唯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