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891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论文: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进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 摘 要:课改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本文主要通过笔者一年以来对新教材的接触,认为要走进新教材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只有“新理念、新教法”,才有真正的“新教材”。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理念 新教法 新教材引 言: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

2、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目前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上面力度很大,下面呼声很响。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新教材时,却发现道路并不平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农村普通高中的学校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笔者一年多来对新教材的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一.转换角色,实现自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则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从而获

3、取新的知识。可见,课堂舞台上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实现角色的转变。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1. 领悟课标,当好学生的组织者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个平台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以及小组合作等也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必

4、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如笔者在上硝酸的性质这一课,让学生上台做铜和稀硝酸反应,却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笔者随即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他们寻找原因并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顿时教室里又象沸腾的锅一样,同学们兴奋极了。几个人一组在热烈的讨论着,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同学们似乎都不甘示弱,于是一套套实验方案都被呈现了出来。方案一:可以利用“惰性”气体将容器内的空气驱赶尽,然后使铜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的NO气体,再往容器中通入空气,出现红棕色的气体即可说明。方案二:可以利用液体将容器内的空气驱赶尽,然后使铜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的NO气体,再往容器中通入空气,出现红棕色的气体即可说明。方案三

5、:用滴瓶和金属铜丝来做这个实验。即把金属铜丝放进滴瓶的滴管里,在滴瓶里放硝酸,这样在实验时,只要用滴管从滴瓶里吸入硝酸,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胶帽去掉,让空气进入滴管就可以看到反应现象了。虽然有的设计不是很合理,但那一刻,同学们却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2. 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

6、不断的向上攀登。 如笔者在讲到“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这一个问题时,并不急于讲解新知识,而是先拿出两组自制五个大球和五个小球分别粘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它们所占的体积大小,同学们都说“五个大球所占的体积大”,“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我们不妨把这里的小球看成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家想想物质的体积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学生立即回答说“跟微粒的大小有关”。然后笔者再把各组中的五个球均等距离的拉开,让学生再一次比较它们所占的体积大小,接下来把五个大球换成十个小球结果又如何呢?由此引导学生找到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这样直观形象的比较,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问题。3. 相

7、机点拨,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框架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行为方式主要为:观察、倾听、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心态,用于调控教学,以发现“火花”,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师生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交流方式上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进行交流。如笔者在上溶液的配制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活动与探究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

8、的实验过程中,笔者观察各组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笔者了解了他们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这样,笔者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二.精心钻研,“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

9、的知识激活。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 吃透教材,灵活迁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而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其核心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

10、“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系进行灵活迁移。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一个栏目为“你知道吗?”即为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上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课时,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这些性质上的差异与

1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2. 基于教材,适度拓展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高一化学氯气一节与生活密切相关,笔者在上课时先展示“氯气泄露的新闻报道”,然后学习有关知识,再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氯气泄露后,如果你在事故现场,你将怎样自救?”这样用身边的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

12、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的教材中开设了许多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如“交流与讨论”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充分表现大家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像力提供机会。“拓展视野”“资料卡”则可以提供更多、更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之余开拓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如化学1(必修)38页的“调查研究”, 笔者课前先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资料,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 学习真理,完美品格

13、利用教材中的“化学史话”进行课堂德育教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化学史实和现代化学成就。若能对这些社会实践成果和实践主体加以重视,就会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高一的新教材中40页“化学史话”向学生介绍了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并对它进行研究的过程,还有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研究氯气的性质及确定元素组成的过程。这种求真理,顽强不屈的学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在讲述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的“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克服重重困难发明的“候氏制碱法”,打破了英国一家公司对我们中国制碱业的

14、垄断。候德榜曾说过的 “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得更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965年我国首次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探索生命起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轰动了世界。这些事例的引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科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不重视反馈校正,激励改进功能,不

15、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当堂练习,即时评价随着高中的普及,学生生源明显受到了影响,尤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老师安排学生自己先提前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做,只是等着老师在课堂上讲。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学习了新内容后不能自觉的自己复习、结合教材整理的笔记,回忆到底这节课学

16、了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不能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每天课余的时间只忙于完成当天的各科书面作业,甚至有许多学生作业靠“拷贝”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如果还是上课讲新课、课后做练习,那么无论是学生做作业还是教师批改作业,都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当堂练习,即时评价。于是笔者经常将作业本上的一部分练习拿到课堂上来做,做完后尽可能当堂分析,学生交叉批改进行评价。这样不仅避免学生抄作业现象,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激励引导,分层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相信每

17、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可以设计出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注意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能从心底去滋润学生,就一定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笔者不仅在上课时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尽可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反应较慢一些,但还是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作业布置上,笔者作业本上没有讲的练习留给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而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上课时讲过

18、的练习再做一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作业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3. 开发潜能,动态评价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摆在突出位置。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充分的表现自己、发挥自己。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就是对他们创造和发挥的肯定和鼓励。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在一次学校的期中考试中化学成绩考了29分,但在后来的一次家庭作业中却表现的非常出色。笔者在上完原电池一节后,正遇上周末,于是叫她们回家后做一个水果

19、电池,由于本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差,没有几个人动手,但是她却独自做了三个。虽然在课堂上没有试验成功(据她说已成功试过)。但是笔者却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课后与她一起探讨分析其原因。后来笔者发现她不仅上课表现得很积极,而且成绩也进步了许多。结束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参考文献:1 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王祖浩,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赖汉龙.化学教学中探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7(3):3133.4 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王斌华.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